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锐评】免费学前教育:从“有园上”到“上好园”的跃升



免费学前教育:从“有园上”到“上好园”的跃升

王营(特约评论员)2025-08-18 17:04

近日,《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学前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从2025年秋季学期起,公办幼儿园将免除学前一年保育教育费,并对民办园实施相应减免政策。同时,建立财政补助机制,确保幼儿园正常运转。一系列的制度设计,不仅体现了国家对学龄前儿童教育公平的高度重视,更折射出我国学前教育投入模式的重大变革。

普惠性减负是托举民生幸福的重要举措。“孩子上幼儿园也要交学费”,曾是困扰许多工薪家庭的问题。尤其在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高昂的入园费用往往成为低收入家庭的经济负担。《意见》明确免除公办园保育教育费,并对民办园实施参照减免,正是直面这一民生痛点的重要举措。

更值得关注的是,“对在教育部门批准设立的民办幼儿园就读的适龄儿童”,意味着这项政策将覆盖所有正规园所。“普惠”二字贯穿始终,“由财政部门综合考虑免保育教育费在园儿童人数、所在地保育教育仅免除保教费,不包含伙食住宿等杂费”,既体现了国家对基本公共服务的精准定位,也避免了幼儿园过度收费的问题。

从社会层面看,学前教育免费政策将释放出多重效应。首先,在减轻家庭教育支出的同时,也能缓解家长“望子成龙”的焦虑心理;其次,有利于提高人口出生率,增强人民群众的生育信心;再次,推动形成更加公平、优质的教育生态体系。

免费学前教育政策背后,是国家对教育资源重新分配的战略考量。“免费”不等于“平均”,关键在于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机制。“财政部门综合考虑免保育教育费在园儿童人数、所在地保育教育费生均实际收费水平等情况补助幼儿园”,正是这种系统性思维的体现。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失衡:大城市优质公立园所供不应求,农村地区则面临民办园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免费政策将打破这种区域壁垒,在保障基本教育需求的同时,通过建立差异化的财政补贴标准,引导资源向薄弱环节倾斜。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明确,“参照当地同类型公办幼儿园免除水平”。“同类型”意味着地方政府可以根据本地情况制定差异化的实施方案,既保证了政策的统一性,又给予了地方因地制宜的空间。例如,在经济发达地区,财政补贴标准可以定得更高;在欠发达地区,则可能需要更大力度的支持。

同时,“对因免保育教育费导致幼儿园收入减少的部分”,既可以避免地方政府一次性投入的巨大压力,又确保了政策的可持续性。更重要的是,将推动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参与为辅的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

学前教育免费是从“有园上”到“上好园”的教育升级。免费不等于低质,《意见》关于收费标准的规定体现了这一点。“保育教育费标准按照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教育、价格主管部门批准的公办幼儿园保育教育费收费标准执行”,意味着学前教育的质量底线依然由政府设定和监管。

近年来,随着“双普”目标的推进,我国学前教育质量显著提升。不可否认的是,在一些地区,“小学化”倾向、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仍然存在。免费政策将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强大动力。

首先,财政投入增加是保障教育质量的基础。“民办幼儿园保育教育费高出免除水平的部分,幼儿园可以按规定继续向在园儿童家庭收取。”这一规定既可确保幼儿园的正常运转资金,又能避免过度逐利的问题。

其次,“由财政部门综合考虑”意味着补助标准将与办园质量挂钩。例如,在一些地区已经试点的“以奖代补”机制中,对硬件设施好、师资力量强的幼儿园给予更高补贴,实际上是在倒逼各幼儿园提升办学水平。

再次,免费政策将推动建立更加完善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估体系。随着财政补助资金与质量评估结果挂钩,家长和社会的关注度也将随之提高,形成外部监督压力。

从“有园上”到“上好园”,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一贯逻辑。免费政策并非降低标准,而是为提升标准提供制度保障和经济支撑。

将学前教育纳入财政保障体系,是我国教育投入模式的重大转变。“逐步推行”,体现了国家对这一复杂工程的审慎态度,既考虑了现实可行性,又明确了长期目标。首先,“从2025年开始”,给予地方充分准备时间;其次,分步骤实施,可以避免“一刀切”带来的问题;再次,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确保政策与时俱进。

《意见》强调的“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正是对这一复杂目标的精准概括。“普及”解决覆盖面问题,“普惠”体现公平性,“安全”保障基本办学条件与师生安全,“优质”则指向教育质量提升。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学前教育改革的目标体系。

从国家层面看,免费学前教育政策将带来深远影响。一是推动建立更加完善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二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三是为实现教育强国目标奠定基础;四是释放教育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倍加效应。

随着《意见》实施日期的临近,地方政府需要未雨绸缪,做好配套改革。

在制度设计方面,应尽快建立与免费学前教育相适应的质量评估体系和经费监管机制,可以借鉴一些国家的经验。比如,在芬兰等北欧国家,政府不仅提供全额资助,还建立了严格的教师资格认证体系;新加坡则采取“以量换价”的模式。

在财政投入方面,“由财政部门综合考虑”,意味着需要建立科学的测算模型,确保补贴标准与办园成本匹配。同时,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物价指数、教职工薪酬增长等因素定期更新标准。

在师资建设方面,免费政策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学前教育领域。“培养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不是口号,应转化为具体措施:提高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比例;完善幼儿园教师培训体系;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

在社会协同方面,“民办幼儿园可以按规定继续收取部分费用”,为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提供了空间。可以借鉴一些地区的成功经验,在保障基本教育质量的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家庭自愿缴纳更高费用,享受更优质的服务。

(作者王营,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此为蒲公英评论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0

标签:育儿   学前教育   蒲公英   上好   幼儿园   政策   机制   学前   意见   财政部门   标准   国家   教育质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