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齐豫本人更早抵达的是一份手信:台湾百年糕饼铺,前一天出炉的芝麻蛋黄饼,套在朴素的塑料袋里,递到来访者手中。一份带着“烟火气”的体贴,像一种温柔的前奏。几分钟后,齐豫本人出现了,标志性的波西米亚风长裙和海藻长发,笑声爽朗,步履从容。她清泉一样的声音,马上在这个光线柔和的空间里流淌了起来。
1979 年,《橄榄树》如一阵清风掠过华语乐坛。这段带着旷野气息的旋律,与齐豫纯净、深邃的声音,自此烙印在人们心上,带着对“远方”与“流浪”的浪漫想象,成为一代人理想主义的开端。
齐豫对音乐怀有一种近乎神圣的“文人式”的责任自觉。这首先与她人类学的教育背景有关,这份学养让她早早洞察出音乐最原始、也最磅礴的力量——它不止于旋律,它是远古祭祀的鼓点、宗庙庄严的礼乐,是承载教化、凝聚人心的“文化利器”。这种自觉于是催生出一种近乎严苛的认真:因为相信歌声是信念的载体,她会为一场商演而反复确认每一句歌词是否贴切,因为“讯息必须精准投递,不容轻慢”。这份对音乐的虔诚与“工具理性”的执着,或者说这份沉甸甸的“传道”使命,曾是她鲜明的烙印。
不过,四十载已悄然渡过,岁月与修行带来了深刻的转变。如今谈起巡演,她轻巧了许多:“我好像一直以来都是比较严肃的一个人,尤其是面对我的工作,面对媒体,我好像总是不够松弛、不够感性,以前我什么东西都要看一下,什么都想要掌控一下,现在终于不这样了,不用再赋予(音乐)过多的压力或意义,就是单纯地想唱歌给你听。”她形容自己此刻的状态,一位慈祥的妈妈或者婆婆,坐在温暖的炉火边,絮絮叨叨地唱着歌、讲着故事。
这份释然里,有光阴沉淀的智慧,更有学佛后的通透。佛法则让她领悟“服务是最大的谦卑”,她不再试图掌控歌声,只需专注于保持那声音的本真。
谈到将在大陆开启的巡演,齐豫开玩笑地说,在竞争激烈的台湾乐坛,像她这般资历的“老歌手”,“不会再有很前线的工作了”。然而,当她跨过那道浅浅的海峡,踏入幅员辽阔的内地,时光仿佛神奇地倒流。“仿佛回到了我的20岁,我又重新唱了20年。”陌生的、年轻的听众面孔如潮水般涌来,让她感受到一种奇妙的“与时俱进”。她带着孩童般的好奇,尝试“穿上年轻人的鞋子”,去理解信息爆炸时代下他们特有的焦虑、压力与选择的困境。这份跨越代际的连接,让她歌声里的“服务”更添了一层温度。
看她2025年的巡演海报,“风采依旧·在”几个字沉静而有力。一个“在”字,构成最简单的宣言——她在校园民歌的黄金时代,在华语乐坛风云更迭的浪潮里,在AI汹涌、瞬息万变的当下。她始终在场。
Q-北京青年周刊
A-齐豫
Q 对于即将开启的巡演,有什么预期吗?
A 如果是说对我自己表现的预期的话,因为很久没开个唱了,所以还是会觉得有一些难度,有一些需要准备、或者说让我比较紧张的地方——毕竟它还是不同于一般的商演或合作嘛。但如果是从对整体呈现效果的预期来谈的话,其实我没有什么预期,我只希望我唱出来的歌、我所想要传达的声音跟讯息能够有所抵达,当然它们是否真的能够抵达到听者的耳朵里、心里,我也无法确定,而且演唱会就是一个很未知的事情,所以于我来说,我不会去预期听者是抱着什么心情到来、他们是什么样的年龄层,把我自己的工作做好,能够尽量呈现出自己声音的最好状态就好了,所以倒也没有很大的抱负,渐渐意识到,唱歌、聊天都可以在松弛的状态进行,不再赋予它太多的压力。
Q 可以谈谈这次歌单设计的逻辑或者方法吗?
