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做了一个背弃祖宗的决定:将化工厂搬至中国, 投资高达上百亿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文 |追梦人

编辑 |追梦人

●—≺ 前言 ≻—●

德国化工巨头扛不住了!

一直以来,化工产业在德国占据支柱性地位,对国民生产总值贡献率高达10%,更是为几十万德国人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就业岗位。

然而,进入2022年之后,德国本土化工企业生存空间却显得“捉襟见肘”,就连全球化工巨头“巴斯夫”都难以为继,不得不将国内生产线转移至于中国。

那么,能让德国化工企业做出“违背祖宗”的决定,背后原因到底为何?

●—≺ 德国化工巨头扛不住了 ≻—●

作为德国化工产业巨头,巴斯夫做出“背弃祖宗”的决定,实际上也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若不是被“拳拳到肉”、“掌掌到心”的现实捶打地生疼,谁又会心甘情愿地在异国他乡发展壮大本土产业呢?

巴斯夫承受的这一肚子委屈,归根到底最大的导火索就是“俄乌冲突”,德国作为欧盟成员国之一,就意味着他必然会成为乌克兰的支持方,这也同时意味着和俄罗斯占到了对立面。

美国一声令下对俄经济制裁,就问有那个欧盟小弟敢站出来反抗?参与其中的德国从头到尾没少因俄乌冲突遭遇经济重创,只不过随之衍生的问题老美大哥可是一概不负责。

德国对俄“经济制裁”后,随之就面临来自俄国的“能源制裁”,被惹恼的俄罗斯二话不说直接将运输至欧盟国家的“北溪二号”天然气管道按下“暂停键”。

当欧盟各国还寄希望于“北溪1号”时,不久却传来停止供气3天的噩耗,而俄方给出的理由却是检修管道,早不修晚不修,却偏偏赶在这个时候修,明摆着就是一场“能源阴谋”。

俄罗斯掐断了对欧盟天然气等能源的供应,无异于直接将其经济命脉掐断了一大半,这一点从欧盟天然气能源供应结构链就能一眼看出。

欧盟有将近4成天然气由俄供应,其中德国有至少6成天然气供应量供应量来自俄罗斯,一旦被俄罗斯天然气“卡脖子”,德国几乎陷入了“断气”状态。

在“供不应求”的天然气市场环境下,必然会面临天然气价格上涨,只不过涨幅有点吓人,短短3个月时间内直接暴涨整整3倍。

对于德国民众而言,只要能抗住冻就能躲过寒冬迎来暖春,但对于德国化工企业却不然,将其称之为“灭顶之灾”一点都不过分。

以“巴斯夫”为例,“断气”带来的能源影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天然气价格一上涨,每年所消耗的必备原料“生产氨”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

受此波及,化肥、塑料等化工产品都将面临成本上调,这让全球化工巨头拿什么产品和同行竞争?价格高出一大截,空有精雕细琢的化工产品质量,并不能在国际市场上脱颖而出。

一时间电费涨价了,燃气费也涨价了,整个化工产业生产线到处因高成本生产受限,以2023年第一季度为例,受能源上涨投资成本猛涨12亿欧元,化工产业亏损已成为事实。

当然除了能源成本激增外,劳动力成本高也让德国本土化工企业陷入了僵局!对比同行业中国工人的平均工资,德国工人比其整整高出高几倍。

此外化工厂员工还享受着相对完善的福利保障体系,若采用降薪方式缩减人力成本的话,反而会遭到工会组织的强势维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让人力成本始终处于“居高不下”的状态。

一直以来欧盟“环保口号”喊得那叫一个响亮,与之对应的“节能减排”手段更是层层加码。这也成为化工产业在本土化生产过程中难以逾越的鸿沟。

化工产业难免会产生废气等,但在欧盟只有符合碳排放标准才能处理,而这个标准每年还都处于动态调整。

若是一味地迎合环保合规的话,随之而来的成本也将大大增加,这对本就难以为继的化工企业而言,不得不在夹缝中寻找新的求生渠道。

在德国化工企业想要排个废气,也必须达到环保规定的标准,否则的话将面临巨额罚款的处罚,面对如此严苛却又不敢挑战的环保法规,德国化工企业又能找谁说理去?

更令人抓马地是,作为国内相当基础且老牌的企业了,却依旧逃不过德国政府官僚化的项目审核机制,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化工产业立项,仅审批手续就能办理长达5年时间。

这波操作到底是“惠企”还是在“害企”呢?企业只有处于高效运营状图,才能有更大的投入产出比,而官僚主义作风和循环往复的监管体制只能适得其反!

●—≺ 迁至中国,原因为何 ≻—●

面对生存困境,当务之急就是调整生产战略,一时间“停产”、“裁员”成为化工产屡见不鲜的征兆,不过“停产”并不意味着“停止”,而是将生产线转移至中国。

其实深谋远虑的巴斯夫早在俄乌冲突未爆发之前,就将此计划提上了日程,2018年豪掷100亿欧元在广东湛江建设一体化生产基地,历时5年赶在巴斯夫生产困难期正式投产使用。

截至去年年底,该项目已累计投资额达130亿欧元,成为继德国路德维希港、比利时安特卫普基地的全球第三大一体化生产基地,而中国已然成为巴斯夫全球第二大市场。

然而,做出这一“背弃祖宗”的决定,巴斯夫到底基于怎样的考量,除了能源危机外来的现实阵痛外,与中国诱惑也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低,将德国本土化工生产线转移至中国,借用其廉价劳动力以及系统化的生产链条降低成本,对巴斯夫而言“百利而无一害”。

为何选址在中国,与市场需求也有很大的关系,中国至少占据全球3成化工产品消费,一旦巴斯夫驻扎中国本土,一来节省了运输成本,二来直接就近抢占了市场。

况且中国政府对化工产业以及外资企业的扶持政策,也比德国本土好得多,叠加税收、土地、外资等多项减免,优惠额度或将高达.1.4万亿美元。

当然中国制造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实力,同样也是不容忽视的,选择将德国化工产业转移至中国,两国在该领域也可以进行更多的技术研发与切磋,对促进双方共同进步发展也有益。

综合中德所面临的现实因素,这才让全球化工巨头不得不做出相应的战略调整,以更好地应对市场环境生存下去。

参考资料:

新浪财经:2025-08-20,《一边关厂一边狂砸百亿,巴斯夫到底在下什么棋?》

新浪财经:2022-09-28,《欧洲能源化工企业组队投资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5

标签:财经   德国   祖宗   中国   化工厂   化工   成本   能源   产业   欧盟   俄罗斯   天然气   巨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