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鹰派人物”艾跃进,开口就是“灭日本”,一生都在教书育人

艾跃进出生于一个革命家庭,父亲是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兵,母亲注重子女的品德教育。天津的胡同里,他听着父亲讲述抗战时期的艰苦岁月,耳濡目染中萌生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小时候,他常翻阅父亲的旧军功章,触摸那些带着岁月痕迹的物件,对英雄事迹充满向往。

小学时期,他在天津市实验小学就读,成绩优异,课余时间喜欢阅读历史书籍,尤其是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内容。中学进入天津一中后,他开始关注国际局势,常常在课堂上与老师讨论国家大事。

1975年,艾跃进进入天津市规划局技校学习,专业是市政工程。技校期间,他认真钻研技术知识,课后常留在教室复习。毕业后,他在华北市政工程设计院工作,负责测量和绘图。工作之余,他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天津街头,观察城市变化,对国家建设充满憧憬。

1976年,周恩来总理去世,全国沉浸在哀痛中。18岁的艾跃进深受触动,骑行两天两夜从天津赶到北京,加入送别周总理的队伍。他手持父亲与周总理的合影,站在十里长街,默默致敬。

1982年,艾跃进考入南开大学哲学系。南开是周总理的母校,这让他倍感自豪。大学期间,他刻苦学习,钻研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余参加演讲比赛,逐渐克服了腼腆的性格。1985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入党仪式上庄严宣誓,表达了对党和国家的忠诚。

毕业后,他选择留校工作,最初在校团委负责组织活动,经常熬夜撰写材料,力求每项工作都做到最好。1987年,他调入军事教研室,开始教授军事理论课程,从此走上了与国防教育紧密相连的道路。

艾跃进刚接手军事理论课程时,这门课在南开大学并不受重视。学生普遍觉得内容枯燥,课堂上常常昏昏欲睡。他意识到,要让学生对国防感兴趣,必须改变教学方式。于是,他开始查阅大量资料,将历史事件、国际局势与军事理论结合,用通俗的语言讲解。

他在课堂上旁征博引,从孙子兵法到现代战争,内容生动有趣。学生们逐渐被吸引,课堂从冷清变得座无虚席,甚至有学生站着听课。他的名言“尊严在剑锋之上,真理在大炮射程之内”广为流传,成为许多学生笔记本上的座右铭。

他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批判尤为尖锐。1990年代,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引发广泛争议。艾跃进在课堂上多次提到日本侵华战争的罪行,强调军国主义的危害。他曾说:“中华民族要富强,第一件事就是消灭日本的军国主义。”这句话被媒体放大,引发热议。他的“鹰派”标签由此而来,成为公众对他最直观的印象。

为了提升教学效果,艾跃进组织学生参观军事博物馆,讲解抗战时期的文物,让学生直观感受历史。他还联系武警部队,安排学生体验军训生活。2006年,他推动南开大学设立军事学硕士点,这是中国非军事院校的首次尝试。

为此,他自掏腰包1.5万元用于申报材料准备,多次前往北京与相关部门沟通。申报成功后,他亲自担任导师,指导首批学生深入研究军事思想。学生们在部队体验三个月后,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他还编写教材,整理讲义,确保课程内容既有理论深度又贴近实际。

艾跃进的教学不仅限于军事理论。他开设了口才与礼仪课程,教学生如何自信表达。他认为,青年人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有风度和担当。在课堂上,他让学生上台模拟演讲,逐一点评,帮助他们克服紧张情绪。他还受邀到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地讲座,每次都吸引大量听众。

艾跃进的言论和教学风格让他成为公众人物。他的课堂录音被学生上传到网络,迅速走红。视频中,他慷慨激昂,挥手之间充满力量,讲解国际关系时毫不避讳尖锐话题。他提到西方国家对中国的遏制政策,指出“和平演变”的潜在威胁,呼吁青年保持警惕。

这些内容在学生中引发共鸣,许多人留言表示被他的爱国热情感染。然而,网络上的评价两极分化。支持者认为他点燃了青年的爱国热情,是不可多得的学者;反对者则认为他的言论过于情绪化,缺乏客观分析。

