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电动自行车保有量最高的国家,3.8亿辆,相当于每4个人就有1辆。视觉中国/图
2025年9月1日起,新修订的电动自行车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以下简称“新国标”)正式落地。
从这一天起,所有新生产的电动自行车都必须符合新国标。12月1日起,所有销售的电动自行车也都必须符合新国标。
电动自行车,又被称为“小电驴”。中国是电动自行车保有量最高的国家——截至2025年7月的数据是3.8亿辆,相当于每4个人就有1辆电动自行车。
它价格低廉,使用便捷,除了用于城市居民的日常通勤,还是数千万外卖、快递小哥的谋生工具。但其逆行、超速、占道等违法违规现象日益增多,也常被机动车驾驶员和行人诟病。
此次新国标,直指两大安全痛点。
一方面,强化了对非金属材料防火阻燃性能的要求,限制塑料使用量不超过整车的5.5%,从源头上减少易燃材料的使用;另一方面,要求企业对电池组、控制器和限速器采用“三位一体”的防篡改设计,从根本上杜绝改装可能。
此外,要求电动自行车具备北斗定位、通信与动态安全监测功能,鼓励安装后视镜,不再强制要求所有车型均安装脚踏骑行装置,并严格执行超25km/h自动断电的限制等。
新国标,替代了2018年版本的旧国标,即2018年5月17日发布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其规定电动自行车最高车速不得超过25km/h,蓄电池标称电压不大于48V,整车重量(含电池)不大于55kg。
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副所长杨新苗告诉南方周末记者,2018年标准是20年来首次放大了电机的功率及整车的重量。电机功率从250瓦增加到了400瓦,整车重量从40公斤增加到了55公斤。“为用更重的车,更大的电池,打开了通道。”
但同时,很多骑手等使用者希望车速更快,改装需求剧增,导致旧国标“最高设计车速不得超过25km/h”的规定在不少地方形同虚设,超标电动车甚至可以达到50km/h。
在电商的帮助下,改装变得异常便捷。提速的方法之一是解除限速,这只需借助一个解码器,价格在100元左右。另一种提速方法是购买“提速器”替换原装的控制器,所谓的“提速器”价格在60元到200元之间。
私自改装提速,让电动自行车成为“马路杀手”。杨新苗说,“电驱动型电动自行车每年带来5万人的交通事故死伤,其中亡1万人,伤4万人。”
在新国标的主要技术问答中,设计者表示,目前许多使用中的电动自行车最高车速超标,主要原因是这些车辆的电动机在动力性能方面有较多余量,给非法篡改最高车速留下了空间。
新标准增加了电动机空载反电动势以及电感值差异系数等指标要求,确保电动机在输入电压达到最大时车速也无法超过25km/h。同时增加了电动机低速运行时转矩限值指标,确保车辆能够应对短距离爬坡等特殊工况。
杨新苗表示,“在电动自行车的规则设计上,中国没有国际经验可以借鉴。目前,譬如灯光还没有标准要求。”
他指出,新国标明确了电动自行车有两大类型,即电驱动型电动自行车和电助力自行车。
在欧美、日本等地,电助力自行车更常见。它外形类似自行车,以电池作为辅助动力来源,装有电机,并具备动力辅助系统。
“欧洲的电助力自行车电池不超过3公斤,国内电驱动型电动自行车的锂电池重10公斤左右。这么大的电池,安全问题是不一样的。”他说。
不过,骑手对电动车的需求是速度快、电池大、挂载能力强,这些需求与新国标存在错位。
对此,新国标也给出了建议:“对于有更高性能需求的使用者,考虑电动轻便摩托车等其他交通工具。”
电动轻便摩托车包括电动两轮和电动三轮。类别上,电动自行车属于非机动车,电动轻便摩托车属于机动车;电动轻便摩托车的最高车速为50km/h。
对应的,电动自行车不需要驾驶证和年审,电动轻便摩托车则须考取摩托车驾驶证,并申请相关牌照,还要买保险。此外,一些城市还有限摩政策。
可以预见的是,新国标实施之后,改电池、解限速均被全面限制的“小电驴”,将无法继续狂飙了。
不过,国内尚有规模庞大的存量超标电动车,它们不会被强制淘汰。各地政府正通过补贴等方式鼓励“以旧换新”,加速市场更新。但如此庞大的存量车置换,无疑需要很长的过程。
新国标文件是在2024年12月31日发布的,它的出台和以旧换新补贴政策,推动了上半年主要电动车企业的销量大增。
7月3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称,上半年,国内通过以旧换新方式销售的电动自行车,月均环比增速达113.5%,前10大品牌企业的电动自行车产量同比增长27.6%。
从公司来看,上半年,雅迪控股(01585.HK)营收同比增长33.1%,净利润同比增长59.5%;爱玛科技(603529.SH)营收同比增长23%,净利润增长27.56%;小牛电动(NIU.Nasdaq)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33.5%,在连续同比亏损了13个季度后实现扭亏。
新国标实施将加速电动自行车行业洗牌。
中信证券认为,根据此次文件,生产企业需具备上游切割、弯曲、焊接等配套能力,对厂商生产能力的筛选更为严格,可能直接导致代工厂出清,而龙头企业将会受益。
南方周末记者 赵继林
责编 张玥
更新时间:2025-09-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