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为何突然主动提出,要向中国提供航空发动机?

2025年9月18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公开表示,俄罗斯正在全力推进重型航空发动机PD-26的研发工作,并强调其将成为俄罗斯未来商用航空业的主流产品。他在接受采访时称该发动机的研发进展“全面稳定”,并称其为“抵抗美国等西方科技霸权的关键产品”。

9月19日,俄罗斯第一副总理曼图罗夫进一步表示,俄罗斯已准备好向中国制造的宽体飞机供应关键零部件,包括复合材料机翼和基于PD-35燃气发生器研发的PD-26重型发动机。

这款发动机推力达26吨,目前正应用于伊尔-100军事运输机的研发,未来也可能用于MS-21-500和MS-21-600型号飞机。中国宽体大飞机进入商业化阶段后,俄方将提供PD-26发动机。这一举动被外界解读为俄罗斯对美国技术封锁的突破性回应。

俄罗斯PD-35航空发动机是专门为C929研发的大推力发动机,其衍生型号PD-26推力达26吨,预计2027年完成适航认证。该发动机研发已投入超28亿美元,技术成熟度较高。

俄罗斯近期主动提出向中国提供PD-26重型航空发动机,主要基于于以下考量:

一、应对西方制裁,打破美国技术封锁

1、战略动机

自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持续加码,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波音和空客全面撤出合作,导致俄罗斯航空工业供应链断裂。

俄罗斯航空出口联合体数据显示,2024年其民用飞机交付量不足百架,PD-14发动机装在MC-21上服役的也才几十台。与中国合作至少能确保PD系列发动机获得稳定的出口渠道,缓解其航空工业的生存压力。

2025年5月29日,美国商务部以"出于国家安全考虑"为由,宣布暂停向中国出口航空发动机。这一决定促使中国加快寻找替代方案,也为俄罗斯提供了合作契机。

俄罗斯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如PD-14、PD-35系列)虽具备技术积累,但长期受西方制裁限制市场空间。中国则面临C919等机型可能被美国断供发动机的风险。双方通过技术合作可形成“互补突围”:俄罗斯提供成熟发动机产品,中国提供市场需求与资金支持,共同打破美欧垄断。

2、地缘政治博弈

当前美国对委内瑞拉施压、俄罗斯与北约关系紧张,促使中俄强化战略协作。俄罗斯通过技术转让释放政治信号,既巩固对华关系,也间接制衡西方围堵。普京亲自为PD-26站台,更凸显此合作的国家级战略意义。

二、通过技术合作,拓展中国市场

中国虽加速研发国产发动机(如WS-10系列),但大推力商用发动机仍需过渡方案。俄罗斯的PD-26(推力26-35吨)恰好匹配中国C929宽体客机需求,可填补技术空白。同时,中方通过合作获取维护经验,反哺自主技术突破。

俄罗斯国家技术集团总经理谢尔盖·切梅佐夫表示,俄罗斯可以根据需求向中国提供航空发动机,并特别强调"我们已准备好做这样的供应,首先是在我们擅长的范围"。这种表态既展示了俄罗斯的技术实力,也为其航空产品打开了潜在的中国市场。

三、深化战略伙伴关系

俄罗斯此次主动提出技术合作,反映了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深化。普京总统在9月18日证实,PD-26发动机的研发工作正在"全力推进",并将其称为俄罗斯航空工业的新支柱。

俄罗斯航空制造业需开拓国际市场以维持研发投入,而中国是全球最大航空市场之一。通过技术转让,俄方既能获得经济利益,又能推动PD-26等产品商业化。中方则借此加速大飞机产业链成熟,降低对西方依赖。

这一合作本质上是中俄在高端制造领域“技术-市场”资源的深度整合,既应对短期卡脖子风险,也为长期技术自主争取时间。因此,此项合作可以看作是中俄双方战略互利选择。

众所周知,中俄在军事、经济等领域保持长期合作。俄罗斯此举既为中国提供备选方案(与自主研发的CJ-2000发动机形成互补),也为自身开辟新的国际合作路径,缓解因国际制裁导致的产业压力。

四、俄乌冲突背景下,俄经济与产业利益的迫切需求

向中国提供航空发动机,是俄罗斯经济压力下的战略选择。2025年,俄罗斯经济增速放缓至1.5%,高利率政策(21%)严重抑制投资活力,导致工业生产和外贸增速疲软。

航空发动机技术合作既能带来经济收益,也是深化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举措。俄罗斯希望通过技术合作缓解国内航空工业面临的西方制裁压力,同时提升自主研发能力。

