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步入中年的的人来说,父母都已经老了。他们的双鬓已经霜染白发,走路也开始蹒跚了。最遗憾的是,他们老了我们却没有能力给他们更好的生活。
年轻时的豪言壮语,这一刻都化作无声的呜咽。曾记何时父亲那宽厚的肩膀挑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挑起了兄弟姐妹的成人之路,省吃俭用供我们读书。毕业了,工作了,也许也结婚了,但是我们还是无法让父母省心。
他们老了,如若父母离世之后,老家那方空间便如一座塌陷的屋宇。从前,即使兄弟姐妹各自散落,父母却如家中最坚实的承重墙,支撑着情感空间,让“家”成为一个永恒不灭的象征。父母在,我们便永远被“家”的安全感所包裹着——那不仅是一方屋檐,更是一处灵魂的归处,是漂泊异乡时所有牵挂的落点,也是我们风雨归途唯一的理由。如若,父母这一代人一旦离世,那根维系情感的重梁便骤然断裂,纵使兄弟仍在老家,我们也如迷途的归客,怅然于故园荒芜,竟寻不到回去的门径了。
对于独生子女而言,这重孤独的厚度更甚。户口本上唯一的名字是冰冷的证明——当父母离去,世间再无血亲的“同辈”可以分担这份血脉之重。天地间孑然一身,再无手足可共同分担那繁重如山的哀思,也无人能一起在记忆的河流里打捞昔日家的温情。
纵然婚姻带来新的家庭,却常常难以完全替代那份原始血缘的依傍。尤其于许多女性而言,处境更为复杂:在夫家,自己终究是半途加入的“新人”;而娘家,兄弟成家后,那里已经是别人的家,回不去了!父母不在了,归路亦似断在云雾里,竟又成了回不去的远方了。许多女性常自叹:“回娘家,自己竟如一个客人了。”
当父母辞世,我们便失去了与尘世最深的根系连接,仿佛骤然被推至家族序列的最前端。昨日尚为父母臂弯中的孩子,今日却成了无人再唤我们乳名的孤儿。这不仅是家庭物理空间的消亡,更是整个情感坐标系的倾覆。我们这一代人,在独生子女政策与城市化迁徙双重浪潮冲击下,正集体遭遇着亲情结构空前脆弱的时代困境——当传统的大家庭如星云般散去,新的情感支撑体系却尚未在时代的土壤中深深扎根。
父母远去之后,我们便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孤儿”——无论年龄几何,心头总不免时时浮起无依无靠的苍茫之感。只有在父母的眼中我们才是孩子,父母是尘世里我们最坚强的守护。他们若离去,宣告我们被永久放逐出那座无忧花园。这孤独并非独生子女所独有,只是于他们,那堵挡在生命与虚无之间的墙,崩塌得最为彻底、最为决绝。
父母不在,如家之坍塌,如大树凋零,根须尽断。然而人活于世,终究得在废墟之上重新立起自己的墙垣——不是为了忘却,而是为了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屋檐、一个无论走多远都回来的牵绊、一个孩子受了委屈依然可以依偎的臂膀。
父母尚在,我们需早点尽心尽力的回馈,没有能力就多打几个电话,多几句安慰。他们要的真的不多,只希望“你过得好”。活着时候的尽心,远比离去后的尽孝更有意义。
更新时间:2025-08-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