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购物节”期间,上海不少小马路“长”出文旅商融合新场景;上海国际电影节与首届上海影迷节深度联动推出的线下活动“都市Movie Walk”很受欢迎……兴起多年的“城市行走”似乎正在成为一种全新的打开方式,重塑着人们对城市的认知与想象。
当文旅商体展与“城市行走”深度融合,可否也为城市更新向纵深推进打开新的思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华霞虹教授告诉记者,“答案是肯定可以!”
去行走 去感受
用脚步体会空间的本质
上观新闻:您在建筑历史与理论领域深耕多年。我们发现,近几年,由您指导完成的学生论文或多或少都能看到“城市行走”的影子。青年学子们选择上海某处具有鲜明特征的街区作为行走和研究的对象。当他们踏遍这些街区的角角落落,梳理其前世今生,观察其当下的现状、遭遇的困境,一项联系历史与现实的扎实研究便完成了。作为一种研究的打开方式,“城市行走”有何魅力?
华霞虹:“城市行走”活动近年来在上海市民中间风靡一时,也和我们在建筑学领域对研究方法的拓展不谋而合。
背后有些原因可能是相通的。对于市民来说,希望对自己深深扎下根来的城市多一份了解与体验,于历史钩沉中启发思考、滋养个体生命的成长。对于建筑与城市空间的研究者来说,尤其当下上海的城市更新正渴求走出一条经得起时间考验又能开启未来的路,我们希望同学们能够带着问题意识,针对上海一些具体的、比较有特征的城市空间展开深入的研究。
这一类城市空间研究具有很强的类型学特征,有明确的、实体的建筑类型,又大多位于某个特点鲜明的城市区域。在我们已经完成或尚在推进的研究中,福州路曾因图书及新闻出版业、文化娱乐业集聚而闻名,是一条典型的文化街;环人民广场区域汇聚了大量剧场建筑和剧场城市更新项目;紧挨“新客站”(现铁路上海站)诞生的“不夜城”紧密围绕铁路交通枢纽发展区位功能与业态集群;漕河泾产业园区、M50创意园都具有鲜明的区位和功能特征,是上海城市发展变迁中某些阶段特点的重要见证者、承载者。
学生们去行走、去感受,用脚步体会空间的本质。他们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表明:空间是人的生活的一种载体,它的功能背后是一系列人与空间的复杂互动;城市空间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经济诉求、生活方式的诉求在里面呈现为一个集合体。
类似的发现对当下的城市更新不无启发:我们需要用一种历史的眼光看待每一片有待更新的区域。这些区域及其特征的形成,大多与特定时段的社会生活需求和持续的社会历史变迁紧密相关。其中的每一栋建筑、每一处界面、每一个片区的形成都不是一日之功。无论是它们最初的定位、建设,还是后续的使用、转变,都凝聚了各类人群各种活动、思考、决策的成果。
我们主张城市更新的基础首先是对历史记忆的研究与尊重,其核心是理解城市空间特色是一种不可复制的历史资源,城市空间与社会需求应动态匹配。只有走入城市、融入生活,才能对上述理念有更深切的理解。
日前,上海豫园老街化身“民国风情街区”与第二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梦幻联动。光影交织,艺术与海派腔调碰撞,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在豫园老街感受古韵新生。
城市更新的困难普遍存在理想的道路值得追求
上观新闻:有了这样的事实发现,也会反过来影响我们对城市更新方法、路径的探索。
华霞虹:没错。这样的基础性研究可以说是城市更新之路走得更稳、更好的基础。它们会向研究者、决策者、开发者揭示:类型特征形成背后的历史过程是怎样的?这些特征有没有可能、需不需要在我们今天的城市更新中得到延续?延续它们有什么困难,如何和新的空间使用需求、发展需求相衔接?如果不延续、不保持既有的类型特征、区域特色,如何重新定位、找到新的定位和特色?
从当前的实践来看,城市更新的困难是普遍存在的,但我认为我们不能放弃对城市更新抱有理想化的追求。
上观新闻:如何理解您所说的这种“理想化的追求”?
