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5000别吃巴奴?这话要是放在三年前,估计得被网友喷成筛子——凭啥啊?火锅而已,还搞身份歧视?但现在不一样了,人家巴奴揣着23亿年营收,大摇大摆走到港股门口,准备敲钟了。你猜怎么着?骂声越响,人家赚得越欢。这事儿邪门不邪门?今天咱就来扒一扒,这火锅界的“爱马仕”,到底是真高端还是装X犯?跟海底捞对着干十年,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还是摸到了餐饮界的财富密码?
一、跟海底捞“对着干”:从“学徒”到“找茬专业户”,巴奴的显眼包之路
要说巴奴这品牌,打娘胎里就带着股“不服输”的劲儿。2001年杜中兵刚创业那会儿,火锅界早被海底捞的“变态服务”杀穿了——等位时有零食美甲,吃饭时服务员帮你涮肉剥虾,甚至你掉根头发都能给你鞠个躬送盘肥牛。当时全行业都在学海底捞,巴奴也不例外,连首店都开在海底捞隔壁,摆明了“我就是要偷师”。
结果学着学着,杜中兵发现不对劲了:海底捞的服务细节多到变态,今天加个眼镜布,明天送个手机支架,后天服务员直接帮你带孩子——这哪是学服务?这是学当保姆啊!巴奴那点家底,根本耗不起。杜中兵后来自己都说:“越想超越,越沾不着边。” 咋办?既然打不过,那就换个赛道——你搞服务,我就搞产品,咱俩对着干!
于是巴奴开始了“找茬式营销”,简直把海底捞当成了活靶子。2012年,巴奴直接把slogan改成“服务不是巴奴的特色,毛肚和菌汤才是”——翻译过来就是:海底捞你别得意,你那服务都是花架子,我这毛肚才是真东西!2021年更绝,slogan升级成“服务不过度,样样都讲究”,潜台词:海底捞你服务过度了,假惺惺的,还是我实在!
光说不练假把式,产品上巴奴更是跟海底捞“贴脸开大”。海底捞甩面火了,巴奴立马推出甩面,还加了句“本色健康,好面不舞”——意思是海底捞甩面花里胡哨,我这才是真材实料;顾客问海底捞为啥不卖鲜鸭血,巴奴连夜发文章《巴奴为什么能卖鲜鸭血》,把自家鸭血的检测报告、冷链技术晒了个遍,暗戳戳说海底捞鸭血不新鲜;连海底捞跟风出个绣球菌汤底,杜中兵都要发朋友圈阴阳:“欢迎服务主义开创者,加入产品主义阵营。”
这波操作,看着是挺解气,也确实让巴奴杀出了名气。毕竟在火锅界都学海底捞的年代,突然跳出来一个“反骨仔”,喊着“服务都是浮云,食材才是王道”,总能吸引一波眼球。但问题来了:跟海底捞对着干,真的是门好生意吗?
你看数据就知道了:海底捞2024年营收快900亿,门店1500多家;巴奴23亿营收,145家店。差了整整40倍!说白了,巴奴这“对着干”,更像是“碰瓷式营销”——借海底捞的名气抬高自己,给自己贴个“高端”标签。毕竟海底捞客单价95元,巴奴直接干到140元,硬生生把自己塞进“高端火锅”的赛道。这招确实聪明,避开了海底捞的锋芒,在“客单价120元以上”的市场里,巴奴现在是老大。但老大的位置,真坐得稳吗?
二、“高端人设”是怎么来的?供应链抠门,菜单玩套路,兼职员工撑场面
很多人觉得巴奴贵,是因为食材好——新西兰空运的毛肚,800天研发的鲜鸭血,富硒土豆……听着就高大上。但你要是真以为巴奴靠“良心食材”撑起140元客单价,那你就太天真了。这背后,全是杜中兵的“抠门经济学”。
先说说供应链这张王牌。巴奴很早就搞中央厨房,在重庆建底料工厂,现在全国五大中央厨房,号称“所有食材自家供应”,损耗率只有3.2%,行业最低。这数据看着厉害,本质上是“省钱”——自己建供应链,食材成本能压到最低;损耗率低,意味着浪费少,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就拿那个“富硒土豆”来说,之前被骂卖太贵,巴奴解释“成本包含环境、服务、供应链”,翻译过来就是:我供应链投入大,所以土豆就得贵。但你猜怎么着?这土豆在产地收购价也就几毛钱一斤,经过巴奴的供应链一转手,卖你12块一份,这溢价能力,比茅台还狠!
