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一律举报

最近这组满屏肉色紧身衣、遮眼蘑菇头模特的广告,成了通勤族绕不开的 “视觉暴击”。
社交平台上,争议更是吵到翻天。有人骂它 “视觉污染”“阴间审美”,直言 “再暖也不买”;也有人被 “暖暖暖暖暖” 的魔性文案洗脑,笑着调侃 “骂归骂,下次购物车还得加”。

图源:网友评论
网友晒出的现场图里,统一穿着肉色热皮、顶着蘑菇头遮眼造型的模特,密密麻麻排列在通道两侧,高饱和的肉色背景搭配加粗到刺眼的 “美” 字,形成强烈的视觉压迫感。

图源:小红书
有人调侃 “建议搭配心理疏导服务观看”,也有营销从业者分析 “这波争议自带传播属性,哪怕是负面声量,也比没人讨论强”。
蕉内这波剑走偏锋的操作,到底是不顾用户体验的营销翻车,还是精准拿捏注意力经济的流量密码?

从 “极简科技” 到 “阴间画风”!
蕉内为何换了赛道?
蕉内的走红,最初靠的是 “反传统” 的产品逻辑。
自 2016 年诞生起,蕉内便以 “体感科技” 为核心定位,喊出 “重新设计基本款” 的主张。
跳出传统内衣赛道的同质化竞争,凭借无标签内裤、热皮保暖衣等差异化产品打开市场,精准锁定了那群注重日常穿着舒适度、追求生活质感的都市消费群体。

图源:淘宝
一开始的蕉内广告,走的是极简高级路线:纯色背景搭配平静出镜的模特,没有多余文案,只靠产品本身传递 “无感”“舒适” 的核心卖点,甚至拿下过多个设计大奖。

图源:深圳新闻网
那时的遮眼蘑菇头造型,还是为了弱化模特颜值,让观众聚焦产品剪裁与材质的巧思。
但随着内衣市场竞争加剧,电商流量红利消退,蕉内开始寻求更具冲击力的破圈方式。
这次的地铁广告,彻底抛弃了过往的克制,高饱和肉色基底模拟 “第二层皮肤”,数百个 “暖” 字密集叠加,再加上机械姿势的遮眼模特,用最直接的视觉轰炸替代了之前的简约表达。

图源:小红书
创始人口中 “聚焦产品” 的初衷,最终在公共空间里变成了争议焦点。

不止蕉内?
那些年我们被迫 “吃安利” 的 “阴间广告”
蕉内的争议并非个例,在日常生活里,这类 “越骂越洗脑、越吐槽越难忘” 的广告早已是高频存在。它们大多遵循 “重复轰炸 + 视觉” 的逻辑,哪怕观感不佳,也能让人想忘都难。
鱼泡招聘的地铁广告,曾一度霸占全国多个城市的地铁通道。

图源:小红书
网友吐槽 “每次路过都要快速低头,密集恐惧症都要犯了”“感觉像被无数个老板盯着找工作,压迫感拉满”。
但吐槽声中,鱼泡招聘的品牌认知度在蓝领求职群体中快速提升,下载量曾一度冲进应用商店职场类 TOP3。

图源:应用商城
这种 “放弃美感换曝光” 的操作,和蕉内的地铁广告如出一辙,都是利用公共空间的 “强制观看属性”,用最低成本的视觉轰炸实现记忆植入。
卫龙魔芋爽的电梯广告也遵循这一逻辑,“热量低低低低低低低了”这一广告语,被网友吐槽“为了让客户记住自己强行洗脑。”

图源:小红书
若是追溯 “洗脑广告” 的前辈,旺仔牛奶绝对是00后的“童年阴影+童年记忆”。
三年级六班,李子明同学,你妈妈给你送来了两瓶旺仔牛奶!” 伴随着广播声,镜头里的小男孩瞬间狂喜泪奔,攥着牛奶瓶原地蹦跳,扯着嗓子大喊 “妈妈 ——!”,随后便是循环往复的 “旺仔牛奶!旺仔牛奶!” 魔音轰炸。
时至今日,只要提起 “旺仔牛奶”,那句台词和小男孩的夸张表情仍会自动在脑海里播放,而旺仔牛奶也凭借这波 “童年洗脑”,长期占据儿童乳制品市场的头部位置。

图源:网络
谈到“洗脑界的天花板”,脑白金的广告绝对是绕不开的存在,那些年的电视,谁家没看过“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这个洗脑广告?
即便如今电视广告式微,提起 “节日送礼”,仍有不少人会下意识想到那句魔性台词和跳舞的老人。

图源:网络
这些广告看似风格各异,却有着高度统一的传播逻辑,它们放弃美感与叙事,用最低成本的重复制造记忆点,哪怕伴随骂声,也能实现 “花小钱办大事” 的传播效果。

