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突然发现,凡是不靠外力走出抑郁、焦虑的人,都有共性

想从这本书里面获得你想要的价值,那必然你要破除自己之前的认知,才有可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最难梳理,最难理解境界莫过于五台山论道的内容, 丁元英去五台山真会讨一个心安吗?

那为什么又会得出,得道的得道,化缘的化缘,烧香的烧香,拜佛的拜佛这样的结论?

所以从这样的过程,也是当人开始思考的时候,那么命运的齿轮必然开始转动。


01

人总是过于脆弱的时候,其实所有的脆弱都是显示一种无力感的表达而已。

这也是为什么去定义人的成长,就是去面对自己该面对的一切。

当你有人庇护的时候,你可以选择用软弱把自己藏起来。

可当庇护你的人都无力再去庇护你的时候,你只能选择让自己面对的现实。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得出一种共鸣的看法,是我不愿意挣扎,我不愿意让自己成为大人。

但成长永远是一堂必修课,无论你是否要成长,都是要去成长的。

自然而然成长之后所带来的一切的因素会让人不安。但这恰恰是我们应当要去明白的自然的客观规律。

太多的道理其实不一定是适合所有的人生。

有时候我们混淆了道理的标准,而自认为自己也适应那样的一个环境,却忽略了水土不服所带来的更极致的痛苦。

所谓的靠自己,不是什么的高级的维度。

也不是什么所谓的要去逼迫自己的一个课题,而是让自己明白,依托自己仅仅是开始,不是什么进阶式的展现,而只是一种平缓式的进入。

当希望逃离现实的时候,其实就是在面对生活的无奈和对现实无法去逃离的窘境。

见过太多人把所谓的焦虑,抑郁当成了人生逃避的借口,但我更想表达的是,当你没钱的时候,你连焦虑,抑郁的资格都没有。

人活着最终需要去养活自己,如果连这个问题都得不到妥善解决,其他的一切都是空谈。

一个连对自己都不敢好的人,跟这种人也没有办法去有更深刻的对话。

02

最重要的其实还是要拿到结果,要能够拿到改变命运的方式,而不是沉浸在这样无情的内耗中!

太多的事实,不管承认与否都要去面对,所以这才是认知事物的高级的段位。

人的情感都需要有地方去依托,才能够去体现它本身的价值。

也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丁元英才希望找个地方能够隐居清静清静,这也是为什么芮小丹需要回国来做这样的一份工作,哪怕是不挣钱,也认为自己是在体现自我的社会价值。

但他们有个共同点是跟我们不一样的,他们兜里面不缺钱,他们只是缺那一点归属感和自我价值认同感。

但站在普通人的视角而言,我们缺三样东西,缺钱、缺归属感,更缺自我价值认同感。

为了解决生存问题,都可能会耗尽很多人毕生的精力,至于所谓的归属感和自我价值认同感,那根本就是极其奢侈的拥有。

当把真相搬到纸上,那就不是你认不认同的问题,而是必须要去接受的问题了。

当人的心太过于消极,是无法把所有的力量转化成改变自我的勇气和底气的。

这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在研读《天道》的价值,却很难把这种价值完全的衍生出来?

我们的观念根本跟不上发展,甚至认知的宽度和对道理的厚度都根本不够。

当有些人还沉浸在所谓的焦虑和内耗的情绪波动中的时候,那无非是对人生不够清楚,对现实不够理解的证明而已。

人大部分的痛苦,都是因为无法改变事实而引起的。

虽然我们有了所谓靠自己的理念,但这条船又能让人撑多久,走多远?

03

太多事不是靠努力就能够做到的,也不是你靠努力就能够解决的。

如果有些问题靠自己就能够想明白,那韩楚风和丁元英跑到五台山拿10万元的进香,拜见大师的意义就不存在了。

在之前的文章里面分享过很多这样的信息,但是很多人完全没有真正搞明白为什么五台山轮道这一段交流如此的经典?!

“敢问施主,什么是真经?”

所谓真经是能够达到寂空涅槃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

这一句话就直接见到本质了,他没有简单的说什么是所谓的靠自己,聊社会、聊制度、这些通通都没有,而是直接达到究竟的了。

所以当粗浅的道理无法去抚育自己内心的痛苦的时候,一定要学会自己进入更高阶的维度,去进入更高层次究竟的认知的空间去拿到能够治愈自己的那些答案。

在本质里面没有过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答案,只有在世间的客观的认为上,才有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各种看法。

所以也就造成了抑郁,焦虑,在某些人的眼中认为是病,但某些人的眼中认为是虚,其实两者都没有错,只是两者所站到的位置是不一样。

那你无论如何去审视这样作品的价值,在这个论道维度当下,没有任何弱者存在的位置,也没有任何弱者存在的价值。

04

但后面那一连串的叙述,如果站在佛法究竟的角度而言,他并不如法。

但是如果站在世间法普通人的认知而言,那真的是天花板级别的认识。

他不是在卖弄学问,也不是在耍嘴皮子,而是把客观实际的实相与无相的,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韩楚风为什么一直没有参与谈话?就是因为完全没有听懂他们在聊什么,可当他理清楚他们的对话之后,说了非常扎心的评价。

“佛度心苦虽慈悲,但人毕竟还有物质的一面。”

如果用直白的话而言,你最终只能是你,你不可能是别人,除非你的当下不是你了,你才有可能你不是你。

所以转化到可以落地的执行就是,不要想太多,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做自己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但首先你要学会做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3

标签:美文   外力   共性   天道   焦虑   抑郁   发现   价值   认知   维度   归属感   道理   现实   内耗   认同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