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抚州一名 10 岁男孩小宇(化名)因长期拒绝食用绿叶蔬菜,最终引发急性阑尾炎并接受阑尾切除手术的案例,为众多家长敲响了关于儿童饮食习惯的警钟。这个看似 “小挑食” 引发的严重后果,暴露出不少家庭在儿童饮食管理中的认知误区,也让 “膳食纤维对肠道健康的重要性” 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一、突发腹痛:一场始于 “挑食” 的急症
2025 年 10 月 12 日晚 7 点,小宇家的晚餐桌上摆着红烧肉、香煎鸡翅和一碗番茄蛋汤,唯独不见绿叶蔬菜 —— 这是小宇家餐桌的常态。饭桌上,小宇熟练地将妈妈夹到他碗里的几片生菜挑出来,丢进旁边的小碟子里:“我不吃这个,嚼着没味道。” 妈妈习以为常地叹了口气,没再劝说,反而把盘子里的鸡翅夹给小宇:“不吃就不吃,多吃点肉长力气。”
晚上 8 点半,正在客厅拼装乐高的小宇突然停下动作,双手紧紧捂着右下腹部,身体蜷缩在沙发上。“妈,肚子痛……” 他的声音带着哭腔,额头很快渗出细密的汗珠。妈妈起初以为是白天吃了太多零食,随手从抽屉里拿出益生菌,冲了一杯递过去:“喝了这个就好了,之前便秘不也是喝这个好的?”
可小宇喝了益生菌后,腹痛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越来越剧烈。他趴在沙发上,脸埋在靠垫里,身体时不时抽搐一下,冷汗把后背的衣服都浸湿了。爸爸摸了摸小宇的额头,发现没有发烧,又轻轻按压他的腹部,小宇突然尖叫起来:“别碰!一碰更痛!” 见情况不对,夫妻俩赶紧拿起外套,抱着小宇往楼下跑,拦了一辆出租车直奔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
急诊室里,值班医生李医师看到小宇痛苦的模样,立刻安排腹部 B 超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小宇的阑尾直径已达 1.2 厘米(正常约 0.6 厘米),腔内可见一颗直径 0.8 厘米的强回声团,确诊为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伴粪石梗阻”。“必须马上手术,再拖下去可能引发阑尾穿孔,导致腹腔感染。” 李医师的话让小宇父母瞬间慌了神,他们从未想过,孩子不爱吃青菜的 “小毛病”,会酿成需要手术的大祸。
当晚 11 点,小宇被推进手术室,经过 1 小时 20 分钟的腹腔镜手术,梗阻的阑尾被成功切除。术后第二天,李医师拿着切除的阑尾标本向小宇父母解释:“你们看,这颗粪石牢牢堵在阑尾开口处,就是它导致阑尾腔内分泌物排不出去,细菌大量繁殖引发炎症。而这颗粪石的形成,和孩子长期缺乏膳食纤维有直接关系。”
二、病因解析:膳食纤维缺失的 “连锁反应”
要理解小宇的病情,首先需要弄清阑尾与膳食纤维的关联。李医师介绍,阑尾是位于盲肠末端的细长管腔器官,其主要功能是储存肠道内的有益菌,同时通过管腔与盲肠相通,排出腔内的黏液和脱落细胞。当肠道内形成粪石,且体积与阑尾开口大小相近时,就容易堵塞管腔,形成 “单向阀门”—— 黏液能进不能出,逐渐积聚导致阑尾扩张、充血,最终引发细菌感染。
而粪石的形成,根源在于膳食纤维摄入不足。“膳食纤维就像肠道里的‘清道夫’,有两个关键作用:一是吸收水分,让粪便保持柔软,避免干燥结块;二是促进肠道蠕动,推动粪便顺利排出,减少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 李医师拿出一张肠道蠕动示意图,指着图中膳食纤维包裹粪便的画面解释,“小宇长期不吃青菜,每天膳食纤维摄入量不足 5 克(儿童推荐量为 10-15 克),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超过 48 小时,水分被过度吸收,变得干硬如石,最终形成粪石。”
小宇的饮食记录也印证了这一点。妈妈回忆,小宇从 3 岁添加辅食时就抗拒青菜,起初是把青菜泥吐出来,后来能自己吃饭了,就直接把青菜挑到一边。为了让孩子 “吃饱”,家长每天变着花样做红烧肉、炸鸡、糖醋排骨,早餐要么是牛奶配面包,要么是鸡蛋灌饼,绿叶蔬菜很少出现在餐桌上。偶尔做一次青菜,比如清炒菠菜、蒜蓉西兰花,小宇也会趁家长不注意,把青菜偷偷倒进垃圾桶。
“我们总觉得,只要孩子肉蛋奶吃够了,营养就没问题,青菜吃不吃无所谓。” 妈妈懊悔地说,之前小宇经常便秘,三四天排一次便,每次都要蹲很久,大便干硬得像羊粪球,家长也只是买益生菌给他吃,从没想过要调整饮食结构。直到这次手术,才知道膳食纤维对肠道健康的重要性。
三、家长误区:那些被忽视的 “饮食隐患”
小宇的案例并非个例。李医师透露,近一年来,儿科急诊接诊的因饮食不当引发肠道问题的儿童数量同比增长 15%,其中像小宇这样因缺乏膳食纤维导致粪石梗阻、阑尾炎的案例占比达 30%。这些案例背后,往往藏着相似的家长误区。
