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不退,荷兰威胁不买中国工厂芯片,德媒:欧盟忍耐到了极点

前言

2025年9月底,荷兰上演了一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他们以为自己抢到了安世半导体的核心技术,却发现留下的只是空壳,真正的“发动机”在中国。

当中国切断供应时,整个欧洲汽车业瞬间窒息,与此同时荷兰威胁不再购买中国工厂芯片,德国媒体表示欧盟已经忍耐到了极点。

荷兰为何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欧盟如今还能破局吗?

作者-常

王文涛的六个字,字字千钧

2025年9月底,荷兰政府突然翻出一部冷战时期的《物资供应法》,强行接管了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

他们冻结中方资产,暂停CEO职务,把一家运营得好好的民企,瞬间粗暴地“国有化”了。

这操作,堪称21世纪的“火中取栗”,只是忘了自己是只手无寸铁的猫。

荷兰人赌中国会像过去那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低头妥协,可惜,他们严重看走了眼。

中国的反应不仅快,而且精准到了可怕的程度。

短短几天内,中国商务部宣布,对安世在中国的工厂实施出口管制,禁止特定芯片部件出口,这一下,直接掐住了安世的“命门”。

因为这家公司超过七成的封装测试业务,都在中国的东莞工厂完成。

没有中国的产线,它在欧洲的晶圆,就是一堆卖不出去的半成品!

更狠的是,中国还祭出了另一张“王牌”——稀土管控,全球重稀土九成来自中国,出口审查门槛一提高,从ASML到飞利浦,不少荷兰巨头顿时慌了。

这不是口头威胁,而是动了真格的供应链“根骨”!

欧洲的汽车业最先扛不住了。

大众、宝马、雷诺、标致,这些熟悉的名字几乎同时陷入零部件告急。

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的通报,很多车企的安世芯片库存,最多只能撑三到四周!

大众汽车甚至直接表示,高尔夫这款主力车型的生产已经受到影响,正面临停产。

这可不是小事,高尔夫是大众在欧洲销量最稳定的产品,它出问题,影响的不仅是利润,还有上下游成千上万的工人和物流网络。

那桩阳光下的交易,阴影何来?

这一切,要从六年前那桩被荷兰政府如今视作“威胁”的收购说起。

2019年,中国闻泰科技通过正规程序收购安世半导体,过程完全合法合规,还得到了当时荷兰相关部门的批准。

中国企业投入了大量资源,在东莞建设了芯片制造基地,带动了当地的产业升级。

中国对此也并未隐藏,始终以开放合作的态度对待,尊重市场规则和契约精神。

但此次荷兰政府的做法,却是赤裸裸的上阵干预,用国家手段强行重新分配企业的控股权。

这种行为,在国际市场上都极少见,不管是从市场规则还是跨国投资的基本契约精神来看,都属于极端的破坏行为。

更讽刺的是,荷兰并没有公开更多证据来解释,为什么安世会突然变成“国家安全威胁”?

这反倒让外界很难不怀疑,背后是不是有更大的政治背景,尤其是美国近年来对中国半导体发展的打压策略,正在通过欧洲盟友进一步延伸。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与欧盟高层通话时,明确提出“这件事不豁免、不谈判”,这六个字,在外交语境中已经非常罕见,却字字千钧!

意思就是,这不是可以商量的事情,而是必须纠正的错误。

中国的反应,不是简单的报复,而是在维护最基本的商业逻辑。

安世半导体事件的本质,是产权保护问题,荷兰以国家手段夺取中企资产,这在任何国际商业规则下都站不住脚。

中方的反制,就是要告诉世界:你可以竞争,但不能搞政治掠夺。

这背后,其实是“全球化反噬效应”在起作用。

在深度相互依存的体系中,任何针对关键节点的破坏性行动,最终都会通过系统传导,反噬到行动者自身。

布鲁塞尔的混乱会议,咖啡已经凉了

眼见荷兰陷入尴尬,欧盟不得不出面“擦屁股”,但擦的方式,却让事情更复杂了。

中欧高层通话刚结束,欧盟就宣布了新一轮对俄罗斯的制裁,其中还夹带了对四家中国能源企业的限制措施。

也正是这种操作,让人很难不联想到,是不是欧盟内部在协调行动,对中国采取更强硬的贸易政策?

但欧盟的表态,并不能完全代表各个成员国。

要知道,欧盟内部其实已经乱成一锅粥!

德国、法国这些大国,虽然在对华政策上声音大,但他们同时又是受影响最直接的国家。

德国的车企、法国的高科技制造业,很多都和中国有深度合作,他们敢轻易断链吗?

更有趣的是,安世半导体对德国车企的重要性,已经被拿来对比“北溪天然气管道”对德国工业的支撑。

这两个关键点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曾是德国依赖的关键资源,而现在都出现了被切断的风险。

像匈牙利、希腊这些国家,一直主张和中国保持合作,也不愿意让地缘政治影响到本国经济发展,欧盟想要达成一个统一的对华策略,谈何容易?

有消息称,中国已经把荷兰列入了“不诚信贸易伙伴观察名单”,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象征,而是意味着在未来的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中,荷兰可能会被排除在外。

同时,中国企业在荷兰的投资也会更加谨慎,因为一个国家如果连合法收购都可以被政府随时接管,那商业环境的稳定性就无法保证了。

欧盟的这种“集体非理性”,只会让他们自己陷入越来越麻烦的境地。

写在“不诚信名单”上的名字,不止一个

这场风波,对未来中欧关系可能带来深远影响。

短期来看,是供应链的中断,企业受损,市场震荡。

但长期来说,各国对跨国投资的信心、对市场规则的信任、对国际合作的预期,都会受到影响。

尤其是欧洲一些国家,嘴上喊着要吸引外资,却又在政策上不断收紧,这种矛盾的信息,很难不让他们重新评估风险。

全球化时代的企业运营,早已不是单纯的市场行为,而是与国际规则、政策走向紧密挂钩。

眼下,欧洲的汽车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芯片短缺不是第一次发生,但这次是人为制造的供应链中断,而且纯粹是因为政治原因。

如果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未来确实可能会有更多产业被波及。

而荷兰,作为一个以开放经济著称的国家,这次的做法,是否会影响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也需要时间来检验。

中国的立场始终没有改变,不退让,先纠正错误再谈其他,这既是在维护自身权益,也是在维护一个更现实的全球合作秩序。

未来,荷兰和欧盟如何调整态度,仍是关键。

如果他们继续在意识形态的雾霾中决策,那么受到惩罚的,将不会只有安世半导体,而会是整个欧洲制造业。

毕竟,他们制裁来制裁去,最终都会发现,合作共赢,才是唯一的出路。

结语

荷兰抢夺中企资产,最终却引爆了欧洲的危机,这就是全球化时代反噬的力量。

任何政治操弄都无法战胜市场规律,破坏规则者终将被规则所反噬,这已成为铁律。

当合作共赢成为唯一选择,下一个问题便是:谁能率先走出意识形态的雾霾?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9

标签:科技   荷兰   中方   中国   欧盟   芯片   工厂   欧洲   德国   半导体   中欧   规则   都会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