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青茶
在这个消费至上的时代,谁也不会想到,有人能靠卖“棺材”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全球生意路。
棺材,这个在很多人眼里略显晦气的物件,却在一个山东姑娘手里成了“黄金买卖”。
不是搞直播带货,不是做跨境电商潮牌,而是实打实地把泡桐木棺材销往欧洲、日本等多个国家,年销售额高达数十亿,被行业称作“葬礼界的女战神”。
山东姑娘靠卖棺材,在海外狂赚500亿!连棺材也能做成国际大生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是个被讳莫如深的词汇,许多家庭甚至不愿意在阳宅谈论“棺材”二字。
然而在山东菏泽的曹县庄寨镇,这却是家家户户赖以为生的产业。
这里被誉为“中国棺材之乡”,产业链上下游齐全,数十年沉淀出的工艺,让这里的棺材早已摆脱了“简陋”的刻板印象,成为了兼具艺术与实用的国际商品。
棺材,这个在西方同样被认为意义非凡的物品,正在经历一场“中国制造”的产业逆袭。
欧洲、日本等国近年来因老龄化严重、葬礼文化讲究而对棺材需求量大增。
然而,高昂的本地制造成本让欧洲本地人望“棺”兴叹。
一口欧洲本地产的高端棺材,动辄数万欧元,而从山东曹县出口过去的泡桐木棺材,只要十分之一的价格,甚至更低。
为何选择泡桐木?
这是一种在菏泽广泛种植的速生树种,三年即可成材,材质轻盈,便于运输,同时木质细腻,不易开裂,天然适合用于制作棺木。
这些棺木在造型、雕刻、油漆、文化适配上都能因地制宜,让外国客户心甘情愿掏钱。
日本社会对生死话题向来坦然,其“告别仪式”追求庄重严谨,对棺材提出了极高的工艺要求。
据2017年数据显示,日本本土棺材产量加进口仅占市场份额的10%,而其余90%竟然全部来自山东菏泽。
而这些精致且符号明确的产品,正是中国工匠们一刀一刻打造出来的。
在这种强烈的供需反差下,菏泽棺材从低调的地方性产业一跃成为全球殡葬市场的重要组成。
谁能想到,这个最“末端”的产品,却跑在了中国制造全球化的最前端?
刘女士,山东人,曾是一个普通的外贸业务员,2023年开始接触棺材出口业务时,几乎一无所知。
她所供职的公司位于菏泽曹县,主营棺木制造及外销业务。
刚入行时,她经常被客户质疑、被订单放鸽子、甚至被周围人不解地议论:“干嘛干这晦气行业?”
但她没有退缩,她比谁都清楚,这不是在贩卖死亡,而是在用最庄重的方式,为逝者送别,为生者安慰。
最开始几个月,她颗粒无收,只能靠着底薪度日。
客户聊了几十个,最后没有一个真正下单。
但她坚持每晚学习客户国的葬礼文化、研究各种殡葬用品术语,还自己翻译了欧洲主流国家关于棺材规范的资料,从雕花设计到尺寸标准一一熟悉。
她还主动跑到工厂一线,跟雕刻师傅、喷漆工人学流程、问工艺,甚至学着识别木材的等级。
她心里很清楚:卖的不是棺材,是服务,是对死亡的敬畏感,是一次又一次的庄重告别。
终于,在欧洲葬礼旺季到来前夕,她凭着对一位比利时客户的精准判断,主动投其所好,推荐了一批雕刻精致、符合天主教文化图腾风格的泡桐木棺材。
当月,她一举成交三单,总额超过200万元人民币。
从那之后,她进入了“爆单通道”。
她开始掌握欧美各国不同文化需求,比如德国人喜欢简约造型、意大利人偏好金边浮雕、英国人则讲究天然原木色与环保油漆。
她甚至还能识别客户口音来判断他们的购买能力与文化背景,对客户的态度也始终保持最极致的尊重。
到了2024年底,刘女士的个人年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公司给她的提成高达千万级。
她不再是那个被人怀疑的“小姑娘”,而是整个外贸团队的灵魂人物,也是公司业务拓展欧洲市场的主力军。
更值得一提的是,她还推动了工厂建设智能喷漆流水线、引进激光雕刻技术,并协助开发了基于文化偏好的产品数据库。
如今,她所参与的工厂不仅产品覆盖整个欧洲,还已经打开中东和东南亚市场的大门。
她靠的是不怕冷门,不惧标签,真正做到了“用专业和温度赢得尊重”。
过去提起“曹县”,很多人可能只联想到网络段子,“宁要曹县一张床,不要北京一套房”成为热梗。
但如今,曹县的另一张名片,是“非遗棺材”,甚至在国际上有了“中国葬礼美学输出”的称号。
这一切的背后,是无数工艺匠人默默坚持的结果。
蔡秀芳,菏泽当地的一位木雕艺人,16岁学艺,从事雕花行业数十年。
最初她只是给家具厂雕图案,后来看到棺材需求日益增长,便尝试将传统云龙、花鸟、佛像等图案雕刻应用到棺材上。
她花了几年时间研究不同国家的图腾文化与审美偏好。
比如,日本佛教棺材喜欢雕“莲花净土”,欧洲天主教风格则讲究“十字与圣母像”,而中国道教风格则偏向“祥云、八卦”。
在2000年的一次民间手工艺交易会上,蔡秀芳展示了一款全手工雕刻的“云龙棺材”,结果当场就被日本客户预定十套。
自此,她开始与当地工厂合作,把“传统木雕+现代棺木”推上国际舞台。
如今,菏泽不少棺材工厂都引入非遗工艺参与设计制作,雕花、上漆、封釉每一道工序都融入中国文化韵味。
这些产品甚至被视作“文化纪念物”,有的国家客户直接在订单中标明:“只要蔡秀芳款”。
通过文化赋能,曹县棺材完成了从“价格取胜”到“品质+文化输出”的升级。
这也带动了当地就业。整个曹县棺木相关企业数百家,从业人员上万人。
年轻人不再觉得做棺材是“丢人”的事情,反而有人回乡创业,把曾经冷门的行业做成了“热链”。
而这背后,是一份对生命的尊重,也是一场跨越国界的文化输出。
这个世界正在以我们想不到的方式变化着。
人们追逐短视频、热炒电商的时候,有人却默默在“死亡”边缘找到了活路。
在山东菏泽,在小小的曹县,在被人轻视的泡桐木中,有无数像刘女士、蔡秀芳一样的人,用匠心与敬畏,把一口棺材做成了通往世界的钥匙。
当我们再次谈及“制造业升级”与“中国出海”时,别忘了,那些最不起眼的行业,也有最不容忽视的价值。
所谓中国智慧,藏在最冷门的生意里;所谓匠人精神,写在最末端的产品上。
死亡是终点,也是文化的起点。
而有人,正用一口棺材,让世界看见了中国制造的厚重与温度。
参考信息:
封面新闻:月销约4000套 山东菏泽女孩在县城把棺材卖到欧洲
中国新闻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将山东曹县棺木推向国际市场
更新时间:2025-08-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