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这几年费尽心机搞的“芯片战”,本想一招锁喉,结果呢?第一个“休克”的,竟然是自家队伍里最能打的冠军选手——英伟达。
“皮衣教主”黄仁勋,这位在AI界神一样的男人,最近在纽约一场(城堡证券)活动上,那话说得,简直是“字字泣血”。他摊开手,近乎低沉地承认了一个残酷的现实:
“伤害中国的事情,往往也会伤害美国,甚至更严重。”
他不是在打比方,他是在报数据。黄仁勋亲口证实,由于美国没完没了的出口管制,英伟达在中国高端AI芯片市场的份额,已经从巅峰时期的95%,断崖式地跌到了0!
你没听错,是零。彻底清零。

这话从黄仁勋嘴里说出来,分量太重了。这不仅是一家公司的溃败,这是一个时代的转折点。
曾几何时,英伟达就是中国AI的“水电煤”。从阿里云、腾讯云的数据中心,到造车新势力的自动驾驶,再到各大高校的实验室,哪哪不是跑着英伟达的GPU?黄仁勋自己也多次夸赞,中国市场“独一无二”,应用场景迭代全球最快。
2024财年(截至2024年1月),英伟达在华收入还高达171亿美元,稳稳的第二大市场。
短短一年多,怎么就“猝死”了?
这事儿,咱们得从那枚被亲手掷出的“回旋镖”说起。
第一镖:砍向冠军的“自残式”禁令
这枚回旋镖,第一个击中的,就是投掷者自己手里的王牌。
美国政府的算盘是:掐断中国AI的算力,让你跑不起来。
2022年10月,第一刀来了,A100、H100,旗舰卡,禁了。英伟达反应很快,马上“自阉”一刀,推出了A800、H800,性能砍一截,专供中国。生意嘛,不寒碜。

可美国那边杀红了眼。2023年10月,第二刀,H800也禁了。
黄仁勋是真的想在中国做生意。他绞尽脑汁,在2024年又推出了一款“极致阉割版”——H20。这款芯片,性能被砍得面目全非,就是为了在禁令的夹缝里求生存。
然而,最戏剧性的一幕在2025年上演了。
H20芯片,遭遇了“中美混合双打”。
今年4月,美国商务部故技重施,政策再次加码,H20被列入了需要单独申请许可的清单,而且审批“无限期延迟”。这等于直接切断了供应。
英伟达手里捧着价值45亿美元的H20库存,欲哭无泪。
更绝的在后头。今年7月,中国网信办出手了。经过严格审查,官方点名H20芯片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包括“远程追踪定位”和“强制关闭功能”。
这还了得?这等于在客户的服务器里装了个“遥控炸弹”。
这下,英伟达彻底傻眼了。这款“特供”芯片,瞬间成了“双面弃儿”。

黄仁勋所说的“市场份额归零”,指的就是这个。是美国政府亲手把自家最赚钱的冠军企业,从全球最大的增量市场里给“拔”了出去。
黄仁勋在活动上说,现在所有股东的预测模型里,中国业务都已经默认归零了,“哪天能重启都算是额外惊喜”。
这第一镖,扎得深不深?英伟达损失的,是80亿美元的潜在收入,45亿美元的库存,以及未来(黄仁勋自己预测的)到2026年规模将突破500亿美元的中国AI市场。
第二镖:打在对手身上的“兴奋剂”
如果说损失钱是第一层伤害,那这第二枚回旋镖,击中的就是美国创新的根基。
华盛顿本想给中国AI“下毒”,没想到这剂药下去,反而成了最猛的“兴奋剂”。

外部的封锁,彻底打碎了国内市场对外部技术,特别是对美国技术的最后一点幻想。
以前,国产芯片啥地位?
说白了就是“备胎”。大家心里都门儿清,英伟达的CUDA生态好用、成熟、稳定。能用英伟达,谁愿意去折腾“备胎”呢?
但现在,不是你愿不愿意折腾的问题了。是人家把你的“主胎”给扎爆了,连“备胎”的资格(H20)都不给你了。
当“买不到”成为常态,“自己造”就成了唯一的活路。
这种“倒逼机制”的力量是惊人的。
我们看到了什么?
阿里、腾讯这些头部云厂商,以前是英伟达最大的客户,现在呢?他们掉转船头,开始全面拥抱国产AI芯片方案。华为昇腾、寒武纪、壁仞科技……这些名字,以前只在PPT里,现在是实实在在跑在数据中心里。
一场轰轰烈烈的AI算力“备胎转正”运动,被瞬间激活了。
这还不是最要命的。黄仁勋真正害怕的,不是丢了这几百亿的订单,他丢掉的,是未来十年的开发者生态!

