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3月,胡适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
“今天看到大陆发表了毛泽东的《诗词十九首》,真实有点肉麻,尤其是被全国人追捧的《蝶恋花》,没有一句通的!”
不仅如此,胡适还找了很多诗词专家和教授,甚至还咨询了湖南的方言专家,就是为了证明毛主席的这首词“不押韵”,即便是用湖南方言也是不押韵。
这就让人奇怪,胡适这么做到底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讽刺毛主席诗词水平不行?
要知道,胡适当年在北大可是毛主席的恩师,一个老师对学生如此“不客气”地攻击,有什么目的?
我们不妨先看看这首词本身。
《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胡适说:“我请赵元任(方言专家)看此词押的舞、虎、雨,如何能与‘有’韵字相押。他也说,湖南韵也无如此通韵法。”
那么问题是,毛主席作为诗词大家,不可能不知道这个韵脚不押韵,那为什么非要创作这首词呢?
这是1957年,毛主席的好友李淑一写来信件,信中索要几十年前,毛主席为爱妻杨开慧创作的《虞美人·枕上》,但是毛主席并没有给她抄写,而是新作了一首,同样怀念杨开慧的诗词,也就是这首《蝶恋花》,属于即兴创作,没想到这首词被李淑一一经发表,轰动了全国。
从古人对词牌“蝶恋花”的要求来看,此词牌上下阕同调,五句四仄韵,共有八个韵脚,且需在同一韵部。按照这一要求来看,此词确实不太押韵。
那为什么毛主席要写一个不押韵的词呢?难道是水平有限?显然,这并不是水平的问题。
据毛主席的文友郭沫若指出,毛主席这首词是情到深处,情感迸发之作,意思就是情感已经到这里了,不押韵也要抒发对亡妻的悼念之情。
所以毛主席在发表时,后面还有备注,说“自注”上说,“上下两韵,不可改,只得仍之。”“不可改”说明毛主席是为了不因韵而“破格”。如此用韵,意与声谐,浑然天成,所以也就“只得仍之”了
这也是毛主席所有诗词中,唯一的上下阕不用韵的词,但这不能说明毛主席的诗词功力不行,不然也不会轰动全国了。
所以可以猜测,胡适应该也看到了毛主席的备注,但依然这样吹毛求疵地咬文嚼字,胡适的批评未免太死板、太机械、太苛刻了。甚至说,他的这种批评,明显带有个人情绪。
1918年,毛泽东自湖南第一师范毕业之后前往北大。经杨昌济引荐,担任图书馆管理员,从而与胡适有了交集。
据毛主席日后说,他在北大时,很多老师都见过,除了鲁迅都见过。还经常去听胡适和邵飘萍等人的课程,他旁听胡适课程,对其十分钦佩,曾称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是自己的楷模。
1919年,毛泽东回长沙创办《湘江评论》,胡适在《每周评论》高度评价该刊及毛泽东的《民众的大联合》,称其“眼光很远大,议论也很痛快”。毛泽东还响应胡适“多研究些问题”的号召,起草《问题研究会章程》。1920年,他依胡适“一个自修大学”讲演拟成《湖南第一自修大学章程》,请胡适审定,并表示“将来湖南有多点借重先生之处”。
但随着时间推移,两人分歧渐显。胡适主张改良,毛泽东则走向革命道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两人分道扬镳。
1949年,他前往美国为蒋介石进行宣传。之后赴台担任中研院院长,与蒋介石的合作也日益增多。
尽管胡适如此不客气地评价过毛主席,但毛主席对胡适从来没有说过一句坏话,而是说:陈独秀李大钊,都是我真正的老师,也曾提到过胡适,还说其在新文化运动有功。
那么胡适为什么对毛主席怀有这么大的恨意,我在网上看到个资料说,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胡适在和董必武畅谈过一次,他依然劝说共产党放下武器,还专门给毛主席写过一封电报,也是劝说毛主席放下武器。当时毛主席已经接受老蒋的邀请去重庆谈判,所以对胡适这样一封“劝说”的电报当然没有理睬。
有人说,也许正是因为这件事,胡适耿耿于怀,新中国成立后,他还曾对友人说过,当年没有收到毛泽东的回信。其实这些事在普通人看来,是再小不过的事情,但胡适是个自我主义者,他耿耿于怀也是合情合理。