目前,俄罗斯正面临产业转型的迫切性。俄乌冲突后,西方对俄罗斯实施全面技术封锁,波音、空客等企业撤出合作,导致俄罗斯航空业零部件供应链断裂。俄罗斯被迫加速推进国产干线客机(如MC-21-310)的研发与生产,但军用发动机领域的技术优势(全球第二)使其在民用航空市场寻求突破。

这一合作本质上是中俄在高端制造领域“技术-市场”资源的深度整合,既应对短期卡脖子风险,也为长期技术自主争取时间。

五、中俄大飞机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不过,双方处境已发生变化

目前,中俄双方在大飞机领域的合作关系已发生微妙变动,中国的地位已从过去的的“有求于人”,变为“人求于我”。

向中国提供大飞机发动机,将打破美国对大推力发动机的技术封锁,为中国航空业提供备选方案,降低对美方技术的依赖。此前C919客机依赖美法合资的LEAP-1C发动机,而C929原计划使用国产CJ-2000发动机,俄方此次合作可视为“双保险”。

一直以来,中俄在军事、经济等领域保持长期合作。俄罗斯此举既为中国提供备选方案(与自主研发的CJ-2000发动机形成互补),也为自身开辟新的国际合作路径,缓解因国际制裁导致的产业压力。

近年来,中俄航空工业的发展,可谓不可同日而语,中国航空工业取得了明显进步,不仅提升了国家制造业的水平,也极大增强了国际话语权。

尤其在军用战机发动机领域,中国用了不到30年,就已经实现全面国产化。从歼10C到歼20S,再到中大型军用无人机,国产涡喷、涡扇大推力军用发动机已经彻底摆脱了“被卡脖子”的窘境。

在商业大飞机方面,中国“单通道宽体大飞机”C919,已经实现了商业化飞行,为C919大飞机设计制造的国产“长江-1000A”发动机(CJ-1000A),已经进入了商业化测试阶段,即将完成突破。与此同时,中国“双通道宽体大飞机”C929研发进程也在快速推进。

众所周知,C929中国首款“双通道宽体大飞机”,原本是中国和俄罗斯联合开发的CR929,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俄罗斯退出了这个项目,该项目现在完全由中国自己设计研发。这次俄罗斯之所以主动提出向中国出售PD-26重型飞机发动机,正是看到了中国同款产品马上要实现突破。

对中国来说,现在俄罗斯“还能拿得出手”向中国出售的武器装备和商业化产品,已经寥寥无几。

虽然PD-26发动机推力大、技术成熟度高,但市场和技术都面临严重困境。美国和欧洲的制裁,不仅断了俄罗斯的出口路,也让技术交流停滞不前。在面临国际制裁的背景下,PD-26发动机很难找到买家。

合作面临挑战与发展前景

尽管俄罗斯愿意提供发动机,但合作仍面临以下挑战:

1、PD-26发动机预计要到2027年才能实现量产。

2、俄罗斯长期沿用本国航空标准,与中国采用的西方体系存在不兼容之处。

3、俄罗斯航空发动机的产能有限,PD-14发动机2025年计划生产仅30台。

目前俄方尚未正式交付发动机,合作细节(如技术转让、成本分摊等)尚未完全披露。此前俄方曾因资金和技术顾虑暂停合作,此次表态可能受俄乌冲突后市场变化影响。

另一方面,中方强调自主创新,PD-26发动机的引进更多是短期解决方案,不会改变中国航空工业长期自主研发的路线。合作可能强化中俄在高新技术领域的互补性,但也可能引发技术依赖争议。

总之,俄罗斯近期作出主动向中国提供航空发动机(如PD-26重型发动机)的抉择,是多重战略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是其应对西方制裁的生存策略,也是深化中俄战略协作的重要举措。

虽然面临技术标准差异和产能限制等挑战,但这一合作有望推动两国在高端制造业领域的联合突围。至于合作能否达成预期目的,仍存在较多的不可预测性,有待于后续观察。

#热点新知#

热点我见

倾注思想,专注写作,关注热点

2568 篇内容创作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9

标签:科技   俄罗斯   中国   主动   航空发动机   发动机   技术   美国   推力   领域   战略   自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