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产业创新 | 川红集团助力中国红茶飘香世界

长江首城,茶和天下;五粮芬芳,红韵东方。10月26日,2025年全国红茶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会在万里长江第一城、中国早茶之乡、“川红工夫”故里——宜宾举行。

本次大会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主办,五粮液集团子集团四川省川红茶业集团承办,以“创新融合、绿色智造”为主题,汇聚全国茶业界精英智慧与力量,共同擘画中国红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


院士领衔 共探红茶未来


僰道有好茶,悠悠三千载。茶圣陆羽《茶经》中明确记载,宜宾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之一。早在西周时期,僰人便以茶进贡周武王。

通过多年发展,宜宾市茶园面积达130万亩,茶叶的综合产值达360亿,已成为川茶千亿产业的重要支撑。“川红”与“祁红”“滇红”并称为中国三大工夫红茶。

如何汇聚权威专家的智慧,促进宜宾红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诚邀第二十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宜宾市茶产业研究院院长刘仲华,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资源挖掘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谢明勇,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广德福,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曹永生等众多行业专家学者,茶学机构、涉茶高校、知名茶企负责人,分享行业前沿观点,共探红茶未来。

会上,刘仲华作《中国茶产业发展前景展望》报告。谢明勇作《植物基乳酸菌发酵食品研发与产业化》报告。同时,大会发布了“十四五”红茶重要科技成果,面向全行业发布《加强科技创新 发展红茶新质生产力倡议书》,倡导以茶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发展。启动“十五五”红茶政产学研科技创新计划,助力系统推进红茶科技攻关与产业应用,为未来五年红茶全链创新提供战略指引。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分别与宜宾、利川等全国重点产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与川红茶业集团等签署科技成果转化协议,携手推进区域红茶科技能力提升与产业升级,共同推动行业科技成果转化。


川红工夫 穿越千年香飘世界


红茶起源于中国,传播向世界。21世纪以来,中国红茶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已成为第二大茶类,为促进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

宜宾有3千多年的种茶史,2千多年的建城史,是中国川红工夫原产地。早在商朝末年,宜宾当地僰人就已植茶制茶。秦开五尺道,宜宾成为“茶马古道”的重要中转驿站。唐代每年茶马互市的茶叶交易量巨大,大部分由雅州和戎州供给。

宋朝战事频繁,采取“以茶易马”的羁縻政策,全国开设8个茶马交易市场,宜宾独占2个,并向马湖江路民族开放。

明清时期,湖广填四川,大量移民入宜宾垦荒兴农,带来了改良后的茶苗和种茶技术,宜宾大量生产边销茶,行走茶马古道运抵藏区。同时,滇、鄂、川、豫、赣、陕、皖、湘、苏、浙、闽等省商帮相继在宜宾建立了约20座会馆,在宜宾商贸中,茶叶作为重要物质贸易深受商贾喜爱,光绪六年,宜宾茶叶交易已达10万担(一旦约50公斤)。

辛亥革命爆发,军阀混战,第一代“川红工夫”传承人雷玉祥(宜宾县山货商人)为躲避战乱带回了福建红茶制作技艺,改良“正山小种红茶”工艺制作,成功开创出“川红工夫”的雏形——红散茶,其无烟熏味、富有橘糖香的特殊口感逐渐被人们所知。

民国时期,“宝元通”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宜宾成立,1937年,“宝元通”公司创办了“宝兴茶厂”。第二代“川红工夫”传承人——王文钞(民国商人)购进了简易木质化的半机械制茶设备,增加初期精制工艺,并形成了简易包装的茶叶产品,将其取名“宝元通”。

抗日战争时期,长江下游乃至武汉路段被阻断,滇缅公路成为“生命运输线”。宜宾宝元通公司在印度加尔各答购买日用品通过马帮运回宜宾,再由宜宾商号通过马帮把茶叶外运到印度,“川红工夫”在此期间实现“跨国贸易”。

上世纪50年代,为偿还苏联贷款,中国茶叶公司在筠连县建立了7个红茶推广站,“川红工夫”由此纳入了全国茶叶出口体系,远销苏联及东欧。80年代,“川红工夫”荣膺葡萄牙里斯本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如今,“川红工夫”制作技艺已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24年第六届全国农业职业技能大赛茶叶加工精制总决赛上,“川红工夫”传承人陈范涛勇夺全国第一,展现了川红技艺匠心传承的非凡魅力。

