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业前三天排队绕商场半圈,现在日均营收刚够付电费,10万块本钱快赔光了。”上海创业者李磊(化名)盯着店里“设备急售”的告示,声音里满是疲惫。他加盟的生烫牛肉米线店,靠着“7元鲜切吊龙”的噱头火了一把,却没能撑过三个月。
2025年的餐饮圈,生烫牛肉米线上演了一场集体狂欢后的落寞:年初还是资本追捧的“香饽饽”,宣称“单店翻台24轮、日入万元”,年底就成了批量倒闭的重灾区,社交平台上“转让”“甩卖”的帖子铺天盖地。这碗看似性价比爆棚的米线,到底藏着什么创业陷阱?低价引流的餐饮生意,为啥越来越难赚钱?今天就用大白话跟大家掰扯清楚,不管是想创业的还是爱吃美食的,都能看懂背后的门道。
一、先算笔明白账:7元吊龙,到底能不能赚钱?
很多人看到“7元鲜切吊龙”都会觉得不可思议:平时火锅店一份吊龙少说30元,米线店卖7元还能赚钱?其实这里面藏着两个关键误区,也是很多创业者栽跟头的起点。
首先得搞懂食材成本的真相。李磊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一份40克的鲜切吊龙,采购价确实只要2.5元左右,加上米线、汤底、配菜,食材总成本大概4元,看似有3元的毛利空间。但餐饮生意的成本,从来不止食材这一项。
房租是绕不开的大头。李磊的店开在上海中环附近的商场美食区,60平米的铺面,月租就要3.5万元,平均每天分摊1167元。再算人力成本,3个后厨加2个服务员,每月工资社保加起来近2万元,日均成本667元。水电燃气、耗材、平台抽成这些杂项,每天还要再刨去200元。这么算下来,门店每天的固定成本就高达2034元。
按“7元吊龙米线”的客单价算,就算每份毛利3元,每天至少要卖678份才能保本。但实际经营中,餐饮门店的翻台率有天然上限,商场店日均客流能到300人就不错了,就算人人点吊龙米线,每天毛利也只有900元,连房租都不够付。更别说很多顾客会点更便宜的素米线,或者只来一次的“薅羊毛党”,实际毛利远低于预期。
有人会问:为啥不涨价?其实李磊不是没试过。开业一个月后,他把吊龙米线涨到9元,结果客流直接下降40%——毕竟大家当初来就是冲着“7元吊龙”来的,涨价后性价比优势消失,顾客立刻转向隔壁更便宜的竞品。这就是低价引流的死穴:一旦用低价建立了顾客的“心理锚定”,涨价就等于把客人推走,不涨价又只能硬扛亏损。
更要命的是食材价格波动。2025年下半年,牛肉价格环比上涨15%,李磊的吊龙采购价从2.5元/份涨到2.9元,食材成本直接增加16%,本就微薄的毛利被进一步压缩。而低价吸引来的顾客对价格极其敏感,哪怕涨1元都可能流失,门店陷入“不涨价亏更多,涨价就没人”的两难境地。
其实稍微懂点餐饮的都知道,健康的餐饮生意,食材成本占比应该在35%-45%之间,毛利至少要达到60%以上才能覆盖各项开支。而“7元吊龙米线”的食材成本占比已经超过57%,毛利只有43%,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亏损的结局。所谓的“低价神话”,本质上是违背了餐饮经营的基本逻辑。
二、热闹背后的陷阱:低价引流,为啥成了“伤店利器”?