争议背后
品牌为何执着于 “黑红营销”?
明知可能引发反感,品牌们还是扎堆选择 “阴间广告”,核心原因藏着两层现实考量。
从营销逻辑来看,这是 “戈培尔效应” 的极致应用 —— 信息重复一千次就会成为记忆。
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温和的广告容易被淹没,而具有争议性的视觉或听觉冲击,能快速突破信息壁垒。
蕉内的广告虽被骂 “阴间”,但 “热皮保暖衣” 的核心信息,却通过密集重复成功植入用户心智,这种 “骂声换流量” 的模式,性价比远高于传统广告。

图源:网友评论
从行业环境来看,增长压力倒逼品牌激进。如今蕉内正面临增速放缓的挑战,市场扩张节奏明显不如以往,叠加内衣市场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品牌间的突围之战愈发白热化。
对于需要快速破圈的品牌来说,“黑红也是红” 成了无奈选择。
争议带来的热搜曝光、社交平台讨论,相当于免费的流量加持,哪怕是负面声量,也能带动品牌认知度提升。
今年双十一,蕉内表现优秀,拿下了秋衣裤套装回购榜单第一。

更关键的是,公共空间的 “强制观看” 属性放大了效果。
地铁、电梯等场景中,用户无处可逃,广告信息能实现高密度触达。品牌赌的是,哪怕用户当下反感,后续有相关需求时,脑海里最先跳出的还是这些 “被骂过” 的品牌。

流量≠销量!
“阴间广告” 的隐形代价
但 “黑红营销” 从来都是把双刃剑,短期流量背后,藏着品牌难以承受的长期代价。
这种以 “冒犯换曝光” 的模式,看似走了营销捷径,实则在透支品牌最宝贵的无形资产,而这些代价往往需要更长时间、更高成本才能修复。
最直接的是品牌形象割裂。蕉内原本靠 “极简科技感” 吸引中产用户,此次 “阴间广告” 却让品牌调性崩塌,被吐槽 “从高级到土味”。

图源:抖音
对于注重审美与体验的核心客群来说,这种冒犯性营销可能导致用户流失,毕竟保暖衣并非刚需垄断品类,用户没必要为 “争议品牌” 买单。
其次是 “流量转化陷阱”。争议带来的大多是 “无效流量”,网友可能会为了吐槽而讨论,但未必会转化为购买行为。
因为用户对广告的反感会迁移到品牌本身,“被吓一跳” 的负面体验,会让消费者在购物时下意识回避。

图源:小红书
反观行业内的正面案例,亨氏番茄酱的营销之路恰恰印证了 “良性传播” 的价值。
最近,亨氏的广告被人大夸特夸,正值全运会期间,亨氏抓准时机,推出了一系列以番茄为原型的“运动造型”。

图源:抖音
这个广告在社交平台上广受好评,不少网友感叹道:“这样的广告看的人都舒服不少。”

图源:网友评论
没有密集轰炸,没有视觉冲击,却通过对产品的深度洞察、对消费者情感的精准把握,让 “番茄酱 = 亨氏” 的认知深入人心。
市场数据充分印证了亨氏的品牌影响力,其番茄酱产品畅销全球、常年稳居品类销量前列,几乎家家户户的厨房或冰箱里都能找到它的身影。
这种跨越百年的市场认可度与用户忠诚度,正是良性营销长期积累的丰硕成果。
它让消费者因 “喜欢” 而记住,因 “认同” 而忠诚,而非因 “反感” 而讨论。
除此之外,“黑红营销” 还会引发品牌信任度的隐性流失。
当一个品牌频繁依赖争议营销,消费者会逐渐怀疑其产品力 ——“是不是产品没亮点,才靠广告博眼球?” 这种质疑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购买决策。

写在最后
蕉内广告的争议,本质上是 “流量思维” 与 “用户尊重” 的碰撞。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品牌追求曝光无可厚非,但广告的本质是沟通,而非冒犯。
那些能长久立足的品牌,从来不是靠 “骂声出圈”。
旺仔牛奶虽靠那句”你妈妈给你送旺仔牛奶啦!”实现短期曝光,但后续仍需靠产品品质稳住市场。

图源:网络
反观蕉内,若只沉迷于争议营销,忽视了公共空间的审美边界,最终可能赢了流量,输了人心。
公共空间不是品牌的 “创意试验场”,广告不仅要传递信息,更要承担公共文化责任。
对于品牌而言,真正的破圈,应该是 “被喜欢的创意“加上”被认可的产品”,而不是靠 “视觉压迫” 制造记忆点。
毕竟,用户可以被洗脑,但不会被一直冒犯,流量终会散去,只有守住尊重用户的底线,才能让品牌走得更远。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头条深一度#

国内运营最早的财经自媒体,百万商界精英的必备读本,聚焦每日热点事件、财经人物、创投故事、财富商机等内容!每日为您提供更真实、更专业的商业报道,欢迎关注@首席商业洞察
更新时间:2025-11-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