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位于哈尔滨市东南260公里,松花江最大的支流牡丹江穿城而过,这里也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1938年10月,就在牡丹江市北部70公里的林口县三家子村乌斯浑河畔,7名东北抗日联军女战士在指导员冷云的带领下,与日伪军展开激战。她们主动吸引敌人的火力,使部队主力得以迅速摆脱敌人的追击,她们却被敌军围堵在乌斯浑河边。在背水战至弹尽多人负伤的情况下,她们手挽手相互搀扶着走进乌斯浑河,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和《国际歌》声中,壮烈殉国,表现出中华民族勇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她们的事迹,一直被世人所传颂。
到牡丹江市,坐落在牡丹江畔的八女投江纪念馆,是必去之处。
纪念馆内,“巾帼英雄”四个大字熠熠生辉。墙上挂着东北抗日联军第2路军第5军妇女团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等8名女英雄的照片。她们中,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年仅13岁。
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将人们带进了当年的壮烈之中……
东北抗日联军臂章
1938年9月末,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第1师的一支队伍,准备前去寻找第5军军部,队伍中还有妇女团的八名女战士。
部队向东北前进,从小锅盔山绕过刁翎的三家子村,来到柞木岗山下乌斯浑河西岸的老道沟柳毛丛子。他们打算从这里渡过乌斯浑河,前去依兰县寻找大部队。
可此时天色已晚,面对着百余米宽的河面,部队一时难以过河,就决定暂时就地宿营,等第二天拂晓再过河。
就在当天晚上,由于汉奸告密,大批日伪军连夜向他们袭来。
妇女团指导员冷云和其他七个女战士最先发现了敌人。本来,她们隐蔽在暗处,完全可以安全转移。但冷云看到日伪军紧紧咬住大部队,就决定把敌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掩护大部队安全转移。
尾追抗联大部队的敌军突然突然遭到背后的袭击,以为中了埋伏,连忙抽出一部分兵力向她们还击。八名女战士的勇敢杀敌,分散了敌人的兵力,使得抗联大队得以摆脱了敌人的追击,潜入密林。
已突围的大部队发现八名女战友还据守在乌斯浑河边,便又立即返回接应。但敌人控制住了山口,抗联战士们发起了两次冲锋,都没有成功,只好撤退。
这时,被敌人封堵在乌斯浑河边的冷云等八名女战士,为给大队安全转移赢得更多的时间,就用仅有的三支步枪吸引了敌人,冷静地向敌人发射出一颗颗子弹。
日伪军见抗联大队撤离,就一齐向这八位女战士猛扑过来。很快,女战士们的子弹打光了,手榴弹也只剩3颗。
“走,过河去!活着过去就继续抗日,死在河里也决不做俘虏!”冷云低声命令。
这时,敌人叫喊着冲过来,准备活捉这几名女战士。冷云向敌人投出一枚手榴弹,接着安顺福、杨桂珍也分别向敌人投出手榴弹。随着三声巨响,八名抗联女战士相互搀扶着,毅然向冰冷的乌斯浑河水深处走去,最后消逝在滔滔的河水中……
出纪念馆,东南方百米,便是八女投江纪念群雕。群雕高13米,长8.8米,花岗岩石材,台基上镌刻的“八女投江”四个字,由邓颖超同志题写。
八女投江塑像
默立在这鲜花簇拥的群雕前,心潮澎湃。“八女投江”,这是一段英勇壮烈、震撼人心的历史,展示了中华儿女在民族危难之际,同侵华日寇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体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烈士投江的牡丹江市林口县刁翎镇三家子村西北的柞木岗山东侧乌斯浑河岸边,建立了“八女投江殉难地”纪念碑。
林口县三家子村柞木岗山东侧乌斯浑河岸边八女投江殉难地纪念碑
紧邻牡丹江市的海林市,则有杨子荣烈士纪念馆,其位于海林市区东山烈士陵园之巅的松林中。
民国时期,我国的东北地区被分为北满、东满和南满三大部分。其中,东满地区大致包括松江、合江、黑龙江、嫩江、牡丹江(当时叫绥宁)5个省及哈尔滨特别市。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为加紧对东北地区的控制,派遣了大批特务,收编了当地大量的敌伪残余和土匪,组成多股“地下军”、“先遣军”等反动武装,总数达25万多人。这些土匪中不少人作战经验丰富,拥有大量武器装备,战斗力很强。牡丹江市是东满重镇,是滨、绥、图、佳铁路的交汇处,位置极为重要。
抗战胜利后,这里又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北满、东满的根据地。但由于当地匪患猖獗,为此,在牡丹江地区剿匪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主要的工作。经过近两年的剿匪,到1947年初,大股土匪基本被扫清,为后来的解放战争,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1952年,退伍军人曲波将自己带队在牡丹江一带剿匪的经历写成小说《林海雪原》,并于1957年出版。其后,上海京剧团将小说中的一段故事,改编成京剧《智取威虎山》。“文革”时期,《智取威虎山》与《红灯记》、《沙家浜》、《杜鹃山》、《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海港》、《奇袭白虎团》,并称为八个革命样板戏,风行全国。
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活捉匪首座山雕的侦查英雄杨子荣于1947年2月在海林市北部的闹枝子沟追剿残匪的战斗中英勇牺牲。其后,杨子荣和他的战友就被安葬在海林市东部的小山上。
在小山上的松林中,还有杨子荣烈士纪念馆。纪念馆里,陈列着杨子荣等烈士的生平事迹,以及图片及遗物等。
《东北日报》1947年2月19日登载《战斗模范杨子荣等活捉匪首座山雕》的报道。
纪念馆的后山坡就是烈士陵园,园中耸立着烈士纪念碑,碑高8.1米,象征着“八一”建军节。纪念碑后镌刻着杨子荣、马路天、高波、孙大德及42位英烈的名字。碑后20米处是杨子荣烈士墓,墓前碑石高3.1米,暗示杨子荣烈士牺牲时年仅31岁。
墓地内有4座墓碑。除了杨子荣墓,还有马路天烈士的墓,他与杨子荣同年同月牺牲,并一同安葬;此外,还有杨子荣的战友高波的墓葬,他是在执行任务时,遇土匪袭击而牺牲。曾与杨子荣并肩作战的孙大德,一直活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他病故后,也安葬这里。
站在烈士墓地前,可以看到一条笔直的大街,通往繁华的城区,整个海林市区尽收眼底。
更新时间:2025-07-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