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一张老照片在收藏界流传甚广,41岁的女子与周总理并肩而立,身姿端庄却难掩柔美,她是谁?能在那个年代与领袖同框,还自带震慑全场的气质,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这张照片的细节,藏着她半生的风华密码。

这张照片拍于1963年,记录了41岁的张茜与周总理一同出席外事活动的场景,展现了当时中国外交舞台上的风采,眉眼间没有丝毫岁月的疲态,鼻梁挺直秀气,温婉中透着干练,腰背挺得笔直,从容大气。
张茜出生在武汉的书香世家,父亲是中学的国文老师,家里的书架从地板顶到天花板,她从小就跟着父亲读唐诗宋词,母亲是大家闺秀,教她走路坐姿,这些细节让她站在舞台上时,自带一种端庄劲儿。

这般内外兼修的女子,身边自然是旗鼓相当的伴侣,陈毅和张茜的缘分,要从1939年战地服务团的那次演出说起。
陈毅那时是声名赫赫的一支队司令员,刚在茅山打了胜仗,带着一身硝烟味来看演出,她是崭露头角的年轻演员,在舞台上唱着抗日的歌谣。
演出结束后,朱克靖带着张茜去见陈毅,她紧张得攥紧了衣角,可陈毅却笑着递过一块牛皮糖,用四川话打趣“小姑娘演得不错,比我打胜仗还让人开心”。

就这一句玩笑话,让原本紧绷的气氛松快了不少,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聊起了戏里的情节,越聊越投机。
后来朱克靖牵线时,张茜起初还犹豫,可接触后发现两人都爱读诗,都对革命充满热情,这大概就是灵魂契合的开始。
陈毅常年在外征战,家里的担子几乎全压在张茜肩上,她对孩子要求严得很,大儿子昊苏背书时漏了一句,就罚他抄十遍,二儿子丹淮调皮打碎了碗,非要让他自己去借工具修补。

几个小家伙受不了这份严厉,给父亲写信“告状”,后来她单独给张茜写了封信,信里他用毛笔写着“孩子们还小,骨头还嫩,要慢慢教,就像种庄稼,急不得”,还画了个小人耐心教导的样子。
张茜早年在战场上也是个响当当的“女汉子”,1938年她不到16岁,瞒着母亲偷偷离开武汉,揣着一张写着“投身革命”的纸条就加入了新四军。
刚到皖南时,条件苦得难以想象,住的是漏雨的茅草房,吃的是掺着野菜的糙米饭,冬天没有棉衣,就把稻草塞进单衣里御寒。

可她从没喊过一句苦,跟着服务团的小分队到各支队演出,白天教老百姓唱《松花江上》,声音喊得沙哑也不停,晚上在街头演《放下你的鞭子》,冻得手脚发麻还坚持把动作做到位。
更让人意外的是,她还练出了一手好枪法,有次部队组织射击训练,男战士们都觉得女同志肯定不行,没人愿意教她。
张茜偏不服气,自己抱着步枪琢磨,趴在冰冷的地上练瞄准,胳膊肘磨得掉了层皮也不吭声,没过多久,在部队的射击比赛里,张茜获得了优秀的射击成绩。

1943年,陈毅奉命去延安汇报工作,把两个年幼的儿子交给了21岁的张茜,没过多久,敌寇就开始了疯狂的“清乡”,到处烧杀抢掠,形势危急得很。
张茜咬着牙,用布把大儿子绑在背上,怀里抱着小儿子,跟着几个战士往偏远的乡村撤退,就算这样,她也没忘了帮助别人,随身带着陈毅给她的听诊器,看到老乡生病就主动上前诊治。

老乡们都以为她是普通的战士家属,直到一个月后敌人撤退,我军派人来接他们母子,大家才知道这个整天忙前忙后的姑娘,竟是“军长夫人”。
后来陈毅转向外交领域,张茜又一次为了家庭、为了国家牺牲了自己的理想,1958年她刚翻译出版了俄文小说《平平常常的人》,这是她从1947年在大连学俄文开始,整整十年寒窗的成果。

