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区游乐区,看到一个妈妈全程紧跟三岁左右的儿子。
孩子爬滑梯,她张开双手护着;孩子想玩沙子。
她急忙制止:"太脏了,有细菌";孩子和别的小朋友抢玩具,她立刻介入:"宝宝要分享,快给弟弟玩"。
不到半小时,孩子脸上的笑容消失了,蔫蔫地拉着妈妈要回家。
那位妈妈还无奈地对我说:"带孩子真累,眼睛一刻都不能离开。"
这场景不陌生吧?
我们身边有多少父母,就是这样事无巨细地“陪伴”着孩子,看似尽责,实则坑娃。
一、凡事包办,孩子成了“甩手掌柜”
表姐对她家孩子那叫一个无微不至。
孩子都上小学三年级了,每天早晨还是妈妈给穿衣服、喂早饭,书包自然也是妈妈整理。
有一次学校组织郊游,孩子竟然不会自己拧水壶盖子,因为平时都是妈妈拧好了递到手上。
这样的孩子,表面上看被照顾得很好,实则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能力。
等他们长大后,遇到挫折第一反应不是解决,而是找妈妈。你能跟孩子一辈子吗?不能就别把他养成“巨婴”。
儿童发展专家皮亚杰说过:"每次我们教孩子什么东西,都在阻止他自己去发现。"
过度保护表面上避免了短期风险,却让孩子失去了在尝试中学习的机会。
二、日程排满,孩子没了发呆时间
现在的孩子有多忙?
就像邻居家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放学后日程是这样的:周一奥数、周二英语、周三编程、周四作文、周五钢琴。周末还有击剑和美术班。
邻居家小孩才七岁,戴着一副小眼镜,每天拖着比他还大的书包出入各种辅导班。
有一次我问他:“最喜欢周几啊?”孩子想了想说:“最喜欢生病的时候,可以在家睡觉。”
然而每次见他妈妈,都自豪地说:"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但孩子呢?眼镜度数一年加深100度,小脸苍白,很少有开心的笑容。
孩子连发呆做梦都成了奢侈,还谈什么创造力?
孩子不是机器,需要白昼梦和无聊的时间,那是想象力生长的土壤。
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自由玩耍对儿童发展的价值不亚于结构化学习。
在自主游戏中,孩子学习协商规则、解决冲突、发挥创意。而被安排殆尽的生活,只会造就疲惫而缺乏内驱力的孩子。
三、情感绑架:"都是为了你"是甜蜜的负担
"妈妈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你不考好对得起我们吗"——这些话听起来耳熟吗?
我好友就是被这样"绑架"长大的。
她妈妈辞职陪读,每天强调自己的牺牲。结果好友高考失利后差点崩溃:"我觉得自己的人生毫无价值,对不起妈妈的付出。"
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指出,人有三大基本心理需求: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
当爱附带条件,孩子会认为只有成功才值得被爱,这种有条件的自尊脆弱不堪。
四、虚荣攀比,孩子沦为“晒娃工具”
朋友圈里总有那么几个“晒娃狂魔”。
孩子得了张奖状、参加了什么比赛、甚至吃了什么营养餐,都要拍照发圈。
如果是收获了大量点赞,便心满意足;如果反响平平,就难免失落,甚至转而对孩子提出更高要求。
这些家长爱的不是真实的孩子,而是自己想象中的“完美孩子”,或者说,爱的是那个通过孩子获得的虚荣感。
德国立法禁止父母在社交媒体分享子女照片直至14岁,除非获得孩子同意。因为这涉及隐私权和肖像权,更可能给孩子带来长期心理影响。
当成长变成表演,孩子的真实感受被忽视,他们学会的是迎合外界期待,而非倾听内心声音。
那么,怎样才算真正尽责的养育呢?
1. 学会等待:给孩子自己尝试的机会,哪怕做得不好。扣子扣错了可以重来,但剥夺学习的机会无法弥补。
2. 允许无聊:不要填满孩子的每分每秒。无聊是创造力的温床,留白处才有想象的空间。
3.拥抱失败:挫折不是敌人,而是成长的阶梯。让孩子经历适当的失败,才能培养抗挫折能力。
4. 倾听心声:少说"你应该",多问"你怎么想"。尊重孩子的兴趣和节奏,而非强行安排。
5. 回归初心:经常自问:我做这件事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自己的面子?
孩子的成长就像放风筝,线拽得太紧,风筝永远飞不高;智慧的父母知道何时收线,何时放线,让风筝在自己的天空中翱翔。
感谢您的阅读!
更新时间:2025-08-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