英伟达的护城河是什么?是芯片吗?不全是。是它花了十几年建立的CUDA软件生态。几百万开发者习惯了用它的工具。
但从2024年开始,国内各大头部高校,纷纷将AI课程的实验环境,从英伟达的CUDA平台,切换到了国产的AI框架和平台。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新一代的中国AI开发者,从入门第一天起,接触的就是国产标准。等这批人三五年后毕业,成为科研主力,他们脑子里的“母语”就是国产指令集。
到时候,就算美国放开禁令,英伟达想回来,会发现“家”已经没了。开发者习惯一旦养成,再想改,难如登天。
反观美国。黄仁勋在对话里还提到了一个“第一性原理”。他说,开发者才是创造未来的平台,而中国拥有全球50%的AI研究人员。
美国政府的禁令,等于主动切断了自家技术和全球一半顶尖大脑的联系。
AI这东西,不是在实验室里闭门造车就能成的。它需要海量的数据、复杂的应用场景去“喂养”,去“淬炼”。中国,就是全球AI最大、最肥沃的“试验田”。

与这个巨大的“创新试验田”脱钩,无异于人为切断了自家AI产品的进化链路。
本想“卡脖子”,结果一拳打在了棉花上,反倒激活了对手的免疫系统,同时还让自己“营养不良”。这第二镖,打得够狠。
第三镖:把自己围进去的“高墙”
这第三枚回旋镖,影响最为深远。它击中的,是美国在全球科技牌局中的核心地位。
华盛顿试图通过构筑一座“科技高墙”来维护自己的霸权,结果却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产业链重构,亲手动摇了那个以美国为中心的旧有秩序。
英伟达的遭遇,像一个清晰的信号弹,打向了全球。
欧洲、日本、韩国……这些美国的“盟友”们,在看到这一幕后,哪个不是心里一哆嗦?
他们看明白了:今天美国能用“国家安全”的大棒打中国,明天就能用同样的大棒打欧洲的空客、韩国的三星、日本的丰田。

英伟达的下场,让所有人都意识到一个严峻的现实:全球供应链的指导原则,正在从过去的“效率优先”,被迫转向“安全优先”。
以前大家是怎么玩的?美国设计(英伟达、AMD),台湾制造(台积电),荷兰提供光刻机(ASML),日韩提供材料,中国大陆封装和应用。大家分工合作,效率最高,成本最低。
现在呢?
欧洲在大力推动自己的《欧洲芯片法案》,日本在疯狂补贴台积电建厂,韩国也在加码本土制造。大家都在埋头构建自己的“小院高墙”。
美国试图掌控全球供应链,最终换来的,却是它的加速碎片化。
当全球的主要玩家都开始“各回各家,各找各妈”时,那个由美国主导的、畅通无阻的全球化技术流通体系,便已名存实亡。
美国想当“链主”,结果亲手把这条链子给砸断了。

结语:谁也无法“退场”
历史总是在不经意间写下注脚。
十年前,英伟达的GPU开启了中国的AI浪潮;十年后,英伟达在中国的“归零”,又戏剧性地开启了中国AI自主的浪潮。
黄仁勋的那声叹息,与其说是替中国抱不平,不如说是心疼自己成了地缘政治的“炮灰”。
他最后还在找补,说英伟达目前在中国仍保持巨大投入,有庞大的工程师团队在帮助适配国产模型。这话说得,更显心酸。一个卖硬件的公司,现在的主要工作是帮客户适配“竞品”的硬件。
这枚由美国亲手掷出的芯片禁令回旋镖,飞了三年,终于还是循着既定的轨迹,从商业实体、创新生态和全球棋局三个维度,精准地回击了自身。
它预示着,那个靠技术封锁就能“躺赢”的时代,结束了。
在一个早已深度关联的世界里,任何试图通过割裂、封锁来获取胜利的策略,都注定会发现,自己最终也被困在了亲手筑起的高墙之内。
英伟达的“清零”不是一个结束,它是一个开始。
更新时间:2025-10-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