看着书的版权页,她高兴得睡不着觉,这时陈毅跟她说,中央希望她能转行做外交工作,因为很多外国领导人访华都会带夫人,中国需要有人来做夫人外交。
张茜心里一万个不愿意,她把翻译的稿子整整齐齐地放在桌上,摩挲着书页舍不得放手,陈毅也知道她的难处,没逼她做决定,只是把邓颖超请了过来。
邓颖超拉着她的手坐在西花厅的藤椅上,轻声说“小茜啊,这不是普通的工作,是政治任务,国家需要你”,这句话让张茜沉默了很久,她想起自己加入新四军时的誓言,想起那些为革命牺牲的战友,最终点了点头。

回家后,把铺在桌上和放在枕头边的心爱的几种中俄大词典和她几年积累下来的上百的单词本都集中起来,堆进了书架的角落里,拿出了新的英语课本。
为了做好外交工作,她真是下足了功夫,每天早上五点就起床背英语单词,发音不准确,就找外交部的翻译请教,一遍遍地跟读,为了提升文化素养,从楚辞开始啃中国古典文学,遇到不懂的就拉着陈毅讨论。

1958年她率妇女代表团访问柬埔寨,在柬埔寨获得了极大的尊重,西哈努克亲王还亲自组织接待,哥莎麦王后专门设宴招待,8天里访问了4个省的50个单位,发表了十次正式讲话。
她穿着一身素雅的旗袍,站在柬埔寨的国会大厦前,用流利的英语阐述中国妇女对柬埔寨中立政策的支持,声音清亮又坚定。

1961年日内瓦会议上,美国代表团代理团长哈里曼夫人主动过来搭话,按照国内纪律不能主动接触美国官方人员,张茜装着听不懂的样子,脸上带着得体的微笑,哈里曼夫人只好去找别人,张茜顺势转到另一个夫人圈里,整个过程从容不迫。
1962年,印尼总统夫人哈蒂尼应刘少奇主席和周总理的邀请访问中国,连蔡畅、邓颖超这样的大姐都穿的是深色底料胸前印着浅色大花的旗袍。

张茜却选了件金黄的旗袍,猛一看和普通旗袍没多大区别,可一到灯光下就不一样了,宴会厅的水晶灯照在上面,料子反射出淡淡的紫色光晕,像撒了一层碎钻,华贵又不张扬。
岁月终究会在脸上留下痕迹,张茜晚年头发慢慢白了,脸色也不如从前红润,透着常年操劳的蜡黄,可她的眼睛依旧明亮有神,声音也还是那么圆润清亮。

1972年她身患重病,躺在病床上还惦记着整理陈毅的诗词选集,陈毅生前写了不少诗,有的写在烟盒上,有的写在信纸边角,字迹潦草难辨,她就拿着放大镜一个字一个字地辨认,遇到不确定的就找陈毅的老战友核实。
有次护士劝她休息,她摇摇头说“这些诗是老陈的心血,也是革命的历史,不能丢”,就这样,她用了整整一年时间,整理出了《陈毅诗词选集》。

临终前,她拉着孩子们的手,断断续续地留下遗愿,让亲友们多为国家做事,让女性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让世界充满爱和和平,一个人到了生命尽头,想的还是这些超越个人的事,这份格局,才是最动人的“颜值”。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美从来都是由内而外的,是刻在骨子里的教养、藏在心底的善良和扛在肩上的担当,这样的美,才能穿越时光,成为永恒的传奇。
金台资讯——“夫人外交”从何而来 邓颖超劝陈毅夫人张茜挑头 2020-08-25

云南省监察委员会——从陈毅家书看元帅诗人的壮阔情怀 2021-08-22
更新时间:2025-11-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