再看人力成本,巴奴更是把“抠”字发挥到极致。招股书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巴奴全职员工才1789人,兼职和外包加起来9000多人——也就是说,店里干活的人,80%都是临时工。为啥?便宜啊!全职员工要交社保、发福利,时薪兼职员工按小时算,忙的时候招进来,闲的时候就让走,人力成本直接砍半。但问题来了,巴奴不是号称“产品主义”吗?服务员都是兼职的,能保证上菜速度?能记住每道菜的特点?估计悬。但杜中兵不管,反正他口号是“服务不过度”——服务差点没事,只要食材看着高端就行,省钱才是王道。
最绝的还是菜单设计,堪称“超市定价套路”的巅峰。2024年巴奴突然下架白菜,全网吵翻了,巴奴说“要增加时令蔬菜,提供新鲜感”。听着挺有道理,实际上是在减少SKU(单品数量)。现在巴奴菜单上,25%都是9-12元的时令小菜,比如什么“高山娃娃菜”“有机生菜”,看着便宜,让你觉得“哎,巴奴也有不贵的菜嘛”。但等你坐下点菜,服务员肯定推荐“十二大护法”——毛肚、黄喉、鲜鸭血这些招牌,随便点几样就上百。小菜是钩子,贵菜才是利润大头。而且小菜便宜,顾客点得多,能提高翻台率;贵菜点得少,损耗率就低。这算盘打得,隔壁菜市场大妈都得喊声“师傅”!
所以你看,巴奴的“高端”,根本不是什么“良心品质”,而是供应链抠成本+菜单玩心理+人力降支出,硬生生堆出来的溢价。就像有人穿高仿爱马仕,非说自己是真豪门,别人质疑两句,他还急眼:“你懂什么?我这是品味!”
三、下沉市场翻车记:超岛掺鸭肉,桃娘无人知,巴奴的“高端”是把双刃剑
靠着“高端人设”和抠门套路,巴奴在一二线城市混得风生水起,但火锅市场的大头,早就不在北上广深了。海底捞2024年40%的营收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连星巴克都开始在县城开店。巴奴眼馋啊,也想往下沉市场分杯羹,但他忘了:自己的“高端人设”,在下沉市场就是个笑话。
最早巴奴想走“多生孩子好打架”的路子,搞了个平价子品牌“超岛自选火锅”,客单价100元左右,宣传“跟巴奴共用供应链,高端食材大众价”。听着挺美,结果2023年就被扒出羊肉卷掺鸭肉。这下炸锅了——你巴奴不是吹“产品主义”吗?子品牌就卖假肉?巴奴赶紧道歉,赔了835万,但“高端人设”的滤镜碎了一地。更讽刺的是,超岛说“共用供应链”,结果出了问题,巴奴连夜切割,说“超岛独立运营”。这操作,跟渣男劈腿后说“我们只是朋友”有啥区别?最后超岛撑到2025年1月,彻底关门大吉。
第一次失败还不够,巴奴又搞了个“桃娘下饭小火锅”,客单价33元,主打“白领工作餐”。这次学乖了,不敢提“巴奴供应链”了,但问题又来了:33元的火锅,谁知道你是巴奴的?消费者进店一看,装修像快餐店,价格跟麻辣烫差不多,吃完抹嘴就走,根本记不住“桃娘”是谁。更搞笑的是,杜中兵自己都没信心,偷偷减持了桃娘的股份。现在桃娘就北京开了几家店,半死不活,估计离关门也不远了。
子品牌不行,巴奴只能硬着头皮让主品牌下沉。现在78.6%的门店在二线及以下城市,房租便宜、人力成本低,确实赚钱。但问题来了:下沉市场的消费者,认你那“高端食材”吗?
