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藏着五万日本人:不旅游只扎根!一旦开战,后果不堪设想

当黄皮肤、黑头发的面孔在上海街头与我们擦肩而过时,大多数人不会多想他们是不是自己的同胞。

可是谁能想到其中近五万张属于日本常住者呢?

而且,这些日本人不是短暂停留的游客,而是带着“扎根”目的的异乡人。

在我们不太注意的时候,他们就这样聚集在一起,正在悄悄改写上海部分区域的文化底色与社会结构。

而如今,在暗流涌动的国际局势下,一旦中日关系发生变化,他们的存在就更令人心惊胆颤。

这对中国来说,是好是坏?

全方位渗透

上海古北、虹桥的街头,看着是日式风情,其实藏着一张看不见的渗透网。

2025年上海市侨办公布的数据显示,这里的日籍人士已经有5.2万,过去五年一直稳中有增,还悄悄形成了和城市主体脱节的封闭圈子。

古北不少小区里,日籍住户占比能超三成,中文反倒成了少数人用的语言。

物业全配着日语专员,办事不用讲一句中文,超市里卖的全是日本直运商品,连小诊所都能直接收日元。

这些人完全活在自己的闭环里,购物找日式商超,看病选日语导诊诊所,孩子上学只去两所封闭式的日本人学校。

那两所学校管理极严,教材从不对外公开,外人根本不知道里面教什么。

还有产业上,浦东金桥聚集了超2000家日企,密度比日本本土部分街道都大,全是汽车、精密制造这些关键领域。

不少日企研发中心里,中方员工碰不到核心技术,重要数据库根本不让接入,设置了一个隔离带。

仙霞路的日式配套早就成了气候,日料店、深夜食堂、日式便利店排着队,凌晨还能看到不少人往来。

但这些地方更像他们的“自留地”,本地居民很少涉足,两个群体几乎没什么交集。

他们不是来融入上海的,而是带着自己的一套体系“嵌”在这座城市里。

工作守着关键产业,生活圈完全封闭,教育和外界隔绝,和平时期看着没影响,一旦局势有变化,这些扎根在核心区域、握着部分产业资源的群体,带来的风险根本不敢想。

那他们为什么要选择上海呢?

“小东京”

他们之所以扎堆上海,核心是经济、文化、地缘三大因素的共同推动。

其中,经济上的就业机会是最直接的吸引力。

据统计,上海的日企数量稳居全国第一,截至2025年已有超6600家,覆盖制造、服务、金融等多个领域。

这些企业不仅带来投资,更直接为日本人提供了大量对口岗位。

不少日企还把核心业务放在上海,资生堂在上海设有两家研发中心,数量比日本本土还多。临港新片区的日资中小企业产业园,已有150多家企业入驻,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配套链条。

中国日本商会的调查显示,超九成在沪日企会维持或扩大投资规模。

长宁区近6500家外资企业中,日资总部占比近四成,密集的企业布局让就业机会持续稳定。

久而久之日本人会越来越多,那文化上的适配度让他们更容易立足。

上海本身就是多元包容的城市,4000多家日料店遍布街头,从平价拉面到高端怀石料理都能找到市场。

除此之外,上海和日本城市的生活节奏、规划逻辑也有相似之处。

两者都注重城市精细化管理,街头便利店密集,商业氛围浓厚,让日本人生活起来没有强烈的陌生感。

而且“魔都”这个称呼最早就是由日本作家提出,如今成了上海的代名词。

这种文化上的联结,加上上海开放的氛围,让日本人在心理上更容易融入。

最后一点,地缘上的便利更是不可替代的优势。

上海到东京的飞行时间仅3小时,到大阪只要2.5小时,和国内跨城通勤时间差不多。

每天往返两地的航班约90趟,运力超10万座。

现在上海能直飞20个日本城市,包括松山、佐贺等小众目的地。

春秋航空等还推出低价机票,让人员往来成本大幅降低,跨国通勤变得十分便捷。

这种“近在咫尺”的地理距离,让在沪日本人既能深耕本地市场,又能随时往返本国,兼顾工作与生活,成为他们选择扎根的重要原因。

不过,这也埋下了不容忽视的隐患,和平时期的文化摩擦已逐渐显现,战时风险更值得警惕。

隐患初显

古北不少小区都贴了上海本地垃圾分类细则,中日双语标注得很清楚。

很多日本家庭还是按本国标准,把厨余和可燃垃圾混装在一起投放。

保洁员现场提醒,对方往往不理解,觉得自己的分类方式才合理。

还有傍晚的小区广场上,常有日本家庭带着野餐垫聚集。

他们铺开垫子聚餐聊天,吃完后包装袋、饮料瓶随手丢在草坪上。

物业工作人员上前劝导,他们会拿出日本公园的管理规定,说在本国这样是允许的。

仙霞路的日式居酒屋大多营业到凌晨,屋里经常传出高声交谈和猜拳的声音。

周边居民不堪其扰,多次通过12345热线投诉。

店家却坚持这是日本居酒屋的常态,整改总是不彻底。

还有,在2024年顾村公园樱花节期间,数百名日本人穿着和服前往赏花。

其中部分人携带的道具上,出现了日本军旗相关元素。

其他游客看到后提出异议,他们反而抱怨自己的赏花自由被干涉。

临港新区的跨境数据服务项目中,不少日资企业深度参与。

日本籍管理人员能直接接触汽车供应链、精密制造等核心生产数据。

这些数据一旦外泄,可能影响相关产业的安全。

去年就有媒体报道,一名日本籍记者以文化交流为名义,频繁走访临港产业园等敏感区域。

他实际在非法收集行业信息,最终被依法查处。

一旦局势升级,聚居区高度集中的模式会增加人员排查难度。

掌握企业核心技术的日籍人员若异动,可能导致工厂停产,携带的技术资料也可能成为战略资源。

如此种种,咱们该怎么应对呢?

应对之策

日资企业每年为上海带来超百亿直接投资,创造数万就业岗位。

日式餐饮、文化业态丰富了城市供给,也推动了中日民间的良性互动。

这些合法合规的贡献值得肯定。

相关部门可细化涉外人员登记备案制度,对敏感行业日籍从业者加强从业规范管理。

针对日企核心数据使用,明确安全责任,落实跨境数据传输监管要求。

既不拒绝正常的工作生活与交流,也不放松对风险的防控。

通过科学有序的管理实现互利共赢,同时牢牢守住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底线。

对此,您怎么看呢?

参开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9

标签:旅游   不堪设想   日本人   上海   后果   日本   日籍   城市   文化   核心   产业   企业   数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