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爸怎么越老越晚睡啊?”这句话在很多家庭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不少人发现,家里上了年纪的长辈,到了晚上反倒越来越精神,凌晨一点不睡都算正常,还有些人干脆凌晨三点才迷迷糊糊躺下。
早上却还是早早醒来,哪怕前一天只睡了四五个小时。长期下去,白天没精神、记忆力差、血压不稳这些问题就开始一个个冒头了。
可当家人提醒他们“早点睡觉”时,却往往会被回一句:“我哪是想晚睡啊,是睡不着。”
长期以来,大家对“早睡早起”的认知已经根深蒂固,总觉得这是最健康的作息方式。但现在的医生却指出,这句话到了某个年纪就要打个问号了。
尤其是超过68岁的老年人,再去一刀切地要求“九点前上床”“六点前起床”,不一定合适。相反,过度追求早睡早起反而会打乱老年人的睡眠节奏,影响到整体健康。
这个观点看起来有点颠覆认知,但确实越来越被医学研究和临床经验所证实。人老了,身体很多功能在慢慢退化,作息也要跟着重新调整,不能继续用年轻时候的那套标准硬套。
进入老年阶段后,人的睡眠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首先是褪黑素分泌减少,直接影响到入睡时间和睡眠深度。
很多老人常说“以前头一沾枕头就睡,现在越晚越清醒”,这不是心理作用,而是生理机制在变化。
大脑对“白天和黑夜”的感知变迟钝了,尤其在没有白天足够活动量刺激的前提下,晚上反而更不容易产生睡意。而一旦强迫自己“早点躺下”,结果就是翻来覆去睡不着,甚至产生焦虑感。
很多老年人都经历过那种越想睡越睡不着的崩溃感,时间久了,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焦虑症或抑郁倾向。
其次,很多人对“早起”也有误解。认为年纪越大越要起得早,但现实情况是,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变差、心脏功能减弱,一大早起来,尤其是冬天,血压调节能力跟不上,非常容易出现起立性低血压。
也就是说,刚醒来就猛地起身,很容易导致头晕眼花,严重时甚至会摔倒、猝倒。不少医生反映,在冬季急诊中,因为清晨起床摔倒而送来的老人不少,很多都跟起床动作过快、时间过早有关。
过了68岁之后,早晨醒来先不要急着下床,可以先在床上活动几分钟,等身体适应了再缓慢起身,才是对身体更友好的做法。
还有一个大家经常忽略的问题,就是“昼夜节律”的个体差异。有些老年人本来就属于“晚型作息”的人群,在年轻时可能就不太容易早睡,到了老年反而更明显。
如果强行让他们每天9点上床,反而会引起生物钟错乱,影响整个代谢系统。医生指出,良好的作息不是“固定几点”,而是“固定规律”。
换句话说,不管是晚上11点睡还是12点睡,只要每天都差不多这个时间,并且白天精神状态良好,那就是对的。长期规律的作息比起“刻意早睡”要重要得多。
更重要的是,很多老年人一边追求早睡早起,一边又午睡太久。中午饭后一倒床能睡两个小时,甚至更久,结果晚上九点根本睡不着,又开始恶性循环。
医生建议,午睡最好控制在30分钟左右,不超过一小时为宜,否则容易影响夜间睡眠。
午睡时间长了会导致睡眠压力不足,到了晚上身体并不真正疲劳,自然就不容易入睡。这种情况下,就算上床也只能翻来覆去,久而久之反而睡得更少。
还有一点也得注意,睡前看手机的问题在老年人群体中也越来越普遍。有些老人刷视频一刷就是两三个小时,尤其是喜欢短视频、看新闻的,越看越上头。
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手机带来的信息刺激也会让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时间越晚越难安静下来。这对原本就容易失眠的老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睡前1小时最好放下手机,换成听轻音乐、看纸质书,或者做一些轻松的拉伸动作,给身体一个明确的“我要睡觉”的信号,让大脑逐渐冷静下来。
除了睡眠本身,起床后的作息安排也非常关键。很多老年人起床后没有固定的活动安排,一整天不是坐着发呆,就是反复看电视、玩手机。
这样一来,白天没有足够的阳光暴露和运动刺激,到了晚上自然更难入睡。
医生建议老年人每天应有30分钟以上的日间户外活动,即使是散步、晒太阳都可以。白天活动多了,晚上的睡眠压力就能逐渐积累,自然更容易进入深睡眠状态。
而且过了68岁,很多人身体开始出现慢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等。这些疾病本身就会影响作息,比如高血压的人晚上容易早醒,糖尿病人夜间容易起夜,而一些药物也可能干扰睡眠。
因此合理调整作息并配合医生对药物的优化,也是提高睡眠质量的关键一环。
有些老人盲目加用安眠药,或者自己乱停降压药,都可能带来风险。在调整作息的过程中,一定要和医生保持沟通,科学干预才有效。
总的来看,过了68岁,关于作息这件事确实不能再照搬以前的“标准答案”。早睡早起不再是一刀切的金标准,而是要根据身体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合理的作息,是在每天都能保持相对规律的前提下,让身体有足够的时间休息、恢复,并维持清醒时的稳定状态。
该睡的时候能睡着,醒着的时候有精神,这才是老年人应该追求的状态。只要能做到这一点,不管是晚上十点睡还是十二点睡,都可以是健康的。
所以不要再迷信“早睡早起身体好”这句话,而应该深入理解,作息的好坏是建立在“是否适合自己”的基础上的。68岁以后,作息的第一要义是“稳”,而不是“早”;是“舒适”,而不是“严格”。
如果身边有长辈总是为“该几点睡、几点起”焦虑,不妨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他们,告诉他们:健康的节律,是和身体一起商量出来的,而不是硬扛出来的。
合理安排好每一天的作息,身体自然就会给出最真实的反馈。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早睡早起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早睡早起,身体会有7个大变化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17-12-15
更新时间:2025-09-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