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道衰,而公刘失其稷官,变于西戎,邑于豳。其后三百有馀岁,戎狄攻大王亶父,亶父亡走岐下,而豳人悉从亶父而邑焉,作周。”
这段出自《史记·匈奴列传》的历史记载,看似简单几句话,实则暗藏着周与夏千丝万缕的联系 ,也揭示了“周认夏为祖”背后的合理性…
从周人的先祖世系来看,其始祖后稷,名叫弃。传说他的母亲姜嫄踩了巨人的脚印而受孕生下他 ,后稷在农业方面天赋异禀,被尧任命为农师,负责教导百姓耕种,对当时的农业发展贡献巨大。
而在夏朝时期,后稷的后代继续担任管理农业的官职,可见周人的先祖一开始就与夏朝紧密相连,参与夏朝的治理与发展,是夏朝统治体系的一部分。
后来“夏道衰”,公刘失去了稷官之位,被迫“变于西戎,邑于豳”。这一迁徙看似是周人在乱世中的无奈之举,实则也是周人对自身与夏渊源的坚守。
公刘带着族人离开熟悉的环境,到豳地重新开始,依然传承着源自夏朝时期的农业技术和文化传统。
在豳地,公刘带领族人开垦荒地、种植庄稼,还建立了早期的社会组织,这些举措都能看到夏朝文化的影子,这表明周人即便离开了夏朝政治中心,也没有抛弃与夏的联系。
当戎狄攻打大王亶父,周人再次迁徙到岐下,在这个过程中,周人依然以“夏”文化为根基,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在《尚书》中,多处都能看到周人自称“有夏”。周公在告诫周成王的《立政》里就明确提及,让周人代替商人接受天命治理天下,这里将周视为“有夏”一族。
从考古文化角度分析,周人兴起的周原地区,考古发现了诸多与夏文化存在关联的遗迹和遗物。
虽然周原地区文化多元,有不同族群的痕迹,但其中一些典型器物和建筑风格,与已知的夏文化特征相呼应,这从侧面印证了周人与夏人在文化传承上的联系 ,暗示着周人或许就是夏人的后裔。
周认夏为祖,既有着先祖任职夏朝、传承夏朝文化的历史渊源,又在自身发展历程中不断强调与夏的关系,这种祖源认同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和文化内涵,也为周人在华夏文明发展长河中找到了自己的根源与定位!
更新时间:2025-05-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