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公去了趟新加坡,这是我第二次出国。
首次出国是2019年远飞卡塔尔多哈(没错,就是以色列近日空袭之地),试水后心里有了底——蹩脚英语的“童子功”完全够用,所以这次根本不慌。
穿行在新加坡街头,我真正理解了“目不暇接”的深刻内涵。小学写春游命题作文的时候,我经常会用到这个成语,但总觉得词不达意,哪有什么“目不暇接”的风景呢?
但新加坡就是这样的存在。
当然,写这篇不是为了强化新加坡风景美如画,我更想说的是返程航班上的一件小事。
登机前,我就暗下决心要点一杯虎牌啤酒。前几日启程见有旅客点了,有点馋。之所以在购买前要做一番心理建设,实在是新币“杀伤力”巨大——1新币约合5.6元人民币,而这罐啤酒单点需要9新币。
我喝的哪是啤酒,简直是“液体人民币”。
当空乘向我款款走来,我立即翻出菜单(生怕犹豫后弃喝)向她做了“指点”,并顺势丝滑掏出了Visa卡——毕竟,刷卡是世界通用语言。
漂亮空姐会意后,笑盈盈询问我是否需要搭配小食享用。
我脑子里立即拉响了“营销警报”,出于对“消费陷阱”的恐惧,我连说NO NO NO。
事实上,但凡涉及钱的事情,我总是很敏感的——敏感到英语六级听力都能懂。要不是我的口语“力有不逮”,我还会与她展开“交涉”:“如果再要求加钱,我要戒酒了。”
空姐没被劝退,始终保持着职业微笑,耐心跟我做着解释工作:搭配小食后,只需支付6新币,比之前还要便宜3新币。
但凡涉及能“省钱”的事情,我总是很敏感的——敏感到英语专业八级听力都能懂。但我以为是听错了,我又确认了一遍(其实也就蹦出了一个单词“Really”),依然得到了肯定答复——套餐价只需6新币。
我连说YE YE YE。
这就是新加坡人向我灌输的全新营销逻辑:加一份小食,省下3新币。我原以为“加量不加价”已经很“良心”了,没承想在新加坡万米高空提供了新的“叙事”:加量还减价。
这波操作比我妈在菜市场砍价还厉害。
我问这是什么操作?(其实也就蹦出了一个单词“Why”)
空姐微笑作答:“这是我司推出的一个促销活动”。
讲真,长这么大,我见过“买一送一”的,见过“满减打折”的,可还是头一回见“反向营销”的——拼命推销只为让自己少赚点。
我手持那张6新币的对账单,面对额外馈赠的小食,想到努力说服我只为帮我省去3新币的空姐,有一种被真诚“收服”后久违的感动。
特别是当她递给我那张对账单时,还跟我说了声“谢谢”。
我想:难道不该是我谢谢她吗?
那她谢我什么呢?
难道是,主打一个听劝?
还是说,我积极参与并践行了酷航航空(索性打个广告吧)的限时优惠,让这一特价活动显得更有“全球意义”?
在五个小时的飞行过程中,我轻呷着清凉啤酒,脑海盘旋着暖意。
着陆后,我便很想把这件小事拿出来跟大家分享,分享这个世界突如其来的,令我毫无防备的善意。
更新时间:2025-09-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