他的“鹰派”形象在媒体报道中被放大。一些报道聚焦他的“灭日本”言论,忽略了他的完整观点,导致部分公众误解。他曾在采访中解释,自己反对的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复辟,而不是普通日本民众。但这些澄清往往被争议的热度淹没。

2000年代,网络舆论环境复杂,公知话语盛行,艾跃进的强硬立场显得格格不入。他直言不讳地批评某些西方国家的双重标准,指出国防是外交的底气。这种态度让他在部分青年中收获拥趸,但也招致批评。有人称他是“激进主义者”,认为他的课堂有“洗脑”之嫌。

尽管如此,艾跃进始终专注于教学。他拒绝了多次商业演讲的邀请,理由是“讲台比舞台更重要”。他把精力投入到课程设计和学生培养中,常常熬夜修改讲义,力求每一堂课都内容充实。他还担任全国大专辩论会评委,点评时既犀利又鼓励,深受学生尊敬。

他的教学成果显著,南开大学的军事学硕士点培养了多名优秀毕业生,部分人在国防教育领域继续深造。他的学生回忆,他从不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而是鼓励独立思考,课堂讨论气氛活跃。

艾跃进的学术研究集中在军事思想和毛泽东思想。他在《南开学报》等期刊发表了14篇论文,主题多为国防教育和军事战略。虽然论文数量不算多,但他的教学实践弥补了学术产量的不足。

他将理论与实际结合,提出“国防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核心”观点,影响了南开大学的课程体系。他的努力让军事理论从边缘学科变成了热门课程,吸引了更多学生关注国防问题。

2014年,艾跃进被确诊为胃癌,医生建议他立即手术并减少工作量。他却选择继续教学,理由是“学生还在等我”。术后,他带着虚弱的身体回到讲台,讲课时需要扶着桌子才能站稳。学生们注意到他的脸色苍白,手指微微颤抖,但他的声音依然铿锵。

一次,他因体力不支中途停课,坐在椅子上喘息片刻后继续讲解,教室里鸦雀无声。2015年,病情恶化,他开始依赖轮椅出行。即使如此,他仍坚持上课,带着氧气管出现在课堂,手指依然指向黑板上的战略地图。

学校领导多次劝他休息,但他总是摇头拒绝。他对同事说,讲台是他的战场,不能轻易离开。学生们自发组织探望,带来鲜花和卡片,病房里堆满了祝福。他躺在病床上,翻阅学生的留言,偶尔点头表示认可。

一次,几位学生在病房宣读入党誓词,他费力坐起,目光坚定。病痛折磨下,他的体重骤减,衬衫显得空荡,但他的眼神依然炯炯有神。医院的护士回忆,他从不抱怨病情,总是询问学生的学习情况。

2016年4月21日22时18分,艾跃进在天津逝世。消息传出,南开大学校园陷入哀痛。学生们在教学楼前摆放白菊,点燃蜡烛寄托哀思。4月24日,遗体告别仪式在天津第一殡仪馆举行,师生和市民排队送别。

灵堂内,他的遗像挂在中央,周围是鲜花环绕。同事宣读了他的生平事迹,提到他最喜欢的毛泽东名言,场内气氛庄严肃穆。天津市民也前来悼念,表达对这位教授的敬意。

艾跃进去世后,他的妻子付洪继续在南开大学任教。她接过丈夫的教鞭,教授马克思主义课程,延续了他的教育理念。付洪在一次采访中表示,艾跃进的精神是她坚持的动力。她整理了他的讲义和录音,计划出版相关书籍,让更多人了解他的教学思想。

他的讲座视频在网络上持续流传,年轻人观看后留言致敬,称他为“点燃爱国火种的人”。B站和微博上,他的演讲片段仍有高播放量,评论区充满对他的怀念。一些学生表示,正是他的课堂让自己开始关注国际局势,立志为国家效力。然而,争议依然存在。

艾跃进的一生,浓缩了中国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复杂角色。他用激昂的语言唤醒了无数青年的爱国热情,也因强硬的立场引发争议。他的讲台生涯短暂却深刻,留下的不仅是军事学的学科体系,更是无数学生心中的一团火。他的故事,提醒人们爱国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而教育的意义在于点燃思考,照亮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4

标签:历史   鹰派   教书育人   日本   中国   人物   艾跃进   学生   南开大学   天津   爱国   国防教育   军国主义   南开   抗战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