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原政府主席覃应机同志诞辰110周年,
特撰此文以纪念他。
——题记
覃应机:传奇伉俪魂归红水河
作者:吴华
这是一段尘封的历史,一个传奇的故事,他们的革命人生,他们感情激越的英雄事迹感人肺腑,他们的爱情故事,堪称传奇,在半个多世纪的执手中,他们不但彼此扶持共度人生起伏,也用崇高品德和纯真的节操写下了一首优美动人的赞歌。
年代有些老了,但记忆不会忘却,人们不止一次地翘望,翘望那一双已经逝去的身影。
他们俩人都是小小年纪就参加了革命,一个14岁,一个15岁,两人的入党年龄都是16岁。
他们都上过抗日战场,都历经过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
他们都是太行山上比肩同行的战友,更是相濡以沫的夫妻,堪称是一对传奇伉俪,革命路上携手并肩,生活中风雨同舟,
他们都是“工作狂人”,整天把心思放在工作上。一个是广西首任公安厅长后任自治区政府主席,另一个是广西农垦局长。
这对革命伉俪家国为怀、初心不改,他们为世人谱写出爱情最美的样子!悠扬地回荡着一篇最温馨、最华美的乐章。
一
丈夫覃应机出生在广西东兰县三合镇巴纳村(现为纳合村),那是红水河之滨,八桂古地,风光秀丽雄奇,千百年来,传承、积淀着一种氤氲磅礴、执著热烈的人文精神。
当年东兰的纳合子弟喊着口号踊跃参加红七军的盛况,覃应机就是杰出代表。与红七军的许多英雄一样,他生命中燃烧着烈火一样的激情,成为叱咤风云的老红军,是伫立在共和国功德碑上的英雄。
前面说了覃应机从年青参加红军起,常以临危不惧,险中取胜。跃马沙场,军功何等卓著,为人忠直,生性机勇,赫赫功绩,特别擅长公安侦察工作。 1939年3月,阎锡山把枪口对准路东根据地抗日军民,大叫“日可以不抗,共产党不可不打”,见人就抓,对稍有怀疑的人一律杀死。
麻田镇上麻田村八路军总部旧址
在险峻恶劣形势的危急关头,八路军总部侦察队和129师及太行军区以抗大六分校毕业学员骨干,派出武装宣传队在太行、太岳和冀南,后来发展到近千支武工队。
这支队伍叫“晋中游击队”,队长是张一泉,(后任野政锄奸部科长)教导员是覃应机。覃应机时任八路军总司令部参谋,他与张彼此十分熟悉,张一泉还是覃应机和韩炜的牵线婚姻介绍人。
队员都是从各部队中抽调出来的排级干部,160多人,个个都是精兵强将。武工队深入敌占区,组织和宣传群众,采用偷袭、夜战等游击战法,包括刺杀汉奸、破坏敌人的设施等。
武工队在敌占区收集情报,为根据地的部队提供重要的信息。给日寇和伪军以沉重打击。还打击了国民党投降派,打击日本侵略者,后来日军一听到晋中游击队名号,就闻风丧胆逃跑。
晋中游击队到敌占区开展一年的敌后工作试点,胜利完成了任务,撤回了总部。覃应机及时总结经验,写出了总结报告,总部肯定了这种斗争方式,决定进一步推广。于是,八路军以他们的经验作为模式推广,由此开始了最早的武工队模式,党史就有了敌后武工队的故事。
但张一泉后来却自杀了,这里讲一下因由。
曾任八路军政治部锄奸部副科长的刘复之(曾任朱德、刘伯承、邓小平秘书,后任公安部部长)曾回忆说:当年开展整风运动,有一段时期,八路军总部驻地一带,汉奸、敌探、托派、亲日派的活动相当猖獗。他们有的钻进民兵组织,有的造谣惑众,搜集情报,袭击机要通信员,劫取电报密码和机要文件,盗窃枪支弹药,投毒暗害等,国民党特务组织也派人混入共产党、八路军,进行破坏捣乱。
曾任八路军总部保卫部长的杨奇清,在《杨奇清传》一书中,他讲述了自己亲自处理的一个案件。
八路军总部2号首长的警卫员小王,在日军围剿彭德怀的那段日子,突然被枪打中太阳穴死去,保卫部很紧张,以为是特务干的,但经过侦查发现是小王开枪自杀的。根据线索追查,抓住了小王的恋人小梅,最终确认:小梅是山西的一个村民,村子被日军烧杀后,她被日军用金钱收买,并被带入特高课专门受训。在执行“C号作战计划”中,小梅受命接近2号首长警卫员小王,诱骗小王枪杀彭德怀。但小王对彭德怀有深厚的感情,他没有对彭德怀下手,而是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保卫部查出了小梅是日军派遣来刺杀彭德怀的特务,立即执行了枪决。
所以,当年为了确保八路军前方总部首脑机关和首长的绝对安全,于是也出现了我方自己乱捕乱抓,诬陷冤屈现象,八路军的野政锄奸科一科科长张一泉就因为被怀疑有历史问题而遭到逼供,后因不堪压力,用驳壳枪开枪自杀。(后来平反)
左起黄新友,覃应机,韦杰等
