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一个注定被载入史册的年份,对世界、对中国而言,其影响之深远,终结法西斯梦魇,大国命运重新洗牌。
受降仪式上,何应钦(左)接受冈村宁次(右)降书。
1945年对于世界意味着什么?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年,这是法西斯梦魇被撕裂的一年,纳粹德国终于在苏联红军和盟军的精准夹击下分崩离析,5月9日,苏联在柏林胜利会师,欧洲战场宣告胜利,你可以试想,这是欧洲历史上无法抹去的一天,无数条鲜活的生命终于从屠杀、压迫和炮火中被解救出来。
仅仅三个月后,又一声巨响震撼世界,8月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爆炸拉开了核恐怖时代的残酷序幕,美国以这种方式向世人宣告了全球军事科技的革新,更让人类真正明白了核武器的毁灭性力量,这一切,悄然为冷战局面的形成埋下伏笔,但对于中国,却标志着更为重要的转折点:日本无条件投降!朝夕般的胜利终现眼前。
如果说1945年是世界的转折点,那么,对于中国而言,则更是黎明前最血色的曙光,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开始,14年,5200多个日夜,这座古老的东方上国饱受侵略蹂躏,走到抗日战争的最后一刻,中国军民用800多万鲜血换来了胜利宣言,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终战诏书,中国长久困顿的土地从这一刻终于开始祛除敌寇铁蹄,但战争的正义代价并不轻,全民族的同仇敌忾也意味着撕裂与磨难的交织,中国要寻求新生,还需要跨越怎样的一片荆棘?
1945年,重庆成为焦点,一边是国共双方在日本投降后迅速展开主导权争夺,谈判桌和战场上的较量几乎同时逼近巅峰,重庆谈判巨细靡遗地敲打着中国内内部各派力量的极限耐力,但可以想见,即使这一年光辉写满历史,血洒前路的足迹也从未停止。
胜利的背后,如何守住领土是压在中国人民心头的巨大考验,东北的归属在日军占领、苏联红军进驻、日本伪满留下的政治黑洞之下,变成了极容易被点燃的火药桶,1945年之后的中国,不仅仅有对外战争的胜利,更亟需在政权、秩序、未来方向上作出选择,那根末端燃烧的导火索最终引起了后来三年的国共内战,而这一切,影子无不可以追溯到1945年的裂痕。
但这一年,并不是支离破碎的随波逐流,某种“新生”的气息也正在缓缓萌芽,在二战后,各国都迫切希望找到一个能够真正结束冲突、协调矛盾的解决方案,这就是联合国,它的成立,在某种程度上承载了二战后全球各大国对集体安全的共同期许,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世界的重构以一种制度化的方式开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制度也由此奠定。
而中国呢?作为二战中损失最为惨重的国家之一,也是胜利一方的重要力量,中国并非没有发出自己的声音,从亚太到国际,尽管彼时的中华民国仍是政局风雨飘摇的存在,但成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意味着中华民族以主权国家姿态再次回归世界舞台,正在试图以一种全新方式与国际社会对话。
但不要忘了,战争从未真正离开过,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衰弱已久又刚刚摆脱侵略的国家而言,1945年虽然把反法西斯的篇章画上句点,却也带来更多未知的战后试炼,失去大国平衡被打破的世界,大国争锋的势头已经清晰可见。
不妨再看中国,战争结束了,但伤口尚未愈合,解放区和国统区泾渭分明,地方武装问题与民众归属感危机层层交织,同时数千万被日军摧毁家园的百姓,如何在废墟上重建一个能够承载他们活下去的社会,摆在每个人面前的不是选择,而是生存。
不管怎样,1945都是无法绕过的关键性年份,它把旧世界彻底撕裂之余,也悄然勾勒出一个新世界的眉目,法西斯的覆灭让胜利者松了一口气,但原子弹炸响、冷战分裂等更大的阴影也同时降临,中国用鲜血书写胜利,但仍承受着现代化进程被切断几十年的追赶与重构,战火虽熄,但新旧秩序间的较量才刚刚开始,而中国不仅要为自己找出一条独立自主之路,还要为未来世界命运的变革提供东方的答案。
1945年,世界从刀锋转身,一场不平静的试炼重启,从东京到柏林,从重庆到广岛,人类的疮痍与希冀彼此纠缠,在时间中留下深深的裂痕,无须多言,这是现代历史里至关重要的一年。
更新时间:2025-09-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