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工厂双职工的子女,对这铝饭盒实在是太熟悉了,你们还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会儿,工厂里头是啥样吗?天刚蒙蒙亮,工人们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赶往车间,车上都用网兜装着一两个亮锃锃的铝饭盒。
里头装着自家带的饭菜:酸菜炖粉条、炒土豆丝,再配上米饭或者干粮,我妈的厂子有锅炉,好多职工都是带的淘洗好的百米,放进锅炉的蒸箱里,中午米饭就做好了。
中午铃声一响,大伙儿围在桌边,把饭盒往桌上一搁,滋啦滋啦地冒热气。那香味儿能把整个厂房都熏香了!工友们说说笑笑,饭盒一碰,叮当响,那场景别提多温馨了。
可瞅瞅现在,别说工厂了,就连老物件市场都难寻铝饭盒的踪影。它咋就悄没声儿地消失了呢?
提起铝饭盒的兴起,得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说起。那会儿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大伙儿都憋着一股劲儿搞建设。工厂成了顶梁柱,工人老大哥们天天加班加点,可吃饭成了大问题。
厂里食堂少,自个儿带饭是家常便饭。铝饭盒凭啥火起来?简单啊,便宜、结实、轻便。铝材来源广,中国一五计划(1953-1957年)那阵子,铝产量蹭蹭往上窜,工厂大批量生产这玩意儿。
一个铝饭盒几毛钱就能拿下,比木头或陶瓷的便宜多了,还摔不坏。工人们拎着它上下班,叮当响,跟随身带的宝贝似的。到了六七十年代,铝饭盒彻底成了工厂标配,家家户户都有几个。
有数据显示,1970年全国铝制品产量突破14万吨,饭盒、水壶这类日用品是主力军。东北老家不少老工人念叨:“那时候带饭盒,就跟穿工装一样,是咱工人的脸面!”不过铝饭盒传热快,冬天揣怀里能顶一阵子,但离了棉袄捂着,饭凉得也快。
健康问题成了铝饭盒消失的头一棒,你兴许听过,铝饭盒用久了,里头饭菜老带着股金属味儿。科学上真有讲究,1990年代后期,国际卫生组织开始关注铝的健康风险,研究显示长期过量摄入可能影响神经系统。
如果带了酸味的食物,铝离子就跟着活跃起来了。90年代初,国家卫生部门更新食品容器标准,对铝制餐具提出更严要求,特别提醒避免长时间盛放酸咸食物。
一个60公斤的成年人,每周铝摄入别超过120毫克,这数儿听着不大,可架不住天天这么造啊,后来工厂里就传出‘铝饭盒伤脑子’的说法,这铝饭盒就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了。
紧接着,塑料和不锈钢这些新餐具,直接代替了铝饭盒。1980年代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跟踩了油门似的,塑料产业更是疯长。聚丙烯这东西,轻巧、便宜,有不少工人说塑料饭盒比铝饭盒强不少。
国家轻工业部统计,1980年塑料制品产量才320万吨,到1990年涨到550万吨。塑料饭盒一上市,工人们抢着买,这玩意儿不锈不烂,价格也实惠,用坏了也不心疼。再后来,不锈钢饭盒也冒头了,结实耐用不说,还彻底避开了健康担忧。
1992年国家出台《不锈钢食具容器卫生标准》,给这新材料上了安全锁。工厂食堂也跟着升级,八九十年代,大批国企扩建食堂,工人们不用带饭,直接吃现成热乎菜。
生活好了,大伙儿兜里有钱了,下馆子、买快餐成了新潮流。沈阳老铝制品厂的李师傅回忆:1995年厂里饭盒生产线全停了,老师傅们改行做蒸锅,心里头空落落的。
社会风气的转变更是给铝饭盒“补了一刀”。铝饭盒代表的是勤俭节约的年月,可改革开放后,人们图的是方便省事。铝材生产也耗不起,电解一吨铝得用一万五千多度电,顶上一个普通家庭五六年的用电量,车间烟囱还呼呼冒黑渣子。
1996年国家发布《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高能耗产业处处受限制。老工友们聚会时念叨:“现在年轻人带饭用可加热的玻璃碗,说铝饭盒土气,可他们哪知道,当年咱饭盒一开盖,半个车间都是家的味道。”
如今铝饭盒只能在旧物市场看到了,它的退场其实是场舌尖上的进步。你怀念铝制的老饭盒吗?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更新时间:2025-08-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