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歌手到演员,魏晨借剧发声,双重身份共通点是“情感传递”

《沉默的荣耀》这部剧挺火的,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这些在对台隐蔽战线奉献的英烈,终于被更多观众认识了。

其中魏晨演的聂曦,是吴石将军的副官,也是“东海情报小组”的一员,最后英勇就义的戏份看得人心里发紧。

后来看了魏晨接受《环球时报》的专访,才知道他为了演好这个角色,琢磨了不少细节,连英烈老照片里的眼神都没放过。

魏晨演聂曦:从老照片里抠细节,“紧绷的弓”不好当

魏晨说聂曦是个年轻人,有进步思想,也有坚定信仰,但因为做的是隐蔽工作,整个人像“紧绷的弓”,随时要爆发却又得克制,毕竟老师还叮嘱过他别喜形于色。

这种“又刚又忍”的角色挺难演的,稍微没把握好就容易变刻板。

魏晨找突破点的方式还挺实在,因为聂曦的资料少,他就去翻“东海情报小组”的史实,还有英烈们被押赴刑场的老照片。

他说那些照片里的眼神特别打动人,炽热又坚毅,脸上居然还带着笑,一点不畏惧。

我倒觉得,能从老照片里抓准这种精神劲儿,比硬背台词管用多了,毕竟角色的魂就在这些细节里。

聂曦还有个矛盾点,特别真实。

他想对家人真诚,不愿跟夫人、师母说谎,可为了祖国统一大业,又不得不处处瞒着。

剧里他说“就算游泳也要游去台湾找老师”,这话既显了尊师重道,也藏着他的无奈。

魏晨说拍摄时导演、于和伟还有吴越这些前辈帮了他不少,教他别刻意“演”,难受就真难受,着急就真着急。

本来想这种“不演”会不会太随意,后来发现还真不是,演员自己先沉进去,观众才能跟着入戏,不然光靠肢体动作装出来的情绪,一看就假。

聊完角色,再说说这部剧的表达,它没走那种大吼大叫的煽情路子,反而靠“克制”和“留白”让人记牢。

沉默的荣耀不煽情:留白处的乡愁才最戳人

剧里吴石那句“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没加任何背景音乐烘托,就这么平静说出来,反而比喊出来更有力量。

魏晨说他一直想不通,聂曦明明能留在福州等解放,为啥非要跟着去台湾?后来想通了,他们就像个共同体,于公聂曦是副官要护着吴石,于私吴石教了他信仰,他不能丢下老师。

这种“抛开趋利避害本能”的选择,才是英烈最让人佩服的地方,他们图的不是自己的安稳,是想让中国人都有个温暖的家。

剧里还有些细节没明说,但观众能脑补出来。

比如吴石被捕后一只眼睛是红的,明眼人都知道是在牢里受了刑,聂曦见妻子时用领子遮着伤,也没说伤怎么来的。

这种留白比直接拍酷刑场面强多了,既保留了对英烈的尊重,也给了观众想象空间。

而且剧里还加了不少乡愁的戏份,小钱妹妹知道哥哥牺牲了,哪怕按叛逃算也要回大陆,吴石给陈宝仓送老家的驴肉火烧,这些小情节特别贴地气。

很显然,不管什么时候,想家都是刻在骨子里的,这也能看出两岸同胞本来就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没什么能把这份情隔开。

魏晨还聊到他的选角标准,说首先得被故事感动,读剧本没感觉的话,再怎么试也没用。

最近他选的都是现实主义题材,因为这些剧有原型、有根,不用刻意刺激观众,真诚还原就行。

我倒觉得这个标准挺靠谱的,要是演员自己都没共情,怎么可能让观众共情?他还说歌手和演员有相通的地方,核心都是情感,只不过歌手是表现自己,演员能体验不同的人生。

演了《沉默的荣耀》这种厚重的剧再回去做音乐,表达会更简单,毕竟见多了深刻的故事,反而知道不用搞复杂了,简单的情感才最打动人。

现在很多人演戏总想着要好评,魏晨倒挺清醒,说以前也盼着被肯定,现在觉得拍摄里的不足比好评更重要。

这种心态挺好的,毕竟谁都有进步的空间,盯着不足才能越走越稳。

他还劝大家找准目标别急躁,就算事情没好结果,过程里的经验也能成以后的“子弹”。

这话不光适用于演戏,咱们过日子、工作也一样,急着要结果反而容易出错,慢慢来反而能走得远。

总的来说,《沉默的荣耀》不光让隐蔽战线的英烈被记住,也让我们看到,好的角色、好的剧,不用靠噱头,靠真诚就能打动人。

魏晨演的聂曦,不是个符号化的“英雄”,是个有热血、有挣扎的普通人,正因为这份真实,英烈的精神才跨越了半个多世纪,还能跟我们同频共振。

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剧,把那些不该被忘记的故事,好好讲给更多人听。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8

标签:娱乐   演员   身份   歌手   情感   魏晨   英烈   荣耀   观众   角色   沉默   细节   东海   副官   戏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