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西方国家密谋限制中国的稀土市场,并提出要设定稀土的“最低价格”!澳大利亚竟然也加入了这场“反华棋局”,并且还首当其冲。然而就在不久前,中粮刚刚敲定的54万吨澳洲油菜籽订单。
难道这些国家准备通过价格限制来打压中国?中方和澳大利亚的这笔交易算不算“白买”?
“最低价格”看起来好像是为了保障供应商的利益,避免价格过低导致生产者无法盈利,给人一种“保护”的感觉。但实际上,这个“最低价格”并不一定能够真正帮助到供应商,因为它更像是一种没有实际效果的承诺或者承诺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
稀土资源不像其他商品,开个矿就能立马开采出货。整个过程包括采矿、冶炼、合金制造,再到风电、雷达和电动汽车的零部件生产,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生产线。
“碳税”,就是另一种加税方式,只不过打着绿色环保的旗号。虽然在国内看起来,这种政策好像能过关,但它绕不开一个关键问题:成本谁来承担?德国的汽车工业、欧洲的风电行业、美国的新能源车和电梯生产,都离不开稀土永磁材料的支持。如果加税,生产成本肯定上涨,要么压缩利润,要么涨价,最后还是企业承担后果。
澳大利亚虽然不是G7成员,却也积极参与了这场关于稀土的讨论,甚至提议减少对中国的原矿出口,推行本土加工,并且在国内设置价格下限。
然而中澳不久前才敲定了一笔54万吨的油菜籽订单。对澳大利亚农业来说,这个订单无疑是“雪中送炭”。然而澳大利亚转头就加入了“反华”小圈子。如果澳大利亚坚持这么做,不排除中方会减少后续合作。
虽然看起来这场博弈是在稀土资源和农产品之间进行的“对冲”(即相互平衡、制衡),但实际上,它更深层次的争斗是围绕全球供应链的话语权展开的。谁掌握了稀土的精炼和定价权,谁就能在全球制造业中占得先机。
而中国在稀土的开采、精炼和终端应用的每个环节,都已经建立了完备的产业链,并且每个环节都非常精细、专业。换句话说,中国不仅是稀土资源的主要供应国,更在稀土的深加工和高端应用领域具备强大的技术和产业能力。因此,中国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中的话语权非常大,控制了这个资源的核心环节。
西方国家想通过限价来打压中国的稀土市场,但他们并没有像中国一样在稀土产业生产上拥有优势,中国在稀土产业上的全面布局,从原材料的开采到加工,再到最终的高端应用材料,每一环节都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西方没有中方长期积累的经验。西方的策略根本触及不到到中国的根基,很难起到预期的效果。
现在的澳大利亚,正站在两个力场之间:经济上依赖中国,安全上又紧密与美国合作。澳大利亚的矿业、农业和教育等领域对中国市场有着深刻依赖,自己最清楚这一点。但问题是,如果继续在安全上加码对美合作,可能会对其经济带来不小的负担,尤其是当涉及稀土这样的关键资源时。
这场围绕稀土资源、贸易政策和供应链的竞争,不可能短期内看到明确的结果。稀土资源的争夺是一个长远的过程,谁能在产业链上保持稳定发展,谁就能在市场上掌控话语权;同时,保持经贸信任和克制,能够为未来争取更多灵活的空间。中国并不急于采取极端措施,而澳大利亚的策略未必能够完全实现。最终,只有通过巩固产业基础,提升长期竞争力,而非依靠短期的政治策略,才能赢得这场全球博弈。
更新时间:2025-10-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