李磊的遭遇不是个例,很多餐饮创业者都陷入过“低价引流=火爆=倒闭”的怪圈。看似门庭若市的生意,背后藏着三个致命陷阱,把不少人逼到了绝境。
第一个陷阱:吸引的是“羊毛党”,不是回头客。“7元吊龙”确实能快速吸引客流,但这些顾客大多是价格敏感型,哪家便宜去哪家,没有任何品牌忠诚度。李磊说,开业前三天的顾客里,有80%是拿着优惠券来的,活动一停,这些人就再也没来过。而真正愿意为品质买单的老顾客,看到店里全是“薅羊毛”的人,环境嘈杂、服务跟不上,反而会觉得“品牌掉价”,转而选择其他门店。
这种客群结构导致门店陷入恶性循环:为了维持客流只能不断搞低价活动,活动越频繁,利润越薄,品质越难保障;品质下降后,更难吸引忠实顾客,只能靠更低的价格续命,最后把自己拖垮。就像很多网友说的:“你用低价吸引来的,永远是只看价格的人,当你不能再低价时,他们就会立刻离开。”
第二个陷阱:同质化竞争,拼到最后只剩“价格战”。生烫牛肉米线的门槛太低了,没有核心技术壁垒,只要有个配方、能买到牛肉,就能开店。2025年上半年,光是上海就新开了上百家同类门店,一条美食街上能有三四家卖生烫牛肉米线的,全都打着“鲜切吊龙”“低价惠民”的口号。
为了抢客流,大家只能互相压价:你卖7元,我就卖6.9元;你送饮料,我就加量不加价。这种无底线的价格战,最后没有赢家,只会让整个行业的利润空间被无限压缩。李磊隔壁的门店,甚至推出过“5.9元吊龙米线”的活动,结果撑了两个月就闭店了,临走前还欠了供应商一笔货款。
第三个陷阱:只算“看得见的成本”,忽略“看不见的损耗”。餐饮经营里,很多损耗是外行看不到的。李磊说,为了保证“鲜切吊龙”的品质,每天要采购新鲜牛肉,卖不完的只能当天处理,平均每天的食材损耗率高达15%。加上高峰期为了加快出餐速度,后厨操作失误导致的浪费、外卖平台的差评罚款、设备折旧,这些“隐性成本”加起来,每个月还要多花几千元。
更让人头疼的是人力效率。低价引流带来的客流波动极大,高峰期人手不够要请临时工,淡季又有员工闲置,人力成本始终降不下来。有餐饮老板算过一笔账:如果门店日均客流低于300人,按人均30元的客单价,扣除各项成本后基本没利润;而如果靠低价把客流堆到300人以上,食材损耗、人力成本又会同步上升,边际效益越来越低,最后还是赚不到钱。
这些陷阱叠加起来,就导致很多低价引流的餐饮门店,看似热闹,实则一直在“赔钱赚吆喝”,等资金链断裂,只能无奈闭店。
三、不止是米线:低价餐饮倒闭率高,背后有共性原因
李磊的经历,其实是整个低价餐饮行业的缩影。数据显示,人均30元以下的中式快餐,倒闭率远高于人均150元以上的中高端餐厅。很多人不解:明明吃的人更多,为啥反而更容易倒闭?核心问题出在成本结构、客群特征和运营模式上。
先看成本结构的硬伤。低价餐饮的食材成本占比通常在35%-45%,而中高端餐厅虽然食材成本绝对值高,但占比能控制在25%-35%。这意味着,低价餐饮的利润空间本身就更窄,一旦遇到食材价格上涨,利润就会被直接吞噬。就像2025年的牛肉、大米价格波动,对中高端餐厅影响不大,但对依赖低价食材的米线店、快餐店来说,就是致命打击。
房租和人力成本更是压垮低价餐饮的两座大山。低价餐饮必须开在人流密集的商圈、写字楼或社区临街铺面,这些位置的租金极高。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核心商圈60平米的小店,月租能达到4-6万元,占月流水的15%-25%。而人力方面,低价餐饮追求快速翻台,高峰期需要大量人手,一个10人小店,月人力成本就可能达到4万元,再加上社保、福利,压力可想而知。
再看客群特征的短板。低价餐饮的顾客对价格极其敏感,一份饭涨2元,可能直接导致客流流失20%。某知名连锁快餐品牌曾因成本压力小幅提价,当月单店日均客流就下降了18%。而且这些顾客的替代性极强,黄焖鸡、沙县小吃、麻辣烫、自选快餐,随便哪家有优惠,就能把他们吸引过去,品牌忠诚度几乎为零。
