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去奶奶家还是姥姥家?”孩子的回答尽显真实,父母别埋怨

暑假一到,好多家长又开始纠结:这俩月长假期,带孩子去奶奶家还是姥姥家?上周跟邻居王姐聊天,她正为这事叹气呢。

王姐说,她儿子明明小时候是姥姥一手带大的,可今年暑假非闹着去奶奶家。

“我妈天天给他做饭、接送上学,现在倒好,一说去姥姥家就撇嘴,说奶奶家有表哥能一起打游戏,姥姥家太‘无聊’了!”王姐越说越委屈,“你说这孩子是不是白疼了?”

其实,孩子暑假想去哪儿,真没咱们想的那么“忘恩负义”。他们的回答往往特别实在,背后藏着的,可能是这几个小秘密。

暑假,孩子想去哪,全看“谁让我舒服”

小孩子不懂什么“血缘亲疏”,心里头算的全是“情感账”。

我同事小李家儿子就是典型,以前暑假必去奶奶家,这两年突然转向姥姥家了。

后来小李仔细一问才知道:奶奶家规矩多,早上必须七点起,玩手机超过半小时就唠叨。

姥姥家呢,姥姥会偷偷给他留零食,姥爷天天带他去公园放风筝,“在姥姥家没人管我,想干啥就干啥”。

所以,孩子的选择特别直白:谁能让他放松、玩得开心,他就往哪儿凑

就像我家小侄女,每次去奶奶家前都噘嘴,因为奶奶总爱追着她喂饭、催她午睡。

去姥姥家就不一样了,姥姥会陪她做手工,还允许她自己安排时间。

孩子的感受很真实,没那么多“应该”“必须”,就是跟着舒服的感觉走。

父母的态度,悄悄“影响”了孩子的选择

有些孩子心思细,会琢磨大人的脸色。

楼下张姐家女儿就是这样,张姐平时跟婆婆关系一般,每次去奶奶家都板着脸,路上还总念叨“奶奶又要念叨我不生二胎了”。

结果有次张姐问女儿暑假想去哪,孩子小声说:“妈妈,我们不去奶奶家好不好?你去了,都不笑。”

孩子特别敏感,父母对老人的态度、去长辈家时的情绪,他们都看在眼里。

就像我一个朋友,每次去姥姥家前,妈妈都会跟她说:“姥姥特别想你,你去了要多陪姥姥说话哦。”

孩子听多了,就会觉得“去姥姥家是件让妈妈开心的事”,自然更愿意主动去。

两边老人的“带娃风格”,决定了孩子的偏好

不同的老人带娃,风格差得可远了。

我认识一个宝妈,她儿子每年暑假必去爷爷家。因为爷爷是“放养型”,带他爬树、掏鸟窝,去河边摸鱼。

姥姥是“精细型”,天天盯着写作业、报兴趣班。孩子说:“去爷爷家像探险,去姥姥家像上‘补习班’。”

还有的老人特别会“投其所好”。小外甥喜欢机器人,姥爷就买零件陪他组装。姥姥呢,只会塞零花钱让他自己玩。

时间长了,孩子自然更愿意往姥爷家跑。

其实孩子不是偏心,而是本能地靠近能陪他“玩到一起”的人。

孩子不想去长辈家?先试试这3个办法

要是孩子暑假突然排斥去某一方老人家里,别急着批评,先试试这么做:

别逼问“为什么”,先聊点轻松的

别一上来就严肃地问“你为啥不想去姥姥家”,孩子可能会紧张。

可以边吃零食边闲聊:“听说奶奶新养了只小猫?”“姥姥家楼下的小花园是不是种了新花?”慢慢引导孩子说出真实想法。

跟老人“通个气”,调整带娃方式

如果孩子说“去奶奶家总被催着写作业”,可以私下跟老人沟通:“妈,暑假让他玩两天再写作业也行,不然他老惦记着玩,作业也做不好。”

很多老人其实愿意配合,只是不知道孩子的感受。

试试“轮流去”或者“接过来”

如果两边老人都想让孩子去,可以商量“今年先去奶奶家两周,再去姥姥家两周”。

要是孩子实在不想去,也可以把老人接到自己家里住几天,换个环境,矛盾可能就少了。

暑假去哪不是重点,让孩子感受被爱才是关键

其实,孩子暑假想去哪,真没那么多原则问题。与其纠结“他为啥不选我妈”,不如想想:

过年过节、寒暑假期,本质上是让孩子感受亲情的机会。

如果因为“去哪”吵架,孩子记住的只会是“爸妈又吵了”,反而冲淡了团聚的意义。

结语

孩子的选择很真实,也很简单。咱们当父母的,与其埋怨,不如多琢磨琢磨:怎么让两边老人的家,都变成孩子心里“想回去的地方”。

毕竟,亲情不是靠“必须去”“应该去”维系的,而是靠每一次相处时的“开心”和“温暖”攒起来的呀。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7

标签:育儿   暑假   父母   真实   孩子   老人   姥姥   姥爷   作业   爷爷   奶奶   儿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