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了,不想得脑萎缩,提醒:少做这4件事,现在知道还不晚

“你说,老张最近记性越来越差,去超市都记不得买什么;以前爱下棋,现在棋谱都摆错了。”周大妈在小区广场上和邻居聊起自己的老伴,言语中满是担忧。

其实,身边像老张这样步入花甲、却出现反复健忘、注意力下降的老人并不少见。很多人觉得,这只是正常老化的表现,无需大惊小怪。

可你知道吗?某些日常习惯,正在默默加速大脑的退化。如果现在还没重视,将来出现脑萎缩、记忆力明显退步,到时再追悔可就晚了。

而真正让人震惊的是,神经科医生总结发现:四种看似“没大碍”的行为,恰恰是埋下了脑萎缩的隐患。尤其是第四种,很多人明明每天都在做,却忽视了对大脑健康的深远影响。这些你都做对了吗?接下来,我们一起揭开答案。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习惯正在悄然“偷走”你的大脑健康?

先别急着否认,医学界早有呼吁:中老年人若不提前警觉,长期忽略生活细节,脑部萎缩、认知能力下降出现的时间,会比预想的更早。那么,哪些行为到底在“伤脑”?又有哪些科学依据?

大脑萎缩并不是衰老的必然结果。而是多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中国医学科学院神经科团队研究发现,65岁以上人群中,超过21%出现不同程度的脑萎缩,而其中相当一部分与不良生活方式直接相关。

以下四种习惯被反复证实为高危险因素:

长期熬夜:睡眠不足会导致神经元修复受阻,促使β-淀粉样蛋白沉积增加,诱发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哈佛医学院统计,65岁中老年人每晚睡低于6小时,10年认知退化风险提高33.6%

久坐缺乏锻炼:缺乏规律运动,导致大脑血流减少,促进神经连接退化。2021年发表在《柳叶刀神经病学》的大数据回顾显示,每天久坐超8小时,记忆力障碍风险增长24.2%

长期高糖饮食:摄入过多精制糖分,影响胰岛素信号,造成脑部微血管损伤。协和医院营养科追踪数据显示,每周高糖菜单频率超4次的人群,认知障碍发病率高出19.7%

忽视社交与学习:长时间缺乏精神刺激和交流,大脑“用进废退”。多篇认知障碍流行病调查指出,定期参与社交和新技能学习的老年人大脑萎缩概率可降低15%-27%

坚持健康生活,这些“转变”你一定要留意

再来看一个真实的转折,小区里66岁的吴大爷,过去总以为“想睡就睡,不想动就歇”,熬夜追剧、三餐离不开甜点、平时很少出门。去年体检时,MRI提示轻度脑萎缩,医生提醒他再不调整,今后生活无法自理的概率将大大增加。

吴大爷下狠心做出改变,半年坚持下来,朋友和家人明显发现他“变了”:

记忆力有改善:过去总记不住钥匙放哪儿,现在丢三落四的次数减少了,连旧事回忆也更清楚;睡眠质量变好:早睡、睡整觉后,精神状态焕然一新,白天头脑不发闷,精力更旺盛;心情更开朗:主动参加社区活动,和邻居合唱跳舞,聊天过程发现思路流畅,说话变得有逻辑;体检指标改善:去年血糖超标转为正常,脑部MRI复查显示“萎缩速度放缓”。

科学行动法则:怎样做,远离脑萎缩?

学会“用对方式”,你完全可以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这四点调整,每个中老年人都能做到:

规律睡眠,杜绝熬夜:晚上22点前入睡,确保不少于7小时高质量睡眠;睡前勿刷手机、勿饮酒,营造安静环境。

动起来,每天锻炼半小时:有氧运动最佳(如快走、慢跑、广场舞),每周累计150分钟以上;哪怕步行上楼都有益。

控糖饮食,少吃精制甜品:主食粗细搭配,水果限量,蛋糕、甜饮建议周不超1次,早餐避免高糖糕点。

丰富社交,多学习新事物:每周至少一次集体活动,尝试学习新舞蹈、乐器或读报写字,不让大脑“闲着”;即使与人下棋聊天,也是脑部极佳刺激。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协和医院营养科《高糖膳食与神经退行性变的流行病学调查》

瑞典“脑部健康与生活干预”项目年度报告,2022

《中国神经病学杂志》2021年第7期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萎缩及相关神经认知障碍防控指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4

标签:养生   脑部   大脑   认知   协和医院   神经   中老年人   障碍   记忆力   神经科   社交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