更关键的是,低价竞争下,门店根本没有资金和精力去提升品质、环境和服务。为了压缩成本,只能在食材上“偷工减料”,用冻品代替鲜切肉,用浓缩汤底代替骨汤熬制,用劣质米线降低成本。顾客不是傻子,一旦发现“味道变了、分量少了”,就会给出差评,进而影响更多潜在顾客,形成负面循环。
最后是运营模式的困境。低价餐饮的核心逻辑是“薄利多销”,但现实是“薄利”容易,“多销”难保障。受天气、竞争、位置等因素影响,稳定维持高客流非常困难。而且“多销”带来的不是更多利润,而是更高的成本——食材采购、加工、损耗、人力、水电等成本会同步线性上升,边际效益递减。很多老板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忙的时候像打仗,月底一算账,多卖的那几百份,利润都被临时工工资和食材损耗吃掉了”。
这些共性问题,决定了低价餐饮不是“低门槛、高回报”的创业捷径,反而因为竞争激烈、利润微薄,成了创业失败率最高的领域之一。
四、餐饮创业想存活:避开坑,找对路才靠谱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难道低价餐饮就真的没出路了?其实不是低价不行,而是很多创业者用错了方法。那些能在低价餐饮赛道存活下来的品牌,都避开了“单纯拼低价”的陷阱,找到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结合行业案例和资深从业者的经验,总结出了几个实用方法,不管是想创业的还是已经在做的,都能参考。
(一)先改思维:别把“低价”当卖点,要把“性价比”当核心
很多人误以为“低价=性价比”,其实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低价是单纯的价格低,而性价比是“品质÷价格”的比值高。比如同样是卖米线,你不用追求“7元吊龙”,可以把客单价定在15元左右,用更好的食材、更浓郁的汤底、更干净的环境,让顾客觉得“花15元吃的值”,这才是真正的性价比。
北京有一家米线店,客单价20元左右,不搞低价促销,但坚持用当天现熬的骨汤、东北五常大米做米线,还免费提供自助小菜和饮品。虽然价格比周边竞品高,但因为品质稳定、体验好,复购率高达60%,生意一直很稳定。老板说:“餐饮的本质是让顾客吃得满意,而不是让顾客觉得便宜。你把品质做好了,顾客愿意为价值买单,根本不用靠低价抢生意。”
(二)精简SKU:少而精,降低成本提效率
很多低价餐饮门店的菜单做得又厚又全,几十上百个菜品,看似选择多,实则增加了采购、库存和操作成本。聪明的创业者都会精简SKU,聚焦10-15个核心菜品,集中资源把这些“拳头产品”做精做强。
深圳有个连锁煲仔饭品牌,菜单从50多个砍到只剩6个经典口味,全部通过中央厨房预处理,门店只需要简单加热就能出餐,3分钟就能上一份饭,翻台率大幅提升。而且因为采购量集中,食材成本比同行低15%,人力成本也降了不少。老板坦言:“以前想靠多菜品吸引顾客,结果食材损耗大、出餐慢,顾客还不满意。现在聚焦爆品,不仅成本降了,顾客也记住了我们的味道,复购反而更高。”
对于米线店来说,其实可以聚焦3-5款核心口味,比如经典牛肉、鲜切吊龙、番茄牛腩,把这几款的味道、食材做到极致,既降低了采购和库存成本,又能让顾客形成清晰的记忆点,比几十款菜品堆在菜单上管用多了。
(三)优化成本结构:不是“省成本”,是“控成本”
餐饮创业不是靠“抠门”赚钱,而是靠科学的成本控制。很多创业者误以为省成本就是买便宜食材、少雇员工,其实这是在透支品牌。真正的成本控制,是在不影响品质的前提下,优化各个环节的开支。
