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没想到,一个修在雪山之上的水电站,会引发国际间如此激烈的舆论波澜。
去年中国正式批准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总投资超过一万亿元。
如今,这项工程正式开工。
然而,就在工程启动的消息刚刚传出,印度国内就炸开了锅。
媒体集体上阵,政界频频发声,种种“担忧论”“水战论”“生态威胁论”扑面而来。
仿佛中国在自己国土上建设水坝,不是为了发电、抗灾、民生,而是专为“卡住印度喉咙”。
这不禁让人想问一句,中国建设水坝,真的和印度有关系吗?
在新闻发布会现场,中国相关部门介绍了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的基本情况。
这座水电站将修建5座梯级电站,总装机规模约6000万千瓦,是目前世界上落差最大的水电系统之一。
坝址选在海拔2900米的墨脱段,引水至600米以下的厂房发电,落差超过2300米,堪称水电奇迹。
从能源角度看,它是中国“双碳战略”的关键支点。
同时,它可以增强西藏地区的交通与物资输送能力。
更重要的是,这座水电站将进一步推动“西电东送”工程,为全国提供稳定清洁电力。
对于中国来说,这是民生工程,是稳定边疆、支撑发展的“压舱石”。
根据地理与气象数据,这条河流90%以上的径流都来自印度与孟加拉国境内的降水补给。
而位于喜马拉雅山北麓的中国境内,大多数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
有些甚至只有200毫米,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带。
换句话说,中国境内所能控制的水量,顶多占总流量的5%~10%。
就算全部拦蓄,也无法对下游造成实质性“断流”。
同时,现代水电工程都采取“雨季蓄洪、旱季放水”的调节机制,本身就是为防灾减灾服务。
可是,在中国满怀信心搞建设的时候,印度的反应却极不寻常。
印度媒体纷纷报道,中国此举将威胁布拉马普特拉河下游地区的农业、生态与战略安全。
印度官员在各种国际场合表达“关切”,称一旦中印发生冲突,中国或将“截流制水”,影响其东北部几个邦的民生基础。
这种逻辑听起来似曾相识。
只要是中国在边境一带有任何动作,印度总能用“安全威胁”的口吻包装一番。
这种心理,其实背后藏着印度对自身水资源高度依赖、又控制力有限的焦虑。
但问题是,中国境内的水电建设,怎么就成了他们的“定时炸弹”?
印度所谓“洪水威胁论”根本经不起推敲。
从墨脱出境到阿萨姆邦,河道蜿蜒崎岖,洪峰早就被地形“撕碎”成若干波动。
即便硬拽水量冲击下游,最大影响的也不是印度,而是地势更低、人口更密集的孟加拉国。
所以,说白了,印度不是怕被“淹”,是怕被“落下”。
印度对中国的质疑,其实不只针对水坝。
从边境道路到通信基站,再到高原物流,凡是中国加强基础建设的地方,印度都下意识地解读为“军事部署”。
究其原因,是印度始终未能摆正自己的地缘位置。
长期以来,他们把喜马拉雅山当作天然屏障,幻想中国永远过不来。
而当现实表明中国已能突破技术瓶颈,打通险山峻岭,印度便慌了神。
水电站的建设,无疑是打破这种地理“自信”的现实一击。
尤其是这次工程所附带的综合设计,引水渠同时兼作行车隧道,将墨脱孤岛与藏南前沿连接起来,为战略物资运输打开了全新通道。
一旦水运、铁路和能源网形成闭环,印度东北部的地缘平衡势必被重塑。
而这,才是印度最担心的事。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媒体对中国水坝工程的报道中,越来越多掺杂了民族主义情绪。
他们不再单谈“环保”,而是直接指向“战略威胁”“边境主权”“战争风险”。
有人甚至提出,中国应该提前与印度协商水电开发,否则就是“单边主义”。
问题是,谁给了印度干预中国内政的资格?
要知道,印度自己在国际水资源问题上的表现可一点都不“宽容”。
早年修建法拉卡大坝,导致孟加拉国农业系统性崩溃。
不久前又频频以安全为由减少对巴基斯坦的水供应。
印度对别国用水极为强势,现在却要求中国让步,实属双标。
从长远来看,亚洲的和平与发展不能靠彼此戒备,而应靠互联互通与合作共赢。
雅鲁藏布江水电工程的落成,其实完全可以成为中印合作的新起点。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早就表示,工程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会兼顾上下游利益。
中国驻印度使馆也公开指出,大坝能够调蓄水量,减少洪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但前提是,印度需要放下自己的战略偏见。
中国并不希望搞“水战”威慑。
我们更愿意用基础设施带动周边发展,用清洁能源连接整个南亚。
哪怕是对印度,中国也没有关闭合作大门。
只要他们肯放下成见、面对现实,中印完全有可能在跨境水资源管理上达成互信。
中国花一万亿修个水电站,本质上是自己的家务事。
工程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环境法规和国际惯例,没有对任何国家构成实际威胁。
至于一些国家不满、质疑、指责,说白了,只是他们内心的焦虑映射,而不是工程本身的问题。
如果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因为邻国建个水电站就要大喊大叫,那国际秩序还怎么维持?
正如一位国际问题专家所说:“当一个国家总担心别人对自己不利,其实是它对自己没有信心。”
合作才是消除误解的唯一路径,而不是靠舆论施压或战略揣测。
所以这场喧嚣背后,真正值得我们铭记的,不是谁反对了这项工程,而是中国迈出了构建能源强国的坚实一步。
这是中国的万亿水电工程,而不是别国的“神经工程”。
更新时间:2025-07-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