我老家在三线城市,楼下火锅店老板跟我说:“咱这儿吃火锅,就认新鲜。巴奴说他毛肚是新西兰空运的,我这毛肚是本地屠宰场早上现取的,客人吃着觉得我的更新鲜。他卖88元一份,我卖48元,你说客人选谁?” 这话戳中了要害:下沉市场的消费者,不看你“空运”“研发800天”这些虚头巴脑的,就看两点:好吃不贵,服务贴心。海底捞为啥能下沉成功?因为他的服务看得见摸得着——服务员帮你带孩子、过生日送长寿面,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价值感”。巴奴呢?说自己“服务不过度”,结果兼职员工连菜名都记不清;说自己“食材讲究”,但消费者尝不出新西兰毛肚和本地毛肚的区别。你说,谁会为这虚无缥缈的“高端”买单?
说白了,巴奴的“高端人设”是把双刃剑:在一二线城市,能吸引那些想“轻奢一把”的年轻人;但到了下沉市场,这人设就成了“装X”的代名词,反而赶客。现在巴奴卡在中间,往上走,高端市场天花板低;往下沉,又放不下面子。这上市要是成功了,估计第一个难题就是:钱到手了,往哪花?
四、上市不是终点,是“人设崩塌”的起点?巴奴的3个致命坑
巴奴现在提交招股书,准备上市,看着风光无限,但其实危机四伏。我敢说,就算成功敲钟,这3个坑也够他喝一壶的。
第一个坑:“产品主义”的遮羞布还能盖多久?巴奴天天喊“产品主义”,但食材真的无可替代吗?现在海底捞也开始搞“鲜鸭血”“好毛肚”,供应链能力比巴奴强得多;甚至一些地方火锅品牌,直接把屠宰场的毛肚拉到店里,现切现卖,价格比巴奴便宜一半。巴奴的食材优势,正在被稀释。一旦消费者发现“你的毛肚也没多特别”,那140元的客单价,还撑得住吗?
第二个坑:兼职员工的服务雷区。现在巴奴80%是兼职和外包员工,服务品质一言难尽。有顾客吐槽“服务员上错菜,还说‘反正都差不多’”“加汤喊三遍没人理”。之前靠着“服务不过度”的口号还能糊弄过去,但上市后要对股东负责,一旦出现大规模服务投诉,股价不得跌穿?到时候是增聘全职员工提升服务(增加成本),还是继续“服务不过度”(丢顾客)?怎么选都是坑。
第三个坑:下沉市场的“人设困境”。巴奴想在下沉市场赚钱,就得放下“高端”身段,但他又不敢放——一旦承认“我跟其他火锅没区别”,一二线城市的顾客可能就不来了。这就像一个明星,既想立“高冷人设”吸粉,又想接“接地气商演”赚钱,最后只能两边不讨好。
说到底,巴奴的成功,本质上是“差异化营销”的胜利——在海底捞称霸的年代,靠“反服务”“炒食材”杀出一条血路。但营销只能火一时,产品和供应链才是根本。现在巴奴把“营销”当“产品”,把“人设”当“护城河”,早晚会出事。
看看餐饮界那些真正的老字号:海底捞靠服务,但人家供应链、标准化能力业内顶尖;西贝靠“闭着眼睛点都好吃”,但人家把莜面、羊肉的供应链做到了极致。这些品牌从不喊“主义”,但消费者用脚投票。巴奴要是真想走得远,不如少点“对着干”的戾气,多花点心思琢磨:怎么让140元的客单价,真的值回票价?怎么让下沉市场的消费者,觉得“巴奴这钱花得值”?
最后说句大实话:火锅本来就是平民美食,非要往“爱马仕”上靠,本身就是个伪命题。你可以卖得贵,但得让消费者觉得“贵得有道理”;你可以搞高端,但别一边割韭菜一边骂穷人“不配吃”。不然就算上市了,早晚也得被市场教育:消费者或许会为“人设”买单一次,但绝不会买单一辈子。
更新时间:2025-07-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