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轨上的速度比拼,从来都不只是数字游戏。不同国家的列车,根据自家的地形、气候和出行需求,走出了不一样的技术路子。本期全球盘点记就带您了解全球跑得最快的那些列车,看看它们除了速度之外,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本事。
在印度的铁路网里,这个速度已经算得上"快车"了。主要跑德里到孟买的干线,全程1400多公里,得跑16个小时。用的还是传统的内燃机车,车厢是上世纪80年代的钢制老款,跑起来颠簸得厉害,遇到铁轨接缝处能明显感觉到震动。但它胜在实在,每天有50多趟车,硬座票才30块人民币,普通老百姓都坐得起,承担了印度60%的长途客运量。
为了应对当地常见的牛群横穿铁轨,车头特意加了3厘米厚的钢板当缓冲,就算撞上了也能减少损伤。虽然速度不快,但在印度复杂的路况下,能稳定跑完全程,已经很不容易了。当地人说,坐这趟车就图个方便,虽然慢,但准点率还说得过去,不会随便晚点太久。
这是美国少有的能称得上"高速"的列车,跑在波士顿到华盛顿的东北走廊。735公里的路程,轨道专门打磨过,平顺度能控制在每米误差3毫米以内,按理说能跑得很稳。但沿线城市太密集,每5公里就有一个平交道口,还得频繁停站,实际平均时速也就160公里左右。
车厢设计得倒挺舒服,座椅间距有1.2米,还有免费WiFi,主要服务上下班的白领。可美国人更爱开车,这条线每天也就2万人次乘坐,还不到公路交通的十分之一。想再提速也难,因为要修更多封闭路段,花钱太多,国会一直没批预算,就这么不温不火地跑着。
这列车是专为英吉利海峡隧道设计的,最厉害的是能"跨界"。英国铁轨宽1435毫米,法国是1524毫米,它的车轮轮距能通过液压装置调整,20分钟就能适应不同轨道,不用换乘就能从伦敦跑到巴黎。
穿越隧道时也有讲究,车厢密封得特别好,气压波动控制在500帕以内,乘客不会觉得耳鸣。刹车系统是双重保险,平时用空气刹车,紧急情况就启动电磁刹车,从300公里时速停下来只要2公里距离。每天15趟车,2小时15分钟就能跑完,比坐轮渡快3小时,商务人士都爱选它。车身还涂了防腐涂料,在海底隧道的潮湿环境里能用得更久。
别看它日常跑320公里,1990年测试时曾飙到574公里,这个轮轨列车速度纪录到现在还没人打破。车头设计得像子弹头,风阻系数比小轿车还低,只有0.28,能减少不少空气阻力。轨道用的是无砟轨道,混凝土道床平得很,误差在毫米级,跑起来晃动幅度不超过3度,端着咖啡杯都洒不出来。
法国的高铁网以巴黎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4小时能到全国80%的地方,催生了"一小时生活圈"。很多人住在郊区,坐高铁去市区上班,既方便又便宜。车厢里的座椅能转180度,亲朋好友可以对着坐聊天,行李架也比普通列车大30%,放行李方便多了。
就比TGV快1公里,但细节上很不一样。它用的是模块化设计,每节车厢都能单独跑,也能随便组合,最多能挂12节,装1000多人。信号系统是独家的LZB系统,能提前5公里知道前面路况,自动调整速度,不怕追尾。
最方便的是能跨境跑,法国、奥地利、瑞士等7个国家都能去,不用换乘,直接开到目的地。车里的餐饮是德国风味,香肠、啤酒都有,加热设备在高速行驶时也很稳,不会洒出来。法兰克福到慕尼黑400公里,2小时就到,比坐飞机还方便,让那条航线的乘客少了25%。
速度不是最顶尖,但靠谱得没话说。运营50多年,拉了50多亿人,从没出过致命事故,准点率能控制在6秒以内,最多晚点也就几秒钟。轨道接缝处处理得特别平,误差0.3毫米,跑过去几乎听不到"哐当"声。车身涂料里加了陶瓷颗粒,能减少空气摩擦,省15%的电。
日本多地震,它就装了地震预警系统,地震波来之前10秒能自动刹车,福岛地震时就靠这避免了事故。车厢里细节很贴心,座椅底下有隐藏的脚踏板,窗边有小桌板能办公,28寸的大行李箱也能轻松放进行李架。东京到大阪500公里,2个半小时就到,比开车快一倍还多。
和新干线速度一样,技术路子却不同。它的动力分散在每个车轮上,每个车轮都有独立电机,从停下到跑到300公里只要4分钟,加速特别快。轨道架在混凝土箱梁上,就算在西班牙中部海拔2000米的高原上,也不会因为地面沉降影响速度。
空调系统很智能,能跟着海拔调气压,穿越山脉时乘客不会觉得耳朵闷。马德里到巴塞罗那600公里,2个半小时就到,票价比机票便宜一半,让那条航线的乘客少了30%。座椅能放倒135度,差不多能平躺,长途坐也不难受。
