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不是都感受到了天气“变脸”的速度?前一天还穿着薄外套悠闲散步,第二天就被寒风冻得裹紧棉衣,这种“断崖式”降温,就像大自然突然按下了“速冻键”,让人措手不及。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降温可能只是多添件衣服的事儿,但对某些特殊人群而言,却可能隐藏着健康风险。
今天就聊聊,在“断崖式”降温里,哪3类人群需要格外警惕,又该怎么保护自己。
你知道为什么冬天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会明显升高吗?其实,这和冷空气刺激相关,它使血管出现收缩现象,但这一收缩,会让血管“变窄”,血压随之升高,同时寒冷还会让血液变得更黏稠,流动速度变慢,就像河道结冰时水流变缓一样。这两者叠加,就容易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引发心梗、脑梗等严重问题。
心血管疾病患者为何更危险?对于本身就有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基础疾病的人来说,血管的“弹性”和“调节能力”已经变差。低温带来的血压波动、血流变缓,一位平时血压控制得不错的高血压患者,可能在降温后突然出现血压飙升,头晕、头痛加重,而冠心病患者可能因为心肌供血不足,引发心绞痛,甚至心梗。
降温时,心血管患者要注意什么?保暖之道,需张弛有度。既应确保周全到位,抵御寒意侵袭,又不可过度而为,以免适得其反。把握分寸,方能在寒日里护得身心安康。天气冷时我们通常会忘记对头颈部进行保暖,头颈部有重要的血管和神经,围巾或高领衣服能避免冷风直吹。但别把自己裹成“粽子”,室内外温差大时,突然穿脱过多衣物反而容易引发血压波动。
天气变冷后我们要注意勤测血压,重点关注早起后血压变化。如果发现血压比平时升高10-20mmHg,或者波动超过20mmHg,要及时调整药物,但别自己随便增减,一定要咨询医生。如果伴随头晕、胸闷、心慌等症状,哪怕血压没明显升高,也要尽快就医,这些可能是心脏在“报警”。
冬天运动是非常提倡的,但是一定要注意一些细节。我们应该避开清晨,气温低血压波动大,饭后血液集中在胃部,心脏负担重,所以我们建议选择上午10点到下午3点之间,这时候阳光充足。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能正常说话”为宜。
冬天大家都想吃暖乎的,重口味的,但对心血管患者来说,过咸、过油的食物会增加心脏负担。同时适量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猕猴桃,能增强血管弹性。坚果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脏也有好处,但别吃太多,每天一小把即可。
你是否曾有过这般体验?于岁月长河里,某些独特经历宛如璀璨星辰,在记忆深处熠熠生辉。不知你是否也有类似情形?降温后一出门,冷风一吹,喉咙就痒痒的,忍不住咳嗽,或者本来有慢性支气管炎,一到冬天就反复发作,咳嗽、咳痰、气喘轮番上阵。这其实和冷空气对呼吸道的直接刺激有关。
当冷空气进入呼吸道时,黏膜的血管会收缩,黏液分泌减少,这道防御屏障就会变弱,细菌、病毒更容易趁虚而入,引发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
哪些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要警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这类患者的气道本来就狭窄、弹性差,降温后更容易出现气道痉挛,就像气管“抽筋”一样,导致呼吸困难加重,甚至引发急性发作。
冷空气是常见的哮喘诱因之一,可能引发喘息、胸闷、咳嗽等症状,严重时需要紧急就医。老年人和小朋友,他们的呼吸道黏膜更娇嫩,免疫功能较弱,降温后更容易被感染,出现咳嗽、发热、肺炎等问题。
降温时,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怎么保护自己?出门“武装”要齐全,建议选择医用外科口罩,但是别选太厚的,以免影响呼吸。如果风大,可以戴围巾或护住口鼻。
天气变冷的同时还会让空气变得干燥,此时我们的室内空气可能因为暖气或其他取暖设备影响,空气会更加干燥,这会加重呼吸道黏膜降低防御能力。我们可以在室内放一盆水、用加湿器,注意定期清洗,避免滋生细菌,让空气湿度保持在40%-60%之间,这样呼吸道会更舒服。
