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业寒冬来袭?不是没人离世,而是年轻人不愿再花这笔钱了

殡葬专业连续四年录取分数线超过本科线,就业率近乎100%,学生还没毕业就被预定了。按理说人才这么抢手,行业应该红火得很。

可事实恰恰相反,2024年五大上市殡葬企业总营收同比下降19.3%,"殡葬业第一股"福寿园净利润更是腰斩式下滑52.8%。

这就奇怪了,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3.1亿,2024年死亡人数约1093万,比4年前增加了10%,殡葬企业怎么反倒不赚钱了?

墓地比豪宅还贵

要搞懂殡葬业为啥突然不香了,得先看看这行业有多暴利。福寿园12年来毛利率均值高达82%,这个数字什么概念?贵州茅台的毛利率是92%,福寿园差不多就是"地下茅台"的水平。

支撑这个暴利的核心就是墓价。2024年福寿园经营性墓地平均客单价12.12万元,占地面积通常不超过0.5平米,换算下来每平米24.2万元。这价格有多离谱?朝阳CBD的房子均价才9.6万一平,浦东陆家嘴也就10.5万一平。死人住的地方比活人贵2倍多,谁听了都得感叹一句"死不起"。

更要命的是,这还不是最高价。一线城市的墓地动辄几十万,深圳有些墓地甚至卖到100多万一座。普通工薪家庭一辈子攒钱买房都费劲,还得给死人准备一套"地下豪宅",实在是压力山大。有人调侃说,现在出现了"墓地贷",首付两成最高能贷20万,死后都不能全款拿下,说实话有点地狱了。

这种高价格背后有两个支撑因素。第一是稀缺性,城市公益性墓地供不应求,据报道北京的万安公墓每年政府只批1亩地,一年只能卖100多个墓位,而北京每年自然死亡人数上万人。

第二是情绪价值,死亡话题严肃敏感,墓地承载着生者对亡者的情感,一旦消费品与情感挂钩,人们自然愿意花更多钱。

年轻人算明白账了,与其花几十万买个墓地,不如选择生态葬、海葬这些替代方案。生态葬几千块钱就能搞定,海葬不仅免费还有政府补贴。琼瑶选择花坛葬、大S选择塔葬,名人都开始带头"简办",普通人更没必要打肿脸充胖子。

福寿园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个趋势。2024年福寿园经营性墓穴销量下降23.2%,直接减少了3816座。这些需求都分流到哪里去了?回村土葬、生态葬、海葬,甚至线上追思会都成了热门选择。

面子经济彻底崩了

殡葬业的暴利本质上是一门"面子生意"。就像钻石捆绑爱情后身价倍增一样,当集体观念为死亡设定了消费标准,巨大的溢价空间就产生了。传统观念里,葬礼办得越隆重越显示对逝者的重视,墓地修得越气派越体现子女的孝心。

可现在这套逻辑玩不转了。年轻人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厚葬薄养"变成了"厚养薄葬"。网上流传着一个90后转发的投票截图,六成的同龄人选择"简约葬礼",理由很直接:不想给活人添麻烦,更不想给死人花冤枉钱。

这种观念转变背后是沉重的经济压力。房贷车贷已经压得年轻人喘不过气,再来个动辄十几万的葬礼,实在扛不住了。年轻人的逻辑很实在:活着的时候多陪父母吃顿饭,比死后烧纸别墅强多了。

线上追思会也开始流行,发个链接给亲戚朋友,人在国外也能点蜡烛刷屏,连白花都不用买。树葬更受欢迎,清明节带孩子野餐顺便看看"爷爷那棵树",比挤在公墓里烧纸钱舒服多了。葬礼从"演给别人看"变成了"自己人关起门纪念",这种转变其实挺好的。

传统业务模式走到死胡同

福寿园过去的增长逻辑很简单:提价。从2022年开始墓穴销售数量就在下滑,但价格一直在涨,从2020年的10.78万一穴涨到2024年的12.12万。这招在经济景气的时候管用,可现在已经把消费者逼到极限了。

提价空间基本没了,殡葬企业开始尝试业务转型。福寿园2024年清明节推出了AI数字人服务,用1张照片和1分钟语音就能合成对应的人物视频,号称"数字重生"。听起来挺科幻,但问题是这技术并没有明显差异化,市面上类似的AI工具一大堆,而且年轻人对这种服务的接受度还有待观察。

服务溢价这条路在国内也不好走。火葬场、殡仪馆都是国营单位,政府统一定价强制公示,遗体接运、冷藏、火化等基础服务收费都在300元以内。企业只能在有限的可差异化项目上做文章,搞出什么"沐浴SPA"、"起灵金光大道"、"垫背钱"这些听起来就很玄的收费项目,甚至细化到开空调都要单独收费。

政策监管也在收紧。2024-2025年的"殡葬领域整治"对行业进行了规范,墓价制定随意、违规销售等乱象得到整顿。很多投资人认为未来经营性墓地会受到严格的管制和限价政策,毕竟这种关系民生的行业,政府不会放任其无序发展。

福寿园作为行业龙头,8年通过23次并购将业务拓展到19个省及40多座城市,市占率达到5.8%。但即便是这样的巨头,在市场需求变化面前也显得有些无力。其他殡葬企业市占率都不超过1%,更多是以"地头蛇"形式存在,抗风险能力更弱。

理性回归推动行业变革

虽然殡葬企业日子不好过,但这种变化未必是坏事。消费观念的转变正在推动整个行业回归理性,让殡葬服务更加注重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而不是过度追求形式和面子。

生态葬、海葬这些简约环保的殡葬方式兴起,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这些方式不仅成本低,还能让逝者以另一种方式回归自然,某种程度上更有纪念意义。

新兴的数字化服务也在探索中,虽然还不成熟,但代表了行业转型的方向。除了AI数字人,还有虚拟墓园、在线祭扫等服务,让怀念不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特别是对于海外华人来说,这些服务解决了距离问题。

说到底,殡葬这门生意不是由死亡人数决定的,而是由活人的钱包和观念决定的。当面子经济被现实戳破,当消费者开始理性选择,殡葬业的"暴利时代"可能真的要结束了。但这不代表行业没有未来,只是需要找到新的增长点和服务模式。

毕竟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路,需求永远存在,关键是如何以更合理的价格、更贴心的服务来满足这种需求。虚情假意哭丧十里也不过是闹剧一场,真情实感的话,简单送别也是一种超脱。省下的钱给活人买点水果买只土鸡,不比这个香吗?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0

标签:财经   寒冬   殡葬   年轻人   福寿   墓地   海葬   行业   观念   活人   葬礼   暴利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