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如果我告诉你眼前这家破旧的制鞋工坊,以后能跟全球顶级奢饰品集团谈笑往来,你会相信吗?
大多数人应该是不会的,但如果这家工坊的名字,叫做安踏呢?
2025年8月26日,有媒体报道旗下拥有古驰、巴黎世家等一众顶奢品牌的法国皮诺家族,正在谋求向安踏、李宁等公司转让手中持有的29%彪马股份。
就在20天前,安踏还曾被媒体爆料正在推进对美国健身运动品牌锐步的收购,如此频繁的卷入收购传闻,放在任何一个品牌都没有太多的可信度,但安踏除外。
自2009年开始,安踏已累计完成对斐乐、始祖鸟、迪桑特等总计12个品牌的收购和控制,被一众同行们称之为并购狂魔,以至于如今全球范围内,但凡有运动品牌归属权发生变更,记者们的求证电话总是第一个拨给安踏。
中国运动鞋服市场,这么多年里都是耐克阿迪平分天下,即使2019年两者因新疆棉事件骤失人心,市场也普遍认为抢先占领国潮风口的李宁会登上王座,没有人想到,最终的胜出者竟然会是安踏。
只讲你听得懂的商业故事,大家好,我是咨云君。
根据最新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安踏集团营收达385.4亿元,净利润达101.31亿元。
这组数据在国内的运动鞋服市场意味着什么呢?
横向对比来看,安踏的这组数据,在营收上大致相当于1.6个耐克中国、2.6个阿迪中国、2.6个李宁和5.7个特步。
算上今年的话,安踏已经连续四年稳居中国鞋服市场首位,从代加工厂到中国第一,安踏是如何掀翻耐克阿迪对市场长达二十多年的统治,又是如何在李宁抢占国民运动品牌崛起先机的当口,实现后来者居上的呢?
在许多人的观念里,2019年的新疆棉事件是这些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转折,实际上却并非如此,情绪这东西一向都是来的快去的快,从耐克2019-2024年营收走势也能看出,2020年在遭遇短暂冲击后,营收很快再次调头向上。
而耐克在2021年的营收增长,除了消费者情绪的修复之外,和其市场战略的调整有很大关系,当时为了重寻增长,耐克取消了对其经典款产品采取的限量发售策略,给了一线近乎无限的开火权。
除此外,在新品的生产上,也从此前的每年创新调整为对经典款进行翻新,数据显示,耐克在整个2023年,对AF和dunk系列的经典款进行了217次配色翻新,AJ系列则更为夸张,短短两年内被翻新了近1400款。
在限售的市场策略调整后,巨量的库存搭配耐克直营和第三方经销商渠道,让耐克成为了随处可见的地摊货,这也变相导致了整个炒鞋市场的大崩盘。
曾经一双鞋被炒至12万人民币的AJ联名款,如今在二级市场甚至跌破了发行价。
这种策略固然在短期内提振了耐克的营收,但也几乎杀死了耐克的品牌力,从营收走势也能看到,23年和24年,耐克完全丧失了增长动力。
说完耐克,再来看看李宁,作为新锐国潮,在国产运动品牌们一双鞋都只能卖1-200元区间的时候,李宁是国内唯一一个客单价能上500的品牌,这也是耐克衰弱后,市场对其寄予厚望的原因。
2021年以后,李宁开启了高端化战略,旗下核心产品都进行了1-300元幅度不等的涨价,使得其客单价更进一步上行至800-1000价位。但由于李宁在产品质量和经销商管理上的疏漏,最终导致其产品负面舆论滔天,经销商在高售价压力下窜货、压价销售,价格管理全面失控。
最终有了网上那句经典的:我把李宁当国货,李宁把我当大佐群嘲。
留意耐克和李宁在中国市场近两年的遭遇,能够发现他们的衰落都有一个共同点:渠道!
渠道,是2021年以后包括耐克、李宁等品牌走向衰落的原因,也是安踏能够问鼎中国鞋服第一宝座的基础。
在复盘安踏的崛起时,很多观点将其营收的增长归结为持续不断的品牌并购策略,但全球范围内公司并购的失败率都是长期居高不下的,为什么安踏敢持续不断的推动并购?为什么安踏的并购能够持续成功?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才是安踏营收增长的关键。
过去十年里,安踏走的最重要的一步路不是并购,而是将其零售策略由批发模式转型为DTC,品牌零售模式,由品牌下场通过直营和电商的形式直接接触消费者,而非通过渠道经销商。
当消费者在时代环境的推动下开始向性价比消费倾斜时,绝大多数品牌和渠道商为了保证各自的经济利益,往往都会采用降价促销的方式,这使得原本相向的双方利益相悖,由于渠道天然比品牌更接近消费者,这也导致了品牌商在斗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李宁高端化战略遭受经销商背刺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绝大多数的运动鞋服品牌,当前都没有能够甩开渠道商,自己单干的底气。
即使强如耐克,在某些时候也不得不向渠道商低头,根据其2024年财报数据,耐克的DTC收入占比仅为45%,这也意味着半成的营收要仰赖渠道方,李宁的DTC收入占比仅24.4%,对渠道经销商的依赖更甚。
而安踏的DTC收入占比,则是接近90%,它也是全世界范围内,唯一一个完成从传统批发模式向DTC模式转型的运动鞋服品牌。
安踏究竟是如何做到耐克和李宁所做不到的事呢?
在渠道的选择上,安踏将销售的重点放在了品牌直营门店,而非第三方经销商身上。
以始祖鸟为例,在未被安踏收购前,始祖鸟其销售渠道主要集中在户外用品集合店等分销渠道,安踏接手后,在全国各大顶奢商场开设了一批直营门店,将销售方式由分销零售转型为DTC直营,2019-2024年期间,始祖鸟营收由174.99亿增长至240亿。
而在品牌形象的塑造上,与耐克、李宁试图以一个主品牌囊括所有品类的消费用户不同,安踏为各个运动领域的消费用户都专门规划出了一个品牌,以此最大化的捕捉消费者。
以斐乐为例,在被安踏收购前,其核心产品主要锚定网球用户,安踏入主后,将其用户圈层向高尔夫等高端运动领域拓展,最终实现了品牌的惊人逆袭,其年营收由2009年的1847万,增长至如今的266亿元,目前已是安踏的利润支柱之一。
从经营上来看,安踏近几年的战略动作就是将已经在斐乐、始祖鸟身上验证的模式复制向更多的品牌,这也是其先后收购了12家运动品牌的原因。
不过,安踏的这套打法也有一个相对来说弊端的地方,就是主品牌的影响力太弱了。
纵观耐克、阿迪这些强品牌,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有自己能拿得出手的,如空军一号、AJ、椰子鞋之类的超级单品,甚至李宁也有韦德之道系列出过圈,而提起安踏,除了品牌名之外,似乎在大众心中再也没有印象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和安踏的多品牌打法也有关联,想要通过多品牌拓客,注定了它在营销方面不菲的投入,2024年公司销售费用为256.47亿元,而同期的研发费用则不到20亿,分散到各个品牌,自然难出超单。
这种缺乏拳头产品,重营销轻研发的拓张模式,未来或许会成为安踏出海的阿克琉斯之踵。
更新时间:2025-09-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