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喽大家好,今天小墨就来聊聊鸡排哥李俊永,6元鸡排带火一座城,为何两个月就从“文旅推介官” 变成全网 “婉拒对象”
9月下旬,景德镇摊主李俊永因一段1分37秒的短视频意外爆红,黝黑皮肤搭配 “鸡排不翻面,感情不翻面” 的幽默金句,让 “鸡排哥” 的名号传遍全网。
短短两个月后,“求你别来我家” 的婉拒声刷屏社交平台,从街头摊主到 “全国巡炸” 的流量明星,这场过山车式的走红与反噬,背后藏着互联网时代最真实的流量密码。


爆红的底层逻辑
鸡排哥的走红绝非偶然,而是戳中了当代人对 “烟火气” 的集体向往。
作为在景德镇生活42年的南昌人,他在五中附近卖鸡排多年,始终坚守着朴素的经营哲学,用料足、拒绝预制菜,被质疑食用油卫生时,当即拿出杭州、南昌两家检测机构的报告自证清白。
每天四点半后优先接待学生,还特意便宜1元,这份对弱势群体的体恤让网友直呼 “暖心”。

更难得的是,爆火后6元鸡排价格不变,接受采访时低调夸妻子、感恩顾客,“你可以拒绝我,但请不要拒绝美味” 等金句,让6元鸡排卖出了60元的情绪价值。
官方的助推更让热度翻倍,景德镇文旅局迅速授予他 “文旅推介官” 称号,成立城管专班维持秩序、安排环卫与志愿者保障服务,将网红流量转化为城市文旅红利。
数据显示,鸡排哥带来的近4亿曝光量,直接带动陶艺体验、非遗项目订单增长42%,周边小吃摊客流量也同步暴涨,形成 “一人爆红、全城受益” 的良性循环。

此时的鸡排哥早已超越了普通摊主的身份,成为 “认真生活、诚信经营” 的普通人符号,以及景德镇文旅的鲜活名片。

反噬的导火索
流量的潮水退去速度远比想象中更快。国庆期间,鸡排哥启动 “全国巡炸” 计划,从南昌到南京的跨城经营,逐渐偏离了网友熟悉的轨道。
曾经站在小摊前的憨厚大叔,穿上了正装,身边配备保安维持秩序,音乐节舞台、付费排队等 “顶流操作” 接连出现。

更让网友不满的是,黄牛将代排费炒至 299 元,有学生咬牙买单后直言 “感觉被割了韭菜”,相关视频单日转发量突破 50 万次,成为争议爆发的导火索。
争议的核心并非 “赚钱” 本身,而是变现方式与初心的割裂。
走红初期,鸡排哥曾愤怒抵制黄牛囤货,主动推出 “每人限购 2 份” 的规则,承诺 “不让排队顾客失望”。

但在全国巡炸中,高价代排、商业包装让6元鸡排的烟火气消失殆尽。
网友反感的不是他想把生意做大,而是曾经 “以心换心” 的摊主,变成了需要付费才能见到的 “流量明星”。
当街头小摊变成精心策划的商业演出,当保安围栏取代了面对面的调侃,那个承载着 “普通人认真生活” 的符号彻底崩塌,剩下的只是网友眼中 “装腔作势” 的流量傀儡。


普通人的逆袭与互联网的双重标准
鸡排哥的困境,本质上是流量时代普通人的共同考验。
面对突如其来的关注度,他曾连续多日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坦言 “累但高兴”,甚至在被粉丝围堵到窒息时,仍尽力调整情绪回应争议。
但身边的商业团队显然更急于变现,“全国巡炸” 的模式复制了娱乐圈的巡演逻辑,却忽略了小吃摊的核心竞争力,真诚与亲民。

当网友发现,那个承诺 “把控食品安全” 的文旅推介官,连出摊地点都频频出错,曾经的好感便转化为失望。
更值得深思的是互联网的双重标准,我们渴望看到普通人逆袭,却容不下他们真正摆脱底层身份。
我们追捧 “烟火气”,却要求当事人永远停留在 “穷且益坚” 的设定中。

从大衣哥朱之文到拉面哥程运付,再到如今的鸡排哥,几乎所有草根网红都逃不过 “捧杀 - 反噬” 的循环。
网友爱的从来不是具体的某个人,而是自己想象中的 “完美符号”,一旦符号偏离预期,曾经的支持者就会变成最激烈的批评者。
正如鸡排哥在争议中无奈回应:“我只是想多赚点钱,让家人过得好一点”,这份朴素的愿望,在流量放大镜下却成了 “割韭菜” 的罪证。
更新时间:2025-11-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