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为什么在历史中,只存在了短短的38年?什么原因导致落败

一场号称“共和”的新政权,38年,从南京到台北,走得比谁都仓促。原本打着“振兴中华”的旗号,最后却成了饥荒、腐败、军阀、买官卖官、美元外逃的合集。民国的溃败,不是从战场开始的,而是从体制内开始慢性出血的。

百姓没饭吃,军队没枪打,官员没廉耻,国家没中心。若说中华民国是怎么垮的,那不是兵败如山倒,是制度像糖霜一样慢慢化掉的。

一开始是理想,后来全是内耗。三十八年,正好让一代人看透:共和国的样子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总统亲自下场分钱,哪还有法统可言?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时,全国上下都觉得要变天了。可惜,刚换了顶帽子,旧账却照算。北洋军阀混战,中央政府名存实亡,每个军头都是地方诸侯,谁枪多谁说了算。

段祺瑞、张作霖、冯玉祥、孙传芳轮番上台,一手握兵权,一手收地皮,打的是“统一中国”,抢的是财政和军费。从1916年袁世凯病逝开始,北洋政府就成了群雄逐鹿的舞台,政权轮流做,老百姓一直穷。

到了1927年,国民党“北伐”成功,建立南京国民政府,一纸训政大纲说得冠冕堂皇。可架不住“训政”变“腐政”。从中央到地方,官员不是凭本事上去的,是靠“关系网”“派系推荐”。

连薪资结构都能看出端倪:抗战前,一个省政府委员月薪500元,而地方国民党党部负责人,有时连月薪都没保障。

组织系统更是一锅烂账。到1936年,仍有超一半的省连正式党部都没有。东北、甘肃、云南等地党务直接停摆。

县一级组织建设更是难上加难,甚至有些县连党代表是谁都搞不清楚。党政双轨名义上分权,实际上互掐资源,互踢皮球。“中央发电报,地方等红包”成了政治常态。

更荒唐的是,“官僚资本”开始主导国家经济命脉。到了1940年代,蒋宋孔陈“四大家族”通过银行、电信、交通等垄断行业,把国家资源变成了家族财产。

孔祥熙控制中央银行、财政部、四行储蓄,操控国民经济,宋子文则借对外谈判把美元和黄金转移出去。这个政权不再生产国家,而是生产“利益”,上上下下都在分蛋糕,没人还记得要管厨房着没着火。

反腐成了笑话。“不打老虎,只抓鱼虾”不是讽刺,是现实。民国政府设立肃政厅,结果从头到尾连一个中央高官都没动过。总统身边的亲信分着“陋规”,堂而皇之叫“惯例”。

徐世昌、黎元洪、曹锟,每一任总统上来,先把规矩定清楚——这部分钱怎么分,那部分是谁的。

这不是体制,这是分账。这样的政治系统,哪怕没遇到外敌,也会自我瓦解。当最高领导人成了利益核心,国家机器就变成了私人公司。

河南人吃人,重庆还在打麻将

1942年,河南发生大旱。秋收为零。粮仓见底。几千万灾民逃荒、乞讨、饿死。从郑州到洛阳,再到商丘、开封,尸体堆满田埂、村口,“人吃人”成了新闻标题。

《大公报》记者冒死报道,说“一个村庄只剩下一个活人”。美国记者白修德跑到灾区,看见狗群撕咬腐尸,他拍下照片,在《时代》周刊刊登,引发国际哗然。

但国民政府反应呢?第一时间不是救灾,而是封报。重庆当局勒令《大公报》停刊三天,怕丢脸。

这场饥荒之所以沦为人道灾难,不在天灾,而在**政策没有跟上。**地方政府仍旧征粮、派差,不减一分负担。灾民边交税边饿死,边死边填“赋税表格”。

从1941年开始,河南多地已“绝收”,很多农民靠吃草根树皮过活。到了1942年春天,草皮都刮没了,灾民开始吃尸体。“人相食”不是传闻,是新华社和《大公报》联合确认的事实。

最关键的灾区,包括开封、安阳、洛阳等地,直接受到中央财政调控。国民政府在重庆,远离战场,远离灾区,远离现实。当白修德向政府递交调查报告时,他发现,没有一位官员能报出河南当前粮储数据,更不知道有多少人死亡。

后来美国驻华使馆介入,舆论压顶,国民政府才姗姗来迟,拨了一笔粮食赈灾。这时,已有五百万人死去。

那不是一场意外,是一次“治理崩塌”。一个政权连五百万人的大规模死亡都无感知,靠外媒施压才行动,这不是“迟缓”,是“体制性失联”。**

灾难面前,只有两个问题重要:谁知道?谁负责?而这两个问题,在1942年的重庆政府那里,没有答案。

洪宪一响,天下三分

1915年12月,袁世凯正式宣布恢复帝制,改元“洪宪”。从临时大总统摇身变成“皇帝”,前后不过三年时间。可惜这三年没能把共和精神落实到位,反倒是把人心推远了。

洪宪帝制是一次“政治翻车现场”。宣布称帝后,广西、云南、贵州等省首先宣布独立,举兵讨袁。蔡锷起兵护国,从云南杀向中原;黎元洪表面听命,暗中联络南方军阀。

政权立即陷入分裂。称帝仅83天,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灰溜溜地退回总统府,三个月后病死,国葬时连哀悼者都懒得多来几个。

这个事件的影响不仅在“帝制复辟失败”,更在于民众彻底失去对共和制度的信任。

从洪宪开始,政权合法性被严重侵蚀。北洋政府变成军阀轮替的舞台,孙中山起义屡败屡战,南北分治成了常态。

到了1920年代初,全国同时存在多个“政府”:广州护法政府、北京北洋政府、地方各自为政。一个国家,有三种军号,五种货币,七种法律。

洪宪不是袁世凯一个人的失败,是整个共和实验的根本性崩盘。原本通过《临时约法》确立的国会制度,被废掉。司法独立、三权分立这些概念变成了纸上谈兵。北洋议会成了橡皮图章,投票全靠“红包”和“军令”。

这场短命帝制,把政治从制度拉回了人治。

整个民国时期,从北洋军阀到国民政府,从一党训政到党政双轨,政权像在打地鼠,刚冒头就被新的派系砸下去,永远建立不起稳定的政治秩序。

最后,真正赢得人心的,不是喊口号的,而是能抗战、能分田、能救命的那一方。1949年,政权更迭,不是输在战场,而是输在谁更能代表国家未来的信任。

参考资料:

军阀混战时期的政治动荡.一起读历史.2024-06-07.

李少兵 王莉:20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四大家族官僚资本”问题研究.爱思想.2006-08-28.

百年回眸︱袁世凯的洪宪皇帝之路.澎湃新闻.2016-02-03.

1942年“中原大饥荒”:政治腐败 政府失职.人民网.2015-08-31.

近代 | 王奇生:独裁与失控,国民党的基层组织及运行(1927-1937) .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第187-203页.

民国反腐:不打“老虎”只抓“鱼虾”.中国新闻网.2015-01-14.

短史记丨国民政府当年,究竟有多腐败?.短史记.2019-05-09.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9

标签:历史   中华民国   原因   北洋   国民政府   帝制   政权   政府   政治   训政   共和   军阀   河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