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改”月饼背后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中秋与国庆双节将至,在各大商家绞尽脑汁推出新奇馅料、比拼创意之际,一股来自民间的“再造月饼”风潮,正悄然在社交平台上兴起。新一代消费者们不再执着于馅料本身,而是拿起传统月饼模具,将汉堡、蛋黄派、豆沙包等各种各样与月饼八竿子打不着的食物硬塞进去,压成那枚圆润、刻花的“月亮形状”,“一分钟制作月饼”引来八方点赞。(9月27日澎湃新闻)

表面上看,“万物压月饼”像是一场对传统的“解构”甚至“调侃”,但压模行为本身正是对“月饼”符号的强化。模具上的“中秋”字样、传统花纹,以及最终的圆形造型,无一不在重申着“团圆”的节日寓意,这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疏离,而是以新颖形式延续情感联结。当传统的制作工艺因生活节奏加快而难以普及,这种“一分钟月饼”反而降低了参与门槛,让更多年轻人以轻松有趣的方式触摸传统、感知节日。

与民间创意相呼应的是月饼市场的理性变革。据记者走访发现,今年月饼市场整体呈现出价格更亲民、包装更简约、健康理念更突出的特点。过度包装现象显著减少,“轻量化”设计成为主流;低糖、低脂、无蔗糖等健康品类销量大幅增长,反映出消费者对品质生活的追求。更有意思的是,地域文化赋能产品创新成为新趋势——东北的“冻梨月饼”、福建建瓯的“中秋饼”、北京的“京韵中轴”礼盒等,将地方特色食材、民俗典故融入产品,使月饼不再只是食品,更成为承载地方记忆、传播美食文化的媒介。

月饼的“爆改”风潮和市场回归理性背后,其实藏着个关键问题:传统节日如何在现代社会保持生命力?答案在于“守正创新”。“守正”,就是坚守精神内核,中秋的团圆寓意、月饼的象征意义不会消解,形变而神不变;“创新”,则是允许表达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以适应不同群体的情感需求和行为习惯。无论是网友的个性“爆改”,还是商家的地域化创新,都是在尊重文化本质基础上的积极探索。这种探索让传统文化不再是静态的,而成为可参与、可互动、可创造的活态资源,从而吸引更广泛的群体特别是年轻人主动靠近、自觉传承。

从古代祭月的供品到如今的文化载体,月饼的演变始终与时代同频。年轻人用模具压汉堡,是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中秋;商家把冻梨包进饼皮,是用市场语言唤醒地域文化。这些多元尝试,共同丰富了传统节日的当代样貌。未来,我们要继续鼓励这种既扎根传统又面向未来的创新实践,让文化传承在烟火气中生生不息,让团圆寓意在创意中闪闪发光。(文/焦小超 图/黎青)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30

标签:美食   月饼   文化   传统   中秋   创意   寓意   团圆   地域   市场   传统节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