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秋天,真正读懂的,是讲台上的我。而他们,才13岁。”这段来自抖音的教师感慨,配着史铁生《秋天的怀念》的课文页面,在这个秋天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当经典文本从课堂走向真实人生,其回响已超越文学赏析,成为一场关于教育、成长与领悟的“延迟共振”。
当年在课堂上,我们划重点、背段落,写下“母爱伟大”“生命坚强”的标准答案,却难以触摸到那文字底下混着绝望、隐痛与韧性的生命底色。直到经历了与至亲的永别,遭受过命运的重击,轮椅上暴怒的青年、门外哭泣的母亲,才带着满是真实的力量穿过岁月,让我们在屏幕前与当年的自己猝然相逢。
人生的“预习课”
回顾求学时光,《秋天的怀念》并非特例。我们的教育,在记忆力最好的年华,埋下了许多经典的种子。它们的萌发,需要时光与阅历的灌溉。
少年时读《诗经·氓》,只觉得是个遥远的故事。直到自己或身边人在情感中历经波折,“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的告诫才如闪电照亮人性。我们也曾给孔乙己贴上“迂腐”标签,直到在“体面”与“生存”间挣扎,才发现那件“又脏又破”却不肯脱下的长衫,仿佛披在了自己肩上。
课堂上,老师讲《秋天的怀念》,说母爱多无私,可对13岁的孩子来说,“瘫痪”是抽象的,“死亡”是遥远的,“好好儿活”更像句空口号。只有当生活的重压真落在肩上,当我们学着和“失去”打交道,文中那暴怒后的死寂、母亲“悄悄躲出去”的小心翼翼,才突然有了千钧重,压得人喘不过气,也让人一下子豁然开朗。
这并非教育的失败,恰是其深意所在——它完成了一场关于爱与苦难的“情感预习”。多年后的恍然领悟,正是思想的“朝花夕拾”。
“失去”才懂“怀念”
《秋天的怀念》之所以动人,在于它精准捕捉了“情感时间差”。我们总在拥有时习以为常,甚至肆意挥霍,直到失去了,才惊觉它的珍贵,陷进无尽的怀念与后悔里。
文章最令人心碎处,在于儿子直到母亲大口吐血时,才第一次把她从“母亲”这个符号,看成一个活生生的人——会痛、会害怕,也会离开。此时,他开始疯狂怀念那些被他打断的细节:母亲躲出去的脚步声,眼边红红的张望,关于“北海的菊花”的提议……这些平凡的瞬间,在失去面前成了永恒的刺痛。
这种“后知后觉”的情感,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事?我们,总在远离家乡、吃着外卖时,才怀念母亲做的家常菜,想起从前嫌烦的唠叨;总在挚友各奔东西、联系越来越少时,翻着旧照片怀念曾经无话不谈的信任;总在一段关系走到尽头后,才看清那些曾觉得理所当然的付出与陪伴,有多珍贵。
《秋天的怀念》如一面真实的镜子,照见我们共有的情感缺陷。“迟来的懂得”与“来不及的回报”,是生命里最常见也最无力的遗憾。正因如此,不同的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达成一场跨越时空的集体共鸣。
从“遗憾”中学习“珍惜”
那么,为何要重读这样悲伤的文章?难道只为体验怅惘?
恰恰相反。经典的价值,在于将个体悲剧升华为共享的生命智慧。它如文明的路标,标示出前人坠入的深渊,让后来者“在前人的遗憾中,减少自己的遗憾”。
史铁生用一生在轮椅与病榻上叩问生命。他曾在一篇文章里写过一段深刻体悟的文字:“我四肢健全时,常常抱怨周围环境糟糕;瘫痪后,怀念当初可以行走奔跑的日子;几年后长了褥疮,又怀念起前两年,安稳坐在轮椅上的时光……人生无所谓幸与不幸,只是两种境遇的比较罢了。”
这段自我剖析揭示了真相:我们总痛苦于“当下”的不如意,却深情怀念着被现在衬托得“美好”的曾经。我们总觉得“此刻”是过渡阶段,却不知这个“今天”,恰是未来某个艰难时刻最想回去的“黄金时代”。
真正的珍惜,是认清“当下即是唯一”,并积极把握其中的美好。
《秋天的怀念》给我们的启示就在这:珍惜,是听懂那些“没说出口”的爱,就像母亲一次又一次提议去看北海的菊花,那是她在绝境里,用尽心思藏的温柔。珍惜,更是看清生活的残酷后,还能选择坚韧地“好好儿活”。这不是口号,是就算陷在泥里,也能看见“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的能力;是在绝境中,还能为生命找些美、找些意义、找些诗意的韧性。
这个秋天,当我们真正读懂了史铁生,就不应再等到物是人非,才想起拥抱身边人。要更温柔地倾听、更坚韧地面对生活、更敏锐地感恩此刻拥有——健康的身体、家人的陪伴、平静的日常。这些看似平凡的“当下”,正是未来最想回去的珍贵时光。
这,或许才是对那个秋天里永远缺席的母亲,以及写下如此丰厚生命哲学的史铁生,最好的告慰。(转自:渭南宣传)
更新时间:2025-10-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