北京时间2025年10月份,当世界足坛在世预赛、世青赛与友谊赛中热火朝天时,中超联赛却悄然按下了暂停键——因此遭到多数媒体人怒批:“整整20天的休赛期,让国内绿茵场陷入一片沉寂。球员们游山玩水、直播卖货,甚至远赴韩国观战。球迷们只能辗转于各类“民间联赛”解闷”。这一幕,反应出中国足球赛程规划的深层矛盾。
国际比赛日本应是足球世界的狂欢节,欧洲五大联赛、亚洲日韩联赛均通过紧凑安排保持联赛热度。反观中超,9月底至10月中旬竟出现长达23天的休赛期,部分球队(如上海申花)的休整时间甚至接近一个月。球员状态如何保持?联赛节奏如何延续?这些问题似乎未被中国足协考虑。
更令人费解的是,本赛季中超赛程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第27、28轮勉强连续进行后,第29轮竟推迟至10月底,随后再休整20天才迎来收官战。这种“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节奏,不仅消磨了球迷热情,更让联赛竞技质量大打折扣。
理论上,中足联成立后已实现“管办分离”:足协专注国字号与青训,中足联统筹职业联赛运营。但现实是,双方协作效率堪忧。早在6月已确定国足无缘附加赛,但9月、10月的国际比赛日窗口期仍未被有效利用——既未组织国足热身赛,也未优化联赛日程。
究其原因,或是沟通机制缺失:“中足联若主动与足协协商,本可压缩休赛期,避免联赛长期停摆”。足协若提前启动选帅程序,也可利用窗口期磨合队伍。然而,双方似乎陷入“两个和尚抬水喝”的困境,最终导致联赛与国字号“双输”。
职业联赛是足球发展的根基。唯有联赛水平提升,国家队才能“水涨船高”。但当前的中超管理,却显露出对联赛价值的轻视。随意中断赛程、忽视球迷体验、放任球员状态流失等这些短视行为,正在透支中国足球本就脆弱的未来。多数媒体人尖锐评论点破要害:“足球不是自己的,混呗。”若管理者仍以“按部就班”应对危机,以“程序复杂”掩盖不作为,中国足球的振兴终将沦为口号。
中国足球不缺批评,缺的是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赛程规划的科学性、管理部门的协同性、联赛建设的专业性——这些基础课题若持续被回避,任何“豪言壮语”都将苍白无力。当球迷被迫在“景区看人头”与“骂足协”之间二选一时,中国足球需要的不是辩解,而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觉醒!
更新时间:2025-10-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