1948年,胡适接受了蒋介石的邀请去了南京,后来便去了美国,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涯。
所以总的来说,两人早期有师生般的思想交流,后因救国路径选择不同分道扬镳。胡适是新文化运动重要推动者,但其改良主张难适近代中国国情,晚年与威权政府合作,显露自由主义者的局限。
而毛泽东则结合中国实际,走上革命道路,领导中国实现独立解放。他们的交往与分歧,折射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探索救国之路的不同选择。
胡适是一个典型的利己主义者,更是典型的“怕冲突”,他对人永远和善,且绝不会摆脸色给任何人看。他对待身边的朋友,尤其注意小心呵护,哪怕他们做了错事,他也会为了可能的冲突而给予支持。
1921年,当新文化运动的浪潮席卷思想界时,胡适在《红楼梦考证》中抛出的论断震动了学界。他以实证方法厘清了《红楼梦》的作者身份,指出这部传世名著的创作者是曹雪芹,一位从钟鸣鼎食的江宁织造世家跌落至绳床瓦灶的文人,其家族三代接驾康熙的奢华往事,恰与书中贾府兴衰形成互文。胡适同时提出,曹雪芹仅完成前八十回,后四十回实为高鹗续补,这一结论彻底颠覆了此前索隐派将小说附会为政治寓言的解读范式。
这番考证之所以石破天惊,不仅因其推翻了蔡元培等学者的"猜谜式"研究,更在于它为一部曾被清廷列为"淫词小说"的禁书正名。
在清代严苛的文网之下,《红楼梦》的作者信息早已湮没,胡适通过爬梳曹家档案与敦诚兄弟的赠诗,首次为曹雪芹勾勒出清晰的生平轮廓,使这部文学巨著从地下流传的禁书变为可被科学研究的对象。
尽管后世研究修正了部分细节,比如近年学界认为后四十回更可能是无名氏续作、经高鹗整理而非完全创作,但胡适开创的考证路径深刻塑造了红学研究的走向。
他倡导的"拿证据说话"的治学方法,经由顾颉刚、俞平伯等人的接续,催生了新红学流派,其核心观点至今仍是红学入门的基础认知。
从新文化运动的脉络看,胡适的贡献在于将科学精神注入古典文学研究,以白话运动的锋芒解构了传统学术的神秘主义。
但不可否认的是,对胡适最客观的评价应该是,他是一个文化学者,在诗词的研究创作上,完全比不上毛主席的。
我摘录两首胡适的作品。
1.
《虞美人·戏朱经农》胡适
先生几日魂颠倒,他的书来了!虽然纸短却情长,带上两三白字又何妨?
可怜一对痴儿女,不惯分离苦。别来还没几多时,早已书来细问几时归。
2.
《沁园春·二十五岁生日自寿》胡适
弃我去者,二十五年,不可重来。看江明雪霁,吾当寿我,且须高咏,不用衔杯。种种从前,都成今我,莫更思量更莫哀。从今后,要那么收果,先那么栽。
忽然异想天开,似天上诸仙采药回。有丹能却老,鞭能缩地,芝能点石,触处金堆。我笑诸仙,诸仙笑我。敬谢诸仙我不才。葫芦里,也有些微物,试与君猜。
从具体作品来看,胡适的《梦与诗》《一笑》等,将寻常事物写出了不寻常的意境,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不过,胡适的诗词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有学者评价其诗“清新者有之,朦胧耐人寻味者则无;轻巧者有之,深沉厚重者则无;智慧可喜者有之,切肤动人挚情者则无”。总体,他的诗词在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上有所欠缺,更多是一种温和、平静的表达,缺乏震撼人心的力量。
毛主席的文学水平同样极高,在诗词创作方面成就斐然。他的诗词风格豪放大气,意境雄浑壮阔,充满了革命豪情与壮志。如《沁园春・雪》,将写景、抒情与议论相结合,展现出广阔的历史视野和豪迈的英雄气概,“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更是尽显伟人风范。
毛主席一生创作的诗词,100首左右,不算高产诗人,但每一首都脍炙人口,千古流传。
至于胡适的结局,胡适在美国待了很多年,始终没回到大陆,但是在人生最后两年,却回到了台湾。
1962年2月,胡适在参加活动时心脏病猝发而死,灵堂上,他遗体上覆盖着北京大学校旗,后被安葬于台北南港旧庄墓园。
更新时间:2025-08-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