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岁幼儿园逐步免费,高中扩招,一切只是刚刚开始

大家好,我是蓝白。

都刷到了吧?国家层面的育儿补贴来了。

不是发布之后生的才算,而是覆盖所有3岁以下家庭。

今年1月1号后生的,每月300块钱,能领满3年,也就是10800元。

22年元旦到24年底生的按应补贴月数折算,比如2023年底生的,也从今年1月份开始算,那就能领24个月补贴,也就是7200块。

这笔钱免征个税,也不影响低保的认定。

注意,不区分孩次,一胎二胎三胎一视同仁。

这是非常大的进步,这一次是全国层面的补贴,可以和地方上的补贴叠加。

之前已经有20多个省市发了育儿补贴的政策,像今年比较出名的呼和浩特,一孩发1万,二孩每年1万发到5岁,三孩每年1万发到10岁。

再往前有代表性的是湖北天门,二孩先发2300块,再每月发800块到3岁,三孩先发3300块,再每月发1000块钱到3岁。去年新生儿增加了17%,今年上半年同比又增长了5.6%,现在成了生育补贴的模范城市,100个多市县区去天门学习。

其他地方也都是三胎最多,二胎其次,头胎最少的方式。

之前聊过这个话题,现在最缺的是一胎,最缺的是初婚人口,而80到90初这一代的不少本来就计划要孩子,地方上为了快点出效果,当然有动力对二三胎生育意愿更强的家庭补贴。

但这一代在慢慢变老,南开大学原新说,按平均100位女性,生一孩有88个,这88个里有40个生了二胎,这40个里只有8%的生了三胎,最后只剩3个人。

所以,各地轰轰烈烈对三胎的慷慨补贴,受益家庭范围其实很有限,反过来就更不合适了,你不能一胎给10万,二胎给5万,三胎只给1万,那8090就要掀桌子了。

所以,这次国家层面的补贴,也给以后地方的政策风向打了个样:不区分一二三胎,只要愿意生,领到的钱都一样,待遇都一样,福利都一样,这很公平。

这笔钱怎么领呢?

拿出生证明和户口本去户籍所在地,线上线下都可以申请,街道办初审,卫健部门确认。

钱是从中央财政出的,专门设了一个“育儿补贴补助资金”,各地想提标多发也可以,得地方财政自己出钱。

咱们还是先说事,视频后面再聊影响,看下时间,28号是育儿补贴到3岁,25号是部署逐步推行学前教育免费,只隔了三天。

央视新闻做了专题报道,现在幼儿园收费项目主要是保教费和伙食费,之前全国有不少地方实施过减免保教费,免的是大班,地方财政出钱。

会上说,按照分担比例安排好补助资金,也就意味着,将来幼儿园免费是央地财政共担。

我记得应该是15-20那几年吧,盛行高价乃至天价幼儿园,公办园太少,报名的时候还要摇号,门口都是长长的凳子,公办园托关系花钱都不一定能进,上不了就去民办,沾着就是两三万,一年六七万甚至10W+的也不少见。

后来,从18年开始,明确把学前三年毛入园率8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80%和公办园占比50%这三个指标,列入到了各地的考核指标中,民办园收编,公办园扩容,算是把离谱的学费给打下来了。

后来发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随着16-17那一波二胎效应消散,这几年民办幼儿园空的空,关的关,公办招生也不用摇号了,学幼师的毕业出来只能感慨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

10年时间,从天价、高价到平价,再到以后要实行的免费学前教育,沧海桑田啊。

出生到3岁是发钱,3岁-6岁是免费上幼儿园,6岁之后是什么?

