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二战史观的分析与批判

“我们要坚持正确二战史观。”2025年5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报》发表题为《以史为鉴 共创未来》的署名文章指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结束80年来,关于这场人类浩劫的历史叙事始终未能摆脱政治博弈的阴影。在国际社会上,围绕二战历史形成的扭曲、片面的二战史观不时浮现,它们并非简单的学术分歧,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和政治需求下被系统建构的意识形态产物。

弘扬正确史观与批判错误史观,是捍卫历史真相、维护和平正义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对错误二战史观进行深入分析与批判,对于正确认识二战历史、维护世界和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形成与表现

错误二战史观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冷战初期意识形态的重构。冷战的开启使二战历史叙事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战场,西方阵营通过选择性强调与刻意忽略,逐步建立服务于冷战需求的历史解释框架,主要是夸大西方的作用、贬低苏联和中国的贡献。二是两极对抗的强化。随着冷战进入白热化,二战历史叙事进一步沦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三是冷战后的单极霸权。西方凭借其空前的话语权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符合自身利益的二战解释框架,同时日本右翼势力也趁国际格局变化之机,加速推进对侵略历史的美化。

在错误二战史观形成过程中,出现了西方中心主义、日本军国主义的美化、苏联贡献的贬低、中国抗战的边缘化四种主要观点。西方中心主义的核心是将二战叙事简化为“欧美民主国家对抗法西斯轴心”,无视苏联、中国等其他国家的作用。美化日本军国主义是一套精心设计的叙事体系,目的是淡化、否认日本在二战期间的侵略行为和战争罪行。

贬低苏联贡献的核心特征是通过选择性聚焦苏德战争的负面因素,同时系统性低估其军事贡献和牺牲,最终将苏联从“反法西斯主力”定义为“极权主义参与者”甚至“战争共谋者”。中国抗战的边缘化表现为对中国战场的战略意义和中国人民抗战贡献的低估、忽视或扭曲,将中国抗战简化为太平洋战争的附属部分,否定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的独立价值和战略贡献。如今,贬低中国抗战贡献的叙事已成为遏制中国发展的软性工具。

根源与误区

错误二战史观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是冷战格局的形成与持续。二战结束不久,同盟国的团结被意识形态对抗取代,美苏两大阵营开始争夺二战历史叙事的主导权,通过选择性记忆和有目的遗忘,建构符合自身利益的历史解释。

其次是国际话语权失衡。二战后,全球历史叙事的主导权长期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非西方国家虽为战争作出巨大贡献,却很难在国际舆论中有效发声。这种话语权的不平等导致二战历史叙事呈现严重扭曲,夸大西方国家的作用,贬低其他国家的贡献。

最后是对日本侵略战争责任清算不彻底。日本战后处理具有明显的不完整性,这种不彻底清算为日后历史修正主义的泛滥埋下了隐患,对此美国负有直接责任。随着冷战爆发和中国革命形势变化,美国对日政策由民主化改革转向“反共优先”,导致许多重要战犯逃脱惩罚。这种政策逆转向日本传递了一个危险信号,战争责任不是原则问题,而是随战略需要调整的技术问题。

错误二战史观危害极大,产生了很多认知误区。一是因果倒置。表现为把结果当作原因或颠倒因果次序,以战后结果映射战时动机。某些历史修正主义者声称,因为苏联战后在东欧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所以其战时动机主要是“扩张共产主义”而非击败纳粹。这种颠倒因果的论调完全无视战时苏联的生存危机和与西方合作的现实需要。

二是责任相对主义。通过把不同历史行为者的责任等同化或相对化,消解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质,比如将盟军某些争议行为(如战略轰炸)与轴心国战争罪行相提并论。责任相对主义严重混淆了战争的性质差异和责任主次,为历史修正主义提供了理论掩护,更危险的是解构了历史评判的基础。

三是选择性记忆。这种认知通过突出符合特定叙事的片段而遮蔽与之矛盾的事实,如强调广岛核爆炸却忽视南京大屠杀。选择性记忆具体表现为术语操作,以特定词汇选择潜移默化地塑造认知,如日本右翼将侵略称为“进出”,将大屠杀称为“事件”。

纠偏与应对

纠正错误二战史观,应从学术研究、教育体系、公共记忆空间三个维度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纠偏框架,推动形成更加客观、公正、全面的二战历史叙事,为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和促进人类和平发展提供坚实的历史基础。

学术研究的深化与创新。学术研究是纠正错误二战史观的基础。首先,要推动档案的开放与共享。其次,创新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引入全球史视角分析二战,将欧洲和亚洲战场作为有机整体考察;运用社会史和文化史方法,深化对普通人战争经历和记忆的理解。最后,促进多元视角的平等对话,建立学术争议理性对话机制,基于证据进行辩论。

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教育体系是塑造历史认知的关键渠道。一是建构具有全球视野的二战课程体系。二是更新教材内容。修订完善二战教材,扩充全球视野,重点补充非西方国家内容,采用对比呈现的方式处理争议性问题等。三是创新教学方法。利用先进技术,以沉浸式教学等方式深化历史认知,加强交流。

公共记忆空间的重塑与拓展。公共记忆空间是历史认知的重要场域。纠正错误二战史观必须重构博物馆、纪念馆等多元、互动的公共记忆空间,加强对战争根源、过程和后果的反思。

作者:张曙光,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文章来源:《前线》杂志2025年第8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责任编辑:丁兆丹

网络编辑:张家伟

监制:宋明晏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7

标签:历史   战史   错误   苏联   中国   日本   战争   贡献   战后   冷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