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中将再婚,丈人闻讯不怒反喜:这样甚好啊

1954年,成钧的妻子周月湘去世了。这位铁骨铮铮的男子汉在妻子的葬礼上哭得像一个小孩。

这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开国中将永远地失去了自己的妻子。在妻子的嘱托下,成钧娶了妻子的妹妹周月茜。后来,更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老丈人在得知这个消息以后却十分开心,并且感慨“这样甚好啊。”

从农村走出的开国中将

1911年6月 ,湖北石首成家咀的晨雾还未散尽,一声清亮的啼哭划破天际,成钧呱呱坠地。

可命运总是无情,生活的巨轮却早早碾过这个贫苦农家,幼年丧母,水灾又迫使全家逃荒流落。

在那间漏雨的茅草屋里,他看着残破的《三字经》,在私塾先生的戒尺声里断断续续念了两年书,之后便被生活的无奈拽去了山野,成了放牛郎。

十岁那年的午后,成钧正枕着草垛打盹,马蹄声惊得他一跃而起。几个满脸横肉的军阀散兵踢翻草料,枪管抵住他的胸口:“小崽子,马老子征用了!”

看着远去的马队,成钧攥紧衣角,指节泛白,这马若丢了,东家非扒了他的皮不可。暮色四合时,他像只灵巧的山猫,顺着田埂摸到匪兵歇脚的地方,趁他们醉醺醺划拳的时候,成钧解开缰绳翻身上马。

马蹄溅起的泥浆糊满了脸,身后子弹擦着耳际飞过,他却咬着牙一路狂奔。直到将浑身是汗的马牵回东家院坝,才发现手掌早已被缰绳勒出深深的血痕。

几年以后,十六岁的成钧,将放牛鞭狠狠甩向天空,转身扎进了石首秋收暴动的洪流。从扛着红缨枪的赤卫队员,到举着驳壳枪的红军战士,他的名字随着湘鄂西的枪声传遍四方。

长征路上,他把草鞋让给伤员,自己赤脚踩过雪山的冰棱。面对围追堵截,他带领部队在悬崖峭壁间杀出一条血路,让敌人闻风丧胆。

在抗日战争的烽烟中,成钧化身“淮南铁壁”,在“敌伪顽”三方绞杀的危局中,他像只狡黠的狐狸,时而设伏截击日伪军,时而突袭顽固派据点。

炮火映红了淮河占鸡岗的天空,他手持望远镜沉着指挥,当四个主力营的桂顽伪军被歼灭的捷报传来时,他云淡风轻。后来,陈毅军长拍着他的肩膀大笑:“成钧,好样的!”

解放战争的号角吹响,成钧麾下的“旋风部队”横扫千军。渡江之战最是惊心动魄,1949年4月,他率领部队冲在第一线,将不怕死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看着炮弹在江面炸开一朵朵“白莲花”,成钧的内心毫无波澜。

当部队率先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防线时,他又马不停蹄下令:“追!”最终,成钧的二十五军以雷霆之势全歼国民党第二十军,创造了军级建制歼敌的传奇。

新中国成立后,成钧将军卸下硝烟染透的战袍,又投身到新的战场。在防空部队,他日夜钻研,像摆弄精密仪器一样构建出国土防空网络。面对 U-2 高空侦察机的挑衅,他运筹帷幄,指挥导弹部队打消敌人的企图。

毛主席握着他的手称赞:“成钧,你是我们的‘蓝天卫士’!”1955年授衔仪式上,周恩来亲自为他佩戴中将军衔,感慨道:“你这条洪湖的鱼,终究游进了大海。”

重生的婚姻

1952 年 3 月,一纸调令改变了成钧一家的轨迹。这位投身革命多年的将领接受调令赶赴北京,担任华北军区防空军司令员兼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部队副司令员。

妻子周月湘随他迁居北京,因身体抱恙,转业至北京某工厂担任党支部书记。那时成钧将军整日忙于国防要务,家中里里外外的各种琐事,年幼子女的饮食起居,全压在周月湘一人肩头。

即便身处医疗条件优越的首都,周月湘的健康状况却每况愈下。1954 年,她突患肾功能衰竭,被紧急送医,病情危重,生命如同风中残烛,随时可能熄灭。

周月湘的妹妹周月茜,自年少时便心怀壮志。平阳解放前夕,年仅 16 岁的她瞒着家人,悄悄加入中共平阳地下党组织的 “读书会”,在革命思潮的浸润中,她毅然踏上参军之路。

1951 年毕业后,她被分配到25军74师,后来她主动请缨奔赴朝鲜战场,在朝鲜战场上她表现十分优秀,因此还获得了很多的荣誉。

1954 年4月周月湘回国后,满心憧憬着考大学继续深造的她,却因姐姐病重,不得不放下书本,日夜守在病床前,还承担起接送外甥外甥女上下学的任务。

躺在病床上的周月湘,看着妹妹忙前忙后的身影,心中五味杂陈。但在她心中却又酝酿着一个略显“自私”的想法。一日,她拉着周月茜的手,声音虚弱却坚定:“月茜,姐怕是撑不了多久了,这两个孩子,还有这个家,往后……”

话未说完,周月茜已红了眼眶,她明白姐姐没有说完的话。随后,周月湘又将两个年幼的孩子唤到身边,颤抖着握住他们的小手:“乖孩子,妈这病好不了了。以后,小姨就是你们的依靠。”

说罢,就要让俩小孩给小姨磕头。两个孩子懵懂却十分听话,“噗通” 一声跪在周月茜面前,周月茜急忙将他们搂入怀中,泪水夺眶而出。

为了给家人一个交代,周月湘强撑着病体,给成钧写下一封饱含深情的信:“钧,见字如晤:吾感来日不多。死不足畏,独牵挂你与孩子。我意让月茜继之,则你有伴,子女也有所依,我自心安。”

时光流转,1956 年,成钧与周月茜结为夫妻,婚后育有两子。

周月茜将这段特殊的姻缘告知老父亲,老人回信感慨:“长女逝,次女继,两女一婿,从古至今多矣。这样做,甚好甚幸,吾完全赞同。”

至此,这段交织着亲情、责任与爱的故事,在岁月中写下了温暖的注脚。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2

标签:历史   丈人   中将   部队   妻子   石首   平阳   调令   伪军   朝鲜   缰绳   战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