这些年在做的,教育双减,禁止学科类培训算,高中扩招+双休,缓解普职分流焦虑也算。

大家印象里,普职分流还是5:5,其实不是,教育部数据,2023年普职比已经达到了6.8∶3.2。

财新6月份的报道,自2021年教育部更改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的统计口径后,2024年中职招生占比首次跌破30%。

从2019年-2022年,普高招生人数增加了150多万人,前些年教育部明确提出“有序扩大优质高中招生规模,解决群众普职分流焦虑问题”。

还有上半年各地都在尝试的高中双休,有的地方强行推进,有的地方又照旧了。

好,聊聊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育儿补贴的新闻评论区我大概看了看,意料之中的,很多人的反应是,兰博基尼代金券,1年不够1个月工资的,为什么8090啥都赶到了山岗。

我们从两个角度来聊。

1,所有的改变,都是从“不够好”开始的。

刚看人口专家黄文政的文章里有句话:万事开头难,从过去的罚款,到现在的发钱,是中国人口政策的巨大转折,这本身就极具正面意义。

补贴,是托底想生的,尊重不想生的。

对愿意生孩子或在生与不生之间摇摆的家庭来说,三年1万块钱,还有三年免除的保教费,叠加地方五花八门的补贴,这笔钱很重要。

对不婚、丁克、富人们来说,有没有这笔钱,都不会影响生育意愿,比如老宗和方丈。

大家觉得钱太少,不如不发,是期待一步到位的完美政策,而政策递进的规律,是在“试错-反馈-调整” 中慢慢完善的。

5年前,电车被叫做“电动爹”,找桩排队打架,现在私桩+城市充电圈+高速充电站已经很完善了。

5年前,公民同招,小学4点放学家长接不了,满大街全是教培托管,刚开始双减+延时服务+禁止掐尖很多人嘲讽,还有公共场所禁烟、社区老年食堂、医保覆盖范围、取消户籍限制、产假育儿假、农村学生的餐补,刚开始都伴随争议,慢慢做下来,当然现在也不完美,但眼见的一点一点在改变。

所以,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呢?

坚持呼吁,给背上沉重负担的年轻人减压,因为推动大环境变好,从来不是指点江山的宏大叙事,而是无数个体持续发声+微小行动的积累。

公众的讨论和期待,会倒逼补贴持续加大,从3岁,6岁到12岁,16岁,从国家出300块,500块到地方综合补贴达到1000块,2000块。

2,补贴,是生育政策的配套措施之一,关键词是:“配套”。

举个例子,上面我们把政策风向串起来聊,你会发现,过了生育和养育的阶段,到了教育的阶段,推进难度就大的多。

你不报班,凭什么不让我孩子报班?教培机构没了就找一对一。

初中学习就差,凭什么进高中把我家孩子带坏?

你周末不想学,凭什么不让我家孩子学?

这可能就是生育意愿复杂性的一个侧面,很多时候不是简单的生与不生,而是生了之后如何在社会中立足。

每个家庭都觉得,现在向上流动的通道越来越窄,那每个家庭都会陷入出现,是独立的个体最优,还是打不过就加入的集体内耗的矛盾,也就是:你可以选择不卷,但你不敢赌别人也不卷。

看东亚三国的走过的路。

天风证券报告,日本2003年实施《少子化社会对策基本法》,到2017年相关支出占GDP提升到了接近2%,2005年之后总和生育率有所回升,但人口结构已经变了,还是避免不了出生人数大幅下滑。

韩国是2005年开始搞的健康家庭基本计划,经历了漫长的出生人数下降后,去年进一步加码津贴育儿假免税额度,2024年韩国出生人口9年来首次正增长。

新加坡2000年开始实施“婴儿花红现金奖助计划”,随后多次加码,缓和了出生人口下降的趋势,在2005-2020年之间,新生儿维持3万5-4万之间的水平,但还是挡不住生育率长期下跌趋势。

看这三个国家的实践,你会发现一个共同特征:补贴很有用,能阻挡住急速下滑的趋势,却拦不住城市化后期社会变得自我、疏离、原子化、独居的趋势。

但这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我是蓝白,今天先聊到这,咱们下期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1

标签:育儿   幼儿园   高中   地方   政策   职分   家庭   教育部   天门   块钱   人口   生育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