还需要避免“刺激源”,除了冷空气,烟雾、油烟、香水等刺激性气味也会加重呼吸道症状。COPD和哮喘患者要尽量远离二手烟,厨房油烟,做饭时开抽油烟机、戴口罩,避免接触花粉、宠物毛发等过敏原。
增强免疫力是关键,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往往免疫力较低,降温后更容易被感染。除了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牛奶、鱼肉,还可以适当补充维生素D,冬天阳光少,人体合成维生素D减少,适量补充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如果平时容易感冒,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降低感染风险。
如果出现咳嗽、咳痰加重,痰液变黄、带血,或者发热、呼吸困难、喘息等症状,说明可能出现了感染或急性发作,要及时就医。尤其是老年人和小朋友,病情变化快,别因为“觉得没事”而耽误治疗。
你有没有发现,一到冬天,膝盖、手腕、肩膀等关节就容易酸痛、僵硬,甚至活动时“咔咔”响?这和天气变冷有关,突然的降温让我们的关节液没有适应过来,我们的关节之所以可以活动顺畅,与其周围的滑液有关,但当气温降低时,滑膜的血液循环会变差,滑液分泌减少,关节就会变得“干涩”,活动时摩擦力增大,引发疼痛和僵硬。
此外,寒冷会致使肌肉收缩,关节周围的韧带与肌腱弹性降低。这种变化会使关节承受的压力进一步增加,加重关节负担。哪些关节疾病患者需提高警觉?骨关节炎患者,这是最常见的关节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天气变冷时,这些疾病症状会明显加重。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也要注意,天气变凉很大可能诱发或加剧关节的肿胀与疼痛,严重时还会引发发热、乏力等全身性症状。降温时,关节疾病患者怎么保护自己?时节交替,注重添衣保暖,方可抵御寒邪,关节部位脂肪少、血液循环差,更容易受凉。膝盖、手腕、脚踝等部位要重点保护。
膝盖可以戴护膝选择弹性好、透气性强的,避免直接暴露在冷风中。手腕可以戴薄手套或护腕,脚踝穿高帮鞋或厚袜子。如果关节已经疼痛,还可以用热水袋或暖宝宝热敷,注意温度别太高,避免烫伤,每次15-20分钟,每天2-3次,能缓解疼痛和僵硬。
天气变冷更要将我们的关节活动开,但是一些磨损关节的运动要避免,选一些比较温和的运动,中老年人可以选低强度的运动,年轻人可以选择游泳,但是注意别感冒了,之所以选择游泳是因为水中有浮力,能减轻关节压力。
没有条件游泳的人群可以骑自行车,但是要避免膝盖过度弯曲,女性朋友可以选择瑜伽,也要注意选择温和的,避免过度拉伸。运动之前,务必要进行充分的热身活动,使关节与肌肉得以“预热”。如此一来,能有效降低运动过程中受伤的风险,为后续锻炼筑牢安全之基。
控制体重,体重每增加1公斤,膝盖承受的压力就会增加3-5公斤。对于关节疾病患者来说,减轻体重能显著减少关节负担,缓解疼痛。冬天容易“贴膘”,但别用“吃得多、动得少”的方式过冬,控制饮食,保持规律运动,才是对关节最好的保护。
关节健康需要多种营养素的支持,钙和维生素D能增强骨骼密度,牛奶、豆制品、绿叶菜是钙的好来源,晒太阳能促进维生素D合成。Omega-3脂肪酸能减少关节炎症,如深海鱼、亚麻籽、核桃。富含胶原蛋白能维持软骨弹性,如猪蹄、鸡爪、银耳含有,但脂肪含量高,适量食用。
如果关节疼痛严重,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补充氨基葡萄糖,硫酸软骨素等营养素,帮助修复软骨。如果关节疼痛持续不缓解,或者出现肿胀、发红、发热等症状,说明可能有关节炎症或损伤,要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情况开具止痛药、抗炎药,或者进行物理治疗,如超声波、红外线、关节注射等,帮助缓解症状。
“断崖式”降温虽然来得突然,但只要我们提前做好准备,就能把健康风险降到最低。心血管疾病患者要“暖心”、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要“护肺”、关节疾病患者要“爱关节”,最后提醒大家,降温后别只顾着自己,也要提醒身边的家人朋友,尤其是老人和孩子,一起做好防护。
文献参考:
1.多地气温“大跳伞”,这几类人尤其小心!.健康时报.2022年03月17日
2.2022-03-16中国天气网《直降20℃!全国气温跳伞大赛来了 哪些地方将一夜返冬?》
更新时间:2025-10-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