A 就,有点没有逻辑(笑)。这次其实选了很多我最近几年在节目上唱过的大家很喜欢的歌,这可能也是一种松弛吧,因为年轻时我特别坚持只唱自己的歌,但现在我觉得,不管是谁的作品,大家这么喜欢的话我都可以唱一唱,我也想看看自己能把它唱成什么样子。不过虽然可以选择的曲目变多了,我还是会考虑有些太深或是太冷门的歌是不是不要唱(比较好),因为我的歌大部分都还比较艰涩——那些不是专辑的主打歌,不常在媒体、街道上播放的歌曲也就不被大家所熟悉,所以这次选歌还是有所兼顾啦。另外我到不同的地方也会加入一些当地的歌曲,也包括特别来宾的歌曲,大致就是把这些歌曲按照一种音乐性的节奏编排起来。
Q 文案里您写道 “歌者是要服务于大家” ,如何理解这个“服务”?
A “服务” 带有谦卑的态度,需要你提供高品质的内容,就像“为人群服务”的理念一样,背后有使命和责任。音乐作为文化形态,具有它的工具性甚至是 “力量”,而且文化的散播与“侵略”难以分辨,其影响力很重大,也因此, “服务” 的意义很关键。
Q 您是什么时候意识到音乐具有这样的力量的?
A 很早就意识到了,可能和我读人类学有关。人类学研究发现,音乐在文化中具有的功能性和影响力,并非随机发生,比如原始民族的祭祀音乐、中国的宗庙音乐,都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工具性,是有“力量”的;加上我自身性格也比较严肃,所以不会随便使用音乐,早期也很难去唱无意义的流行歌,所以在选择把音乐作为职业后,它就成了我人生中最重要的部分,既是表达,也是“交功课”,甚至我自己全部的价值观都建立在上面了,它不再只是我生存的“工具”。
Q 人类学对您还有什么影响吗?
A 有一个,人类学会一直不断地提醒你,不可以固步自封,一定要去接触别人、了解别人,要开放,世界上不是只有一种文化、一种习惯,要去多尝试,这也塑造了我基本的个性。
Q 《橄榄树》《梦田》等经典歌曲,曾为许多人带去心灵的慰藉与追寻的勇气。您觉得这种来自过去、也是来自永恒的声音,可以安慰、鼓舞到这个时代的孩子吗?
A 我很难确定。一方面,我很难完全体会年轻人的压力——信息爆炸、选择太多、诱惑也多,我感觉你们更辛苦,现在的环境比我们那时候复杂得多,年轻人想出头、被看见或被欣赏很难。另一方面,世界变化巨大,很多事超出预期,需要有力量的声音引领大众,小众的东西难被广泛关注到,就像当年台湾校园民歌也需要唱片业的推动才能流传到这样的程度,但现在传播方式又变了,常有孩子跟我说“齐阿姨你这样不行,你开头这一分钟太长了,没人会听这么久的”,短视频的歌曲甚至要在几秒钟就能抓取你的注意力,但我也没有办法,我还是得做我要做的,大家能听一分钟就听一分钟,能听 30 秒就听 30 秒,我尽量在前面给你一些讯息,可是如果你坐不住,那我们下次有缘再见了。
Q 您近期的音乐趣味是什么?这段时间听得比较多的是哪类作品?
A 现在我很少主动、广泛地听歌,更多是媒体推送或偶然刷到的内容,这样一些商业性强、热度高的流行歌手,就会随机关注到。在欣赏音乐方面,我感觉自己属于上一个时代的人,我一直非常看重歌词传递的内容,不过音乐的本质恒久不变,即便可能有新的唱法、发声方式。另外,音乐实在太容易影响人心了,它可以被当作一种工具,使用时需要非常谨慎,我始终希望歌手能意识到自身的影响力,愿天赋者善用这份力量。
Q 最近AI技术发展迅速,很多创作者包括音乐人都在讨论它,这对您有实际影响吗?