华霞虹:空间很多特征的形成跟我们的集体记忆有关,与我们的文化特质的形成和积累有关,是一个整体性的空间集群效应。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样的要素集群效应是很珍贵的,不是一下子能够改变的。
所以,当我们伴随着城市切实存在的更新需求,不得不对一些建筑、街区进行改造时,有几件事非常值得做好——围绕建筑本体、建筑所在的建成环境做扎实的研究,了解其中的空间特征和生活特征,尽可能在更新中把最具有典型性的部分延续下来;如果不得不考虑拆除、改建,即使遇到困难,也要找到合适的、多样的方法,尽可能使这个区域能够延续自己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特征。方法总能找到的,急急忙忙地做决策是大忌。
从既往一些比较成功的城市更新案例来看,如果我们愿意延续历史记忆和地方特征,并在这个基础上更深入地理解空间本身,读懂空间所承载的功能特征背后的信息,让这些特征在当下得到新的拓展、延续,城市更新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个使该区域迸发全新活力的契机。
持续拓展不同区域空间特征的历史积累,才能塑造城市整体的活力。对这一理想化状态的追求,是我带着学生做上述研究背后一个很重要的初衷。从专业的角度来讲,我们要理解空间是为人的生活服务的,它也是循着这条历史规律形成的,未来也应该继续这样去发展出新的可能。
研究者的使命在于研究当下人对实体空间的需求,探索如何让这些区域、区段继续在新的需求的实现过程中发挥特质,使空间跟人对生活的新想象、新需求结合得更好。
“中国旅游日”到来前夕,国际静安推介官朱一宁和同事一起在为“从张园到愚园 品读海派静安”CityWalk活动踩点。除了熟悉各点位的人文历史,他们连最佳拍摄点位也为市民、游客想到了。
人在城市空间中的活动不只有消费 还能生产新价值
上观新闻:前不久,您的学生刘夏围绕人民广场区域剧场建筑城市界面与人群行为互动完成的硕士论文,得到了来自多个行业的专业人士的积极回应。聊及如何让这个区域发展得更好,城市文旅工作者、文化空间运营者、历史建筑设计研究专家、媒体工作者都发现自己有话可说。他们的回应和分享给您带来哪些启示?
华霞虹:是的,各位专家围绕着“在剧场集聚的上海人民广场,建筑与街道如何优化利用”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
在交流现场,作家、资深媒体人乔争月老师讲述了她到访爱尔兰第二大城市科克的经历。在科克,有一座政府全资修缮、由艺术机构管理的教堂。经过一系列规划和打造,在室外,该教堂为公众提供了丰富的、敞开的公共空间;在室内,整栋建筑以分时段、分区域利用的方式,成为餐厅、画廊、剧场等。经历一番全方位的修缮和转型后,这处场地在当地发挥出了更大的文化影响力。
徐汇区图书馆馆长房芸芳举办“城市行走”活动,将空间体验与图书阅读乃至口述记忆层层连接,“香拉廊”创始人、深耕跨界创意领域多年的朱晓晔带来的对“茂名路现象”的观察,均引发与会者深深的共鸣。
朱总对“演员们的演出、吃喝休闲、住宿都在茂名路上,进而由他们吸引观众集聚、消费,与淮海路产生深度互动,实现文旅商体展的融合”的专业判断,与刘夏对人民广场附近众多剧场的调研结果、政策建议在大方向上不谋而合。
华建集团华东院历保院副总建筑师郑宁带来的天蟾逸夫舞台修缮案例,更是让我们有机会了解:尽管老剧场、老建筑的修缮总是面临很多条件的限制,但基于需求的深入研究总能帮助我们找到解决现实难题和平衡各方利益的办法。
端午小长假首日,永业思南董事长李海宇带着市民、游客,穿行于思南公馆街区。他们走进名人故居,深度解锁历史建筑背后的城市记忆。这是思南公馆推出的常态化文化体验项目“素人导览”,每月一期。
大家的分享深深启发了我:人在城市空间中的活动不只有消费,还能生产新的价值和可能性;随着线上线下的互动越来越多,人们体验一处空间的行动轨迹会发生变化,但他们对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对丰富自己、发展自己的需求始终存在;哪怕是在一处容量有限的空间内,不同人群的需求都是有意义的,都有可能为功能开发者打开“机会之门”;了解不同人群具体、细分的需求,不仅有可能启发建筑师、运营者、管理者为空间找到更好的使用办法,更有可能为一处空间发挥更大价值打开诸多的可能性。
今天包括刘夏在内的年轻人起点高、眼界广,他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奋斗,努力成长为这个城市的新生力量。未来,我们这座城市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他们去设计和创造。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能否营造生态,鼓励并支持他们敢于利用城市资源发挥创意、合作互动,构想他们想要的未来生活,对他们、对上海都非常重要。
如果我们可以基于扎实研究,探寻更好的城市更新之道,不仅上海会因为具备更多有内容的细节,成为一座更有吸引力的城市,营造空间和体验的过程,也会为年轻一代的事业发展、人生成长带来更丰富、多元的机遇,使上海真正成为一座机遇之城。
同济大学研究生刘夏围绕人民广场区域剧场建筑城市界面与人群行为互动撰写硕士论文。图为刘夏为论文制作的人民广场区域剧场建筑可视化总图。 受访者供图
深感相关议题的重要性,华霞虹教授以刘夏的研究为起点,组织了专题讨论会。刘夏的研究与建议得到了来自多个行业的专业人士的积极回应。 受访者供图
原标题:《“CityWalk热”重塑着城市人的眼光,也为城市更新打开思路》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中配图除特别标注外,均为解放日报资料图片。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柳森
更新时间:2025-07-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