这是莫斯科到圣彼得堡的"抗冻专家",冬天零下30度也能正常跑。水箱和管道都有加热装置,不会冻住,车轮用的是耐寒橡胶,结冰的轨道上也不打滑。650公里的路程,1小时40分钟就到,因为站与站之间隔得远,平均50公里一个站,能一口气跑300公里不减速。
车厢密封得特别好,里面温度一直保持在22度左右,外面再冷,乘客穿单衣就行。车里提供红菜汤、黑面包这些俄式食物,加热设备在颠簸时也很稳,不会洒出来。当地人说,冬天坐这趟车最舒服,又快又暖和。
这是AVE的升级版,用铝合金做车身,比原来轻了20%,省10%的电。车顶的受电弓和电线接触压力控制得特别准,刚好80牛,既能保证通电,又减少摩擦,让电线寿命翻倍。
马德里到瓦伦西亚350公里,1小时10分钟就到,票价比普通列车只贵20%,却快了近一半,上座率常年90%以上。车厢里的灯光能跟着时间变,早上是暖黄色,下午就变成冷白色,让人不容易犯困,长途坐也精神。
这是日本专门为欧洲造的列车,车头设计成鸭嘴形,能分散气流,减少过隧道时的噪音。车厢之间用软连接,过弯道时能像蛇一样扭动,转弯半径比普通列车小30%,适合欧洲多山的地形。
座椅能转180度,返程时不用倒着坐,桌子底下还有充电口。现在主要在意大利和法国跑,米兰到里昂400公里,1个半小时就到。车里吃的也有意思,既有日本寿司,也有欧洲披萨,两边乘客都能吃得惯。
这列车在西北风沙大的地方跑也没问题,车身侧面有裙板挡沙子,电机散热系统有三层过滤,不怕沙尘堵。轨道用的是CRTSⅢ型,夏天再热也不膨胀,冬天再冷也不开裂,适应大温差。
北京到上海1318公里,4小时40分钟就到,座椅间距102厘米,比国际标准宽10厘米,坐着舒服。车里广播有中英文两种,方便外国游客,行李架也大,28寸的行李箱轻松就能放进去。兰新线上沙尘暴的时候,外面黄沙漫天,车里照样干净安静。
这列车叫"红色箭头",确实像箭头一样快。用的是永磁电机,比普通电机效率高5%,省电。车身风阻系数0.26,是轮轨列车里最低的,跑得再快也不费电。
意大利多山,它爬坡本事特别强,30‰的陡坡上还能跑300公里,米兰到罗马600公里,1小时45分钟就到,商务人士都爱坐。座椅是真皮的,能自动调温,夏天通风,冬天加热,坐上去跟坐沙发一样舒服。
车身上装了500多个传感器,温度、震动、压力都能实时监测,数据通过5G传到地面,能提前发现故障,比和谐号故障率降了30%。动力系统是"永磁+异步"混合的,加速平稳,噪音比和谐号低6分贝,跟从热闹街道走到安静办公室的感觉差不多。
京沪线上,它一天最多拉60万人,创了高铁客流纪录。空调能过滤PM2.5,雾霾天车里空气也新鲜。座椅能充电,灯光能跟着外面光线自动调亮调暗,细节处特别贴心。
这列车是悬在轨道上跑的,离轨道8-10毫米,没有摩擦,噪音只有60分贝,比地铁还安静。用的是直线电机,3分钟就能从停下跑到400公里。轨道是F型的,又能让车悬浮,又能引导方向,还能提供动力,一举三得。
上海浦东机场线30公里,10分钟就到,比打车快3倍。长沙的测试线上,跑460公里时速时,车里竖个硬币都不倒,稳得厉害。乘客说,坐这车感觉不到震动,就像在平稳滑行。
这是在试验线跑出来的速度,用的是超导磁悬浮技术,离轨道10厘米,比普通磁悬浮稳。山梨县的试验线40公里,2分半钟就跑完,加速的时候乘客也不觉得难受。
但它现在还没正式运营,成本是中国磁悬浮的3倍,要建一条线花钱太多,商业化很难。专家说,这技术虽好,但想大规模用,还得再等等。
这是还在研发的"陆地飞机",把管道里的空气抽掉,变成低压环境,空气阻力能减少90%。试验线测试时,600公里时速下,比高铁省30%的电。车身用碳纤维材料,特别轻,轨道用永磁悬浮,不用一直供电。
以后北京到广州2000公里,3小时就能到,比坐飞机还快,因为不用提前去机场候机。现在已经建了1.5公里的试验线,预计2030年能正式运营。到时候,长途旅行可能就不用坐飞机了。
从130公里到600公里,这些列车不光是速度不一样,更是不同国家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的选择。印度列车适应了复杂路况,俄罗斯列车扛住了严寒,中国列车则在速度和实用之间找到了平衡。不管快还是慢,这些在铁轨上奔跑的钢铁,都在悄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让远方变得不再遥远。
更新时间:2025-07-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