比如房租成本,不一定非要选临街旺铺,商场美食广场、社区底商的租金可能只有旺铺的一半,只要客流稳定,同样能赚钱。李磊后来反思,如果当初不执着于商场旺铺,选择社区附近的小店,房租能省一半,也许就不会亏得这么快。
再比如供应链,单店采购价格高、损耗大,如果能和周边几家同类型门店联合采购,或者直接对接产地供应商,就能把食材成本降下来。有餐饮从业者透露,通过规模化采购,大米、油盐酱醋等基础食材的成本能降低10%-15%,肉类、蔬菜的成本能降低8%-12%,这对利润微薄的低价餐饮来说,是不小的提升。
人力成本方面,可以通过优化流程、引入简单的自动化设备来提高效率。比如用智能点餐机减少服务员数量,用自动煮面机加快出餐速度,这样既能减少人力开支,又能提升顾客体验,比单纯少雇人管用得多。
(四)做好留存:引流不是目的,复购才是关键
很多餐饮门店把精力都放在了引流上,搞各种低价活动吸引顾客到店,却忽略了后续的留存和转化,导致“一锤子买卖”,生意越来越差。其实餐饮生意的核心是复购,只要能让顾客愿意重复来消费,门店就不会缺客流。
做好复购其实不难,关键是给顾客一个“非来不可”的理由。比如建立会员体系,顾客消费后可以积分,积分能换菜品或优惠券;针对老顾客推出专属福利,比如生日送小菜、消费满一定金额送饮品;还可以通过微信群和顾客互动,及时反馈顾客的意见,推出新品时提前通知,让顾客有被重视的感觉。
杭州有一家社区米线店,老板把经常来的顾客都拉进了微信群,每天在群里分享食材采购的视频,让顾客看到食材的新鲜度;顾客有任何意见,老板都会第一时间回应整改;每月还会搞一次“老顾客品鉴会”,邀请大家免费试吃新品,提改进建议。靠着这种方式,门店的复购率高达70%,就算周边开了新的竞品,生意也没受影响。
五、创业启示:餐饮不是“低门槛”,而是“高要求”
李磊的闭店经历,给所有想做餐饮创业的人提了个醒:餐饮行业看似门槛低,人人都能做,但其实对经营者的成本控制能力、品质把控能力、客户服务能力都有极高的要求。那些想着“靠低价引流快速赚钱”的人,大多会栽跟头。
2025年的餐饮市场,已经从“增量竞争”进入“存量竞争”,靠噱头、靠低价的时代已经过去,拼品质、拼体验、拼效率才是王道。就像一位资深餐饮人说的:“以前餐饮是‘机会生意’,找个好位置、搞个好噱头就能赚钱;现在是‘能力生意’,只有把每一个细节做好,才能存活下来。”
对于普通创业者来说,与其跟风做“低价爆款”,不如静下心来想清楚三个问题:我的核心产品是什么?我的目标客群是谁?我能给顾客提供什么别人给不了的价值?想明白这三个问题,再动手创业,成功的概率会高很多。
如果实在想做低价餐饮,也请记住三个底线:第一,不做低于成本的低价引流,宁可客单价高一点,也要保证利润空间;第二,不牺牲食材品质,食材是餐饮的根本,砸了品质就等于砸了招牌;第三,重视复购,别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吸引新顾客上,留住老顾客才是最省钱、最高效的经营方式。
李磊现在已经转让了门店,虽然亏了10万块,但他总结出了宝贵的经验:“以前觉得餐饮好做,以为靠低价就能赚钱,现在才明白,餐饮生意就像熬汤,得慢慢熬,急不来。品质、服务、成本控制,哪一样都不能少,少了一样,汤就变味了。”
其实不止餐饮创业,任何生意都一样,没有捷径可走。那些看似光鲜的“低价神话”,背后往往藏着不为人知的陷阱。与其追求短期的热闹,不如脚踏实地做好产品和服务,这才是长久经营的根本。
最后想对所有餐饮创业者说:餐饮行业从来不是“赚快钱”的地方,但却是“能长久赚钱”的地方。只要你用心做品质、用心服务顾客、用心控制成本,就算没有低价噱头,也能把生意做起来。毕竟,顾客的舌头是诚实的,市场的规律也是公平的,真正有价值的生意,才能走得远、走得稳。
更新时间:2025-11-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