误区一:将 “挑食” 视为 “儿童天性”,纵容不纠正。很多家长认为 “孩子小时候都挑食,长大就好了”,对孩子挑出青菜、拒绝粗粮的行为不加以引导,反而顺着孩子的口味,只做他们爱吃的肉类、油炸食品。李医师曾接诊过一名 8 岁女孩,因长期只吃炸鸡、薯条,不吃任何蔬菜,最终引发肠套叠,手术时从肠道内取出多块干硬粪石。
误区二:过度关注 “高蛋白”,忽视膳食纤维。不少家长把 “肉蛋奶 = 营养” 的观念奉为圭臬,每天给孩子安排牛奶、鸡蛋、牛肉、鱼虾,却很少提供青菜、全谷物、豆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实际上,儿童生长发育需要均衡营养,蛋白质负责肌肉和器官发育,膳食纤维则保障肠道健康,二者缺一不可。就像小宇,虽然身高体重达标,但肠道功能早已出现问题。
误区三:便秘依赖 “益生菌”,不解决根源。当孩子出现便秘时,很多家长第一反应是买益生菌,却不知道益生菌的作用是调节肠道菌群,无法替代膳食纤维的 “物理推动” 作用。如果肠道内没有足够的膳食纤维,益生菌也难以改善粪便干硬、排出困难的问题。长期依赖益生菌,反而会掩盖饮食不当的根源,延误调整时机。
这些误区的本质,是家长对 “儿童饮食均衡” 的认知偏差。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儿童膳食指南(2022)》明确指出,7-10 岁儿童每天应摄入 300-400 克蔬菜,其中深色蔬菜应占一半以上,同时搭配全谷物、杂豆类等,确保膳食纤维摄入充足。但现实中,能达到这一标准的儿童不足 30%。
四、饮食调整:让青菜 “变可爱” 的实用方法
小宇术后康复期间,在营养师的指导下,家长开始尝试调整饮食,让小宇逐渐接受青菜。这些具体的方法,也为其他有挑食困扰的家长提供了参考。
方法一:“隐藏式” 添加,降低抵触感。妈妈将菠菜、胡萝卜、西兰花等蔬菜切碎,拌进鸡蛋炒饭、肉末蒸蛋、蔬菜肉丸里。比如做鸡肉丸子时,把菠菜打成泥和肉末混合,再挤成小丸子蒸熟,小宇吃的时候只觉得 “丸子比以前嫩”,没意识到里面加了青菜。这种方式适合刚开始尝试青菜的孩子,能在不引发抵触的前提下,让孩子摄入膳食纤维。
方法二:“趣味化” 造型,提升吸引力。爸爸网购了一套蔬菜模具,把胡萝卜、黄瓜刻成小兔子、小星星的形状,摆放在餐盘里;妈妈则用青菜叶、番茄、鸡蛋拼成 “笑脸”“小火车” 等图案。小宇第一次看到餐盘里的 “小兔子胡萝卜” 时,主动拿起咬了一口,还笑着说 “这个兔子好吃”。通过视觉趣味,让孩子从 “抗拒” 变成 “好奇”,进而愿意尝试。
方法三:“参与式” 制作,增强认同感。周末时,家长带小宇去菜市场挑选蔬菜,让他自己选喜欢的青菜;回家后,让小宇帮忙洗青菜、撕菜叶(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参与到食材准备过程中,让小宇对青菜产生 “自己选的、自己做的” 认同感,吃饭时也更愿意品尝。有一次,小宇自己洗了菠菜,吃饭时主动夹了一筷子,说 “这是我洗的菠菜,我要吃掉它”。
方法四:“家庭式” 示范,营造氛围。家长不再单独给小宇做 “特殊餐”,而是全家一起吃青菜,妈妈会故意说 “今天的西兰花真好吃,你要不要尝一口”,爸爸也会分享 “青菜里的维生素能让眼睛更亮”。儿童的饮食习惯很容易受家庭氛围影响,当孩子看到家人都在吃青菜,且吃得很香时,也会主动模仿。
经过一个月的调整,小宇已经能接受菠菜、西兰花、胡萝卜等多种蔬菜,虽然每次吃的量不多,但至少不再挑出来丢弃。妈妈笑着说:“现在每天的餐桌上都有青菜,小宇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抗拒了,排便也正常了,再也不用依赖益生菌。”
五、医生提醒:肠道健康需 “从小抓起”
李医师强调,儿童肠道功能尚在发育阶段,饮食习惯的养成对终身肠道健康至关重要。除了保证膳食纤维摄入,家长还需注意以下几点:避免给孩子吃过多油炸、辛辣、精加工食品,这些食物会加重肠道负担;培养孩子规律排便的习惯,每天固定时间如厕,避免粪便在肠道内停留过久;定期关注孩子的排便情况,若出现持续便秘、腹痛、便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肠道梗阻、炎症等问题。
在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门诊,李医师经常会遇到家长咨询 “如何让孩子吃青菜”。每次,他都会拿出小宇的案例,提醒家长:“孩子的肠胃健康,就藏在每天的一口青菜里。与其等出现问题再后悔,不如从现在开始,耐心引导孩子接受蔬菜,培养均衡的饮食习惯。”
如今,小宇的伤口已经愈合,他的餐桌上再也少不了青菜的身影。妈妈把小宇吃青菜的照片发到家长群里,不少家长留言说 “受启发了,也要给孩子多吃青菜”。这个因挑食引发的手术案例,最终变成了一场关于儿童饮食健康的 “科普课堂”,让更多家长意识到:那些被忽视的 “小挑食”,可能藏着影响健康的 “大隐患”。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