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请勿转载】

“信仰无声,山河为证!”当我站在福州三山人文纪念园的草坪上,看着两尊青铜塑像在阳光下静静矗立,耳畔回荡着追思的旋律,内心的震撼与感动难以言表。近日,一场承载着崇高敬意的纪念活动在此举行,亲历现场的每一个瞬间,都让我对“家国大义”四个字有了更深刻的体悟——革命先驱们用生命书写的忠诚,从来都不是书本上的冰冷文字,而是穿越时空、依然滚烫的精神火种。

活动现场的画面,如今想来仍历历在目。两位先贤的后人手持白布,小心翼翼地擦拭着塑像上的微尘,动作轻柔得仿佛在唤醒沉睡的先辈;浸满哀思的旋律中,神圣的水土共融仪式缓缓展开,取自海峡两岸的水土在容器中交融,恰如先辈们毕生追求的祖国统一大业;当吴石将军的孙女吴红看到史料中爷爷就义的记载时,忍不住再次失声痛哭,那撕心裂肺的悲伤,让在场所有人都红了眼眶。

就在那一刻,时光仿佛被拉回了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我们仿佛看到,吴石将军在敌人的酷刑面前昂首不屈,即便一只眼睛被折磨失明,也始终坚守着心中的秘密;仿佛看到,何遂先生在得知挚友牺牲的噩耗后,悲痛到多日无法进食,甚至生出“牺牲的本该是自己”的愧疚。他们明明知晓前路布满荆棘,却依然选择“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的壮烈;明明拥有安稳度日的资本,却偏偏扛起“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担当。这份“愿得此身长报国”的高洁,早已融入山河大地,成为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
园中的两尊青铜塑像,是中央美院雕塑师历时三年精心创作的心血之作,每一处细节都藏着对先贤的敬意与解读。吴石将军身着西装,目光坚毅地眺望远方,仿佛在凝视着祖国统一的曙光;何遂先生则身着长衫,拄杖而立,神态从容却难掩眉宇间的英气,尽显“武胆文心”的风骨。这两尊塑像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互为呼应、共成一体,恰如两位先贤一生相守的革命情谊。
这份创作理念的源头,来自何遂将军之子何达先生的四点建议,正是这些精准的把控,让塑像有了灵魂。何达先生提出,两人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雕塑应“互为联系、共为统一的整体,但又各自独立、不分主次”,这是对他们平等革命伙伴关系的精准定位;他强调,吴石先生为祖国统一牺牲,雕塑应聚焦两岸统一主题,通过波涛、海鸟等造型传递意境,这是对时代精神的深刻诠释;他建议吴石着西装、何遂穿长衫,这是对两人不同人生轨迹的细腻刻画;而最动人的,是他为塑像挑选的铭文——吴石雕塑下的“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何遂雕塑下的“收拾乾坤归腕底,吾辈固应如是”,短短数语,便勾勒出两位革命者的精神世界。
很多人会问,吴石将军本不缺荣华富贵,为何偏偏要抛家舍业,走上这条九死一生的道路?答案,藏在他“戎装书生”的底色里,藏在他对祖国的赤胆忠诚中。生于福州的吴石,自幼便才华横溢,被乡人称为“十二能人”,早年投身北伐,后赴日本深造,凭借过人的才智在军界崭露头角。可当他目睹国民党“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贪腐乱象,目睹百姓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惨状时,内心的良知让他无法再袖手旁观。

吴石与家人
正是在这个人生的十字路口,何遂成为了他的“引路人”。作为辛亥革命元老、老同盟会会员,何遂在政治上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早已看清国民党的腐朽本质,其成年子女也无一例外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为福建闽侯同乡,两人在孙中山发动的“护法运动”中相识,因共同的爱国情怀结为莫逆之交。在何遂与儿子何康的引荐下,吴石毅然投身隐蔽战线,成为我党安插在对方高层的“密使一号”。

何遂
从此,吴石便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解放前夕,他冒着生命危险传递出无数关键情报,为南京、上海、福州等城市的解放立下汗马功劳。1949年8月,大陆已然解放,他本可留在大陆享受胜利果实,却毅然选择飞往台湾继续潜伏。临行前,他给长子留下一张纸条,上面只写着“有事有困难,你找何康”,这简单的一句话,既是对何家人的信任,也是将身后事托付的郑重。
在台湾的日子里,吴石与何遂一家相互扶持。当他察觉到何遂家人有暴露风险时,一再催促他们紧急撤离,用自己的掩护为挚友的家人争取生机。可他自己,却最终没能等来黎明。1950年3月,吴石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坚贞不屈;同年6月,在台北马场町从容就义,年仅57岁。临刑前,他写下“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的绝笔,字字泣血,句句都是对祖国的赤诚。直到1973年,吴石才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而他的后代们,也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会计、医生,续写着低调质朴的人生。
吴石牺牲的消息传到何遂耳中时,这位历经战火的老人悲痛欲绝。他始终愧疚于“是自己引吴石走上这条路”,这份愧疚化作了他此后数十年对吴家人的守护。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何遂用自己的力量为吴家遮风挡雨,践行着对挚友的承诺。他们之间的情谊,早已超越了普通的朋友之交,既有“家国大义”的共同追求,又有着“士为知己者死”的侠士风骨,更有着“伯牙子期”般的精神共鸣——两人都酷爱中国古典诗词书画,常常诗词唱和,在乱世中彼此慰藉。

《沉默的荣耀》剧照
这份跨越生死的情谊,更凝结在一幅历经八十四载风雨的《长江万里图》中。1941年,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山河破碎的伤痛让每一个爱国志士都心如刀割。何遂亲笔绘制了这幅《长江万里图》,以笔墨抒发“还我河山”的壮志;吴石则挥毫题诗,以诗句表达“以身许国”的决心。如今,这幅画卷的唯一复制件荣归故里,静静陈列在纪念园中,成为两位先贤革命友谊的最好见证。

长江万里图 何遂
有人说,信仰是无声的。可吴石与何遂用生命证明,信仰从不会沉默——它藏在传递情报的密码里,藏在临刑前的绝笔诗中,藏在数十年如一日的守护里,更藏在山河无恙的今天。当我们在全网追更英烈故事,当我们自发来到纪念园缅怀先辈,就是在告诉世人:为了祖国统一,热血从未冷却;为了民族大义,荣耀不会褪色。

题为“何遂写虞薰诗”的字画
如今,两尊塑像在福州的阳光下静静矗立,吴石将军眺望的方向,正是海峡对岸的故乡;何遂先生拄杖而立的身影,仿佛仍在守护着这份跨越时空的承诺。他们的故事,让我们明白:祖国统一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无数先辈用生命铺就的道路,是代代国人用初心守护的信仰。

铭记,是对信仰最好的传承;传承,是对山河最好的告慰。何遂与吴石的故事,早已成为融入民族血脉的精神力量。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将这份感动化为行动,接过先辈的接力棒,让“祖国统一”的信念薪火相传。因为我们坚信,在无数人的努力下,祖国统一已是进行时,这大势,不可阻挡;这荣耀,终将绽放!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