2018年,五粮液集团通过五粮液乡村振兴发展基金投资控股川红集团,开启酒茶融合发展之路,带领川红集团进一步高质量发展。2024年,川红集团再次获得五粮液集团1.5亿元增资,获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川红集团品牌价值20.16亿元入榜“2024中国茶企业品牌价值50强”,同时入围《胡润中国茶叶企业领域典范企业榜》。

“川红工夫”历经百余年沉浮,从传统作坊到集团化的规模生产,从区域集市到国际贸易,以匠心传承及产业创新实现华丽的转身,其不仅铸就了“川红工夫”的金字招牌,更让宜宾千年茶韵穿越时空,香飘世界。


科技创新 赋能红茶高质量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红茶经历了产量齐升、下降、振兴三个阶段。”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江用文认为,2005年以来,中国红茶消费兴起,红茶产销开始走出了低谷,进入振兴发展新阶段,在内销拉动下,我国红茶呈现蓬勃动力,红茶产量逐年增长,红茶产区不断扩大,红茶出口量占比大幅下降,但国内红茶消费快速增长。

长期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与宜宾市保持密切合作,以“科研赋能产业”为主线,从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到品牌建设,全方位助推宜宾茶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双方构建起“产学研用”紧密协同的合作模式,助力“宜宾红茶”“宜宾早茶”区域公共品牌价值从2015年的不足20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超120亿元。

江用文表示,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将借此大会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与宜宾等红茶主产区的合作,构建“科研-产业-市场”协同创新链条,推动更多技术成果转化落地,助推我国红茶产业迈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新阶段,让科技赋能的红利持续惠及更多茶区与茶农。

“虽然国内红茶发展较好,但从国际上、国内红茶发展现状来看,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国际上的头部企业,以立顿为例,通过高度工业化、标准化+全球供应链实现了大而强的规模效应,而我国红茶的头部企业相对规模较小。”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川红集团首席专家孙洪说,面对上述问题和挑战,红茶企业必须从技术滞后到创新驱动、分散生产到高效协同、价格竞争到价值竞争的转型升级,以推动红茶高质量的发展。

“萎凋环节引入做青工艺,增加了花果香,提升了甜醇度;二次发酵,能显著改善红茶的苦涩味;将黑茶紧压茶的熟化工艺融入紧压红茶的生产过程,茶汤的滋味更加醇厚;建立‘1+N’联盟的模式,联合N个高山生态茶园和茶场,形成了产业集群效益;深挖川红非遗技艺的精髓、地理风土与人文故事,让消费者感受到川红非遗的生命力与温度……川红集团通过一项项创新,引领着红茶高质量发展。”孙洪认为,文化传承是红茶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灵魂,科技创新是红茶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满足消费者的健康追求是红茶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立足点和归属点,通过“三轮”驱动,中国红茶必将行稳致远,在推动乡村振兴中贡献更加璀璨的茶香力量。

据了解,本次大会指定用茶“长江红”,作为全国首创推出的川红紧压红茶,是由川红茶业集团联合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共同研发的创新产品。在原料方面,精选海拔1000米以上四川特有茶树优质鲜叶;在工艺方面,创新融合川红工夫与南路边茶两项非遗制茶技艺,让茶汤既拥有红茶的温润高香,又兼具黑茶的醇厚浓郁;在形态方面,创新“一颗一泡”的紧压外形,既适应多种品饮场景,又便于携带和长期储存,无论是居家、办公,还是旅行途中的片刻休憩,都能轻松享受一杯好茶。

如今,作为五粮液非酒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川红茶业集团坚定践行“三茶”统筹发展理念,做好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大文章,全面推进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凝结出“长江红”紧压红茶、“香歌”花香红茶等既有创新、又有市场的应用成果。

未来,五粮液将继续依托自身品牌影响力、渠道资源与科技协同能力,助力川红茶业集团高质量发展,共同擦亮“宜宾—世界著名茶乡”金字招牌,为中国红茶破浪前行、香飘世界贡献五粮液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1

标签:美食   助力   红茶   中国   产业   集团   世界   宜宾   茶叶   工夫   宜宾市   宝元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