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五一假期,朋友圈又被旅游照刷屏了。但你知道吗?在各大景区人挤人的队伍里,藏着个扎心真相:真正被当韭菜收割的,不是挥金如土的富人,也不是精打细算的穷人,而是那些月入过万的中产。
前几天同事小王跟我吐槽:"住着3000一晚的民宿,吃着人均500的网红餐厅,结果早上6点就要起床抢拍照位,这哪是度假,简直是渡劫!"这话道出了多少中产的辛酸。根据携程最新数据,五一期间人均旅游消费达1980元,其中月收入1-3万群体贡献了67%的旅游消费,却给差评最多。
这些中产到底中了什么魔咒?观察发现三大收割套路正在蔓延:
第一招叫"氛围感绑架"。打开某红书,清一色的"必打卡民宿""人生必去景点"标签。某旅游博主自曝内幕:"我们接一单民宿推广费够住半年,当然要吹成'灵魂栖息地'"。结果消费者花着五星级的钱,住着滤镜加持的农家乐。
第二招是"鄙视链消费"。旅行社现在都学精了,3980元的"轻奢小团"专门收割中产。隔壁大妈报的老年团才998元,住的还是同一家酒店。区别就在接送用商务车、吃饭多两道摆盘菜,这差价够买部新手机。
最狠的是第三招"焦虑变现"。某旅游平台推出"亲子研学营",五天四夜收费1.2万,宣传语直戳家长痛点:"别让孩子输在见识起跑线"。结果所谓"非遗体验"就是游客都能参与的剪纸活动,所谓的"专家讲座"连讲师资质都查不到。
为什么中产总掉坑?说白了就是卡在不上不下的尴尬位置。既放不下"品质生活"的人设,又没实现真正的消费自由。就像在杭州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张女士说的:"明知道是被宰,但同事都去了,我不发个定位感觉就落伍了。"
要破解这个困局,记住三个实用原则:
最近有个新词叫"反季旅游",很多聪明人开始错峰出行。五一后查机票酒店你会发现,同样的三亚五星酒店,节后价格直接腰斩。旅游这事真不必凑热闹,毕竟放松身心才是初衷,朋友圈点赞换不来银行卡余额。
说到底,旅游本应是享受,别让伪精致绑架了生活。下次看到"必去清单"时多问自己:这到底是我的真实需求,还是被制造出来的焦虑?记住,真正的品质不在于花了多少钱,而在于体验值不值这个价。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