A 对现在的音乐工作者应该会有显著影响吧,但就我个人而言,我目前更多还是观察者的角色。当然最近我在想,是否该在AI尚未完全成熟前,抢先创作一些可以“署名齐豫”作品呢? 因为已经有朋友拿给我看了TA用AI模仿我的风格生成的作品,或者请AI来比较“齐豫”和其他艺术家,我看了一下,真的很厉害,这让我开始思考这件事。
我觉得AI就像一个踩着风火轮的史官,它通过收集数据记录人类的行为和报道,但就和古代的史官一样,它的信源可能是模糊的或者被刻意操控过的。我想如果能善用AI,它肯定能帮助我们更加理解我们人类自身行为与思想,揭示一些需要我们注意的问题,因此我和大家一样,仍在观察AI会将我们带向何方。
Q 当前AI不仅能模拟歌手声线,如引发热议的“AI孙燕姿”,还可通过数据输入在云端构建虚拟“真人”形象,甚至有人借此与逝去的“亲人”对话。您对此类技术应用持何种态度?
A 这其实超出了我的想象范畴,我选择交给自然法则去接受或淘汰。但我想,目前这些尝试仍是趣味性为主的,且接受者说不定没有很多。虽然年轻人会持续探索新技术,但人类对真实性的需求永远不会消失,我们会对技术建立共识的。
Q 最近您思考最多的一件事可能是什么?
A 可能就是“如何维持现状”。因为人生已经走到了这个阶段,常常接到喜帖、讨论谁家小孩要结婚了,同时也常常接到讣文,本身就是一个对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会特别关注的年纪,尤其如果你还想继续工作、继续交功课(完成任务),就必须更加注意这些方面,所以现在我对人类生存、健康相关的内容,对生化医药都很感兴趣。
Q 具体有开展哪些实践吗?
A 以我为例,其实在台湾长大的小孩子的生活方式是非常西化的,所以过去我对很多文化不了解,但现在我在重新学习中医、传统的哲学和艺术等。我想,对个人来说,要保持最好的状态,就需要你不断了解自己、改善自己,包括身体和心灵方面。既要注意心灵不被腐化腐蚀,也要关注身体健康本身。
Q 最后一个问题,给年轻人一个人生经验的话,那会是什么?
A 哇,这个是最难、最麻烦的问题。其实现在的年轻人跟我们年轻时已经很不一样了,现在的年轻人视野是很广的,他们能够接触到的资讯太多了,于是很多人就觉得答案变得很容易获得,我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一定要增加辨别的能力,审慎地选择这些似乎随手可得的答案。其实在这方面我们这些年长的人反而可能没有问题,比如我也常常去检索或者发起对话,但我们几乎可以分辨,对面的信息是否值得信赖,但年轻人可能由于阅历不够,很难分辨出这是真实还是谎称,尤其是现在还有了AI,(这方面)我真的是替你们觉得很忧心,可是我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建议,只能是提醒一下,就是不要完全相信你所看到的东西。
Q 不相信看到的的话,应该相信亲身体验到的吗?
A 体验到的当然可以。另外还有一些长者的智慧,也可以有所参考。
留 言 抽 奖
在评论区分享你与齐豫、与“橄榄树”的故事,我们将抽取两位读者,送出签名照一张,让这份温暖与从容与你相伴。
文 编辑 韩哈哈
资料提供 滚石唱片
史依弘 与京剧的百年对谈
王芊懿&王柳懿 “她”漾精彩
李娜 刚柔并济 逐冠人生
潘展乐:赛场上没有退路 只有拼到底
张雨霏 蝶变之后
王羽佳:探索不止 恒动不息
汪顺:年龄只是数字 实力说明一切
新 刊
「 2025年8月28日 景军 」
更新时间:2025-09-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