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今天小无带大家聊聊一个让无数索尼粉丝意难平的话题。
谁能想到!当年让无数人疯狂追捧的“科技信仰”索尼手机,居然以最低调的方式退出了中国市场,主打一个“不告而别”,连句再见都没留。

遥想当年,索尼手机那可是妥妥的“科技顶流”。索尼爱立信时代的Walkman系列,凭着绝绝子的音质成为移动音乐界的天花板;Cyber-shot系列更牛,直接把手机摄影带火,让大家出门不用扛相机也能拍好照。
巅峰时期它年销量直接突破1.03亿台,2013年推出的Xperia Z1更是封神之作——无刘海纯直屏、保留3.5mm耳机孔的硬核设计,再加上能打的影像性能,让科技爱好者疯狂追捧。


注销账号断供两年
可谁能料到,曾经的顶流会凉得这么彻底。2025年11月,索尼Xperia官方微信公众号悄悄注销,专属域名sony-xperia.com.cn直接失效,产品页面链接也断了,这操作简直是“销声匿迹”的标准姿势。
这件事其实早有预兆。2023年9月Xperia 5V发布后,索尼就再也没给中国市场送过新机,Xperia 1 VI、Xperia 1 VII两款旗舰都没出国行版,官方渠道断供超两年。

更早之前的8月,索尼中国官网直接把“手机”分类给删了,剩下的机型页面点进去也找不到购买链接;官方微博最后一条动态停在2025年3月8日的节日祝福,之后就彻底“失声”。
更扎心的是,2024年3月索尼还嘴硬说“没退出”,结果IDC 2023年报告直接打脸——它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不足0.1%,早就被归到“其他”里,这场退场冷清到几乎没人关注,简直是查无此机的节奏。


内部内耗还不接地气
索尼手机凉透,真不是运气不好,而是自己“作”出来的。核心问题就俩:内部搞内耗,对外不接地气。
2012年索尼收购爱立信后搞了个“One Sony”战略,本想整合各部门技术优势,结果纯属空想。微单部门怕手机影像太强抢了自己生意,故意在技术共享上设障碍,导致Xperia手机虽挂着“G”镜头标和Cybershot名字,实际拍照效果却没发挥出索尼的真实水平。

智能手机市场早就从“比参数”变成“比体验”了,国产厂商都在卷快充、AI美颜、本地化系统这些实用功能,索尼却偏要“死磕”自己的坚持。
系统接近原生,连微信双开、长截图这种基础功能都没有;Xperia 5V起售价6499元,同价位国产旗舰早就配置拉满,它却还在用27.6W慢充,充10分钟才回21%的电,这速度连千元机都不如。

2022年索尼想跟魅族合作补本土化短板,结果只搞了“应用预装”,没做系统级革新,纯属白费功夫。
数据不会说谎:2018年7-9月全球销量仅160万部,同比少卖180万部;2018财年二季度亏损298亿日元,成了索尼集团唯一亏损的部门;2015到2019年全球销量从2500万台暴跌到300万台,四年蒸发近九成,这下滑速度简直坐了过山车。


未来还能回归吗?
虽说退出了中国市场,但索尼并没放弃手机研发。据科技媒体The Walkman Blog披露,它正规划Xperia 1 VIII旗舰和Xperia 10VIII中端机,预计2026年发布。
要是以后想回归中国,索尼可得彻底改改思路,不能再靠硬件单打独斗,得整合影音、游戏、传感器的生态才行。

现在的索尼集团,游戏、音乐、影视三大业务占收入六成以上,音频、影像领域依旧能打,甚至还在给华为、小米供传感器赚稳钱。
但手机和电视业务接连遇困,电视市场份额也萎缩到个位数,被海信、TCL远远甩开,这充分说明:光有技术信仰不够,不懂用户需求就是白搭。

索尼的经历给所有消费电子品牌敲响了警钟:存量竞争时代,“技术宅”思维行不通了。消费者要的不是孤立的黑科技,而是贴合生活的实用体验。
企业就算有再好的技术,不打破内部壁垒、不顺应市场变化、不做本土化,终究会被时代抛弃。
更新时间:2025-11-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