1943年,覃应机与妻子由太行赴冀南,同行的有当时任129师宣传部长的朱光和其夫人余修。朱光是博白才子,从小喜欢吟诗作画,文才了得,能双管下笔书写对联,此行朱光是赴任冀南军区政治部主任。
从涉县到磁县后过封锁线时,为保证安全,覃应机一行在马头镇一家大货栈休息,老板接待时,朱光曾为老板书写碑文的几个大字,还写了一副对联送给老板,老板看后喜不自禁,当晚隆重设宴款待,还上了一盘滏阳河大鱼。第二天派十几名便衣护送过覃应机一行封锁线。
朱光是广西博白县松茂人,前后主政广州市长11年之久,后任安徽省副省长。1959年10月,在著名的五羊雕像下,朱光所作《广州好》刻于石上。如今越秀山上仲元楼前立有朱光雕像。
抗日战争胜利后,覃应机先后任冀南公安局局长、冀南区党委社会部部长兼公安局局长、河北省公安厅厅长兼中共河北省委社会部部长。江景河曾任冀南区党委社会部和冀南公安局科长,其在临清县时曾被伪军抓了9个小时,没有暴露身份放出。有人举报说江变节,为此,覃应机在整风时,亲自审查此案,最后确认没有变节行为。两人由此认识并成为好兄弟。后随覃应机一起南下任公安厅科长,副处长,处长。
按文需求,在此暂省略一段故事,跳过去一大段历史。
覃应机身经百战,长期的革命斗争生活,造就了他特有的个性和品格。他常说“我活着就要工作,不干工作活着就没意思了。”他还是一个很威严的领导,特别是对一些歪风邪气,或对工作极端不负责任、没有事业心的人深恶痛绝,批评起来,毫不留情面。他有一句口头语就是:“我要撤你的职,叫你滚蛋!”所以很多人都怕他。
但他又是一个慈祥、可敬、可亲的老人,很有人情味,是一个很通情达理的领导。平日一有点时间,就和秘书、司机拉家常,讲些有趣的故事。有时还为警卫班的战士理发、擦枪、拍照、甚至给司机点烟……总之,熟悉的人都说,在他身边工作有一种温暖感,亲切感。
二
覃应机的夫人叫韩炜,原名叫扆先施。
韩炜是山西省运城解县人,1923年生于当地一个叫扆家庄村的大户人家。解县古称河东,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众多名人如关羽、柳宗元、关汉卿等,皆为土生土长解州 “圣人”的故乡。从唐宋元明清至民国时期,解州是晋陕豫黄河金三角金融文化中心之一。以解州命名的解盐、解州百合、解州竹纸、解州银楼、解州金藏、解州手布、解州酱菜等如颗颗明珠,镶嵌在历史长河的经卷上。
当年韩炜出生在扆家庄,扆家庄村位于运城市区西南方向,解州镇东部,其所在的扆氏家族曾是当地显赫的名门望族。出过很多举人,据说其先辈扆昭,明永乐时科举高中,曾任监察御史。后隐居深山,为表示要与世隔绝而改姓扆。家族英贤辈出,文化灿烂。传统的中原文化孕育了韩炜爱家爱国的正义感,和为事公正、为人正直的品德。
作为一户书香门弟的大家闺秀,其父性格开朗,儒雅的朗朗笑声常常感染着她,以后读书又成为才女。浓浓的文化氛围着她的童年时光。
其父是大学毕业生,没料想科举废了让他死了功名声。于是悉心補导女儿,早早便教她修齐治平的道理。常带她到总占地面积约66600余平方米解州关帝庙,指着庙里咸丰皇帝所写“万世人极”匾,康熙手书“义炳乾坤”横匾等告诉她关公行侠仗义,闻名乡里的故事。讲做人的道理,讲忠义仁勇是为华夏的魂魄。
在大学毕业的父亲精心培养下,三岁开始父亲就教她读书习字。4岁的韩炜就识2000多字并写得一手娟秀的小楷,是一位颜值颇高的美女。韩炜为人开朗,幽默,笑声朗朗。从小喜欢阅读课外书的她,抱着救国救民的一腔热血,
那时正是多事之秋,抗日锋火肆起之际, 15岁的韩炜满怀着报国志愿,毅然弃文从政,麦子正熟时参加了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妇救会。
眼看着好不容易扶养大了的闺女要离家参加抗日队伍,母亲哭着不允,开明的父亲再三考虑,最后一手秉断,决定还是答应让她投军,并鼓励她保家卫国。母亲只好在心里默默地祷告:“求老天爷保佑,保佑我的女儿平平安安。”
那是个动荡的年代。山河正值满目疮痍、生灵涂炭。太原失陷后,日寇大举进攻,旧晋军一败涂地,受红军东征影响,老百姓对共产党的抗日主张颇能接受,统一战线政策在山西得到了顺利进行,
韩炜的亲姑父曾在山西新军任司令,这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党与阎锡山在山西合作创立的一支抗日武装,即“山西青年抗战决死队”。简称“山西决死纵队”,这支武装后来大多成了中共党的武装。
当年,许多父母送子妻子送郎参军上抗日战场,有的家庭三四个兄弟同时参军,有的村子百分之七十是军属,一个村子只有二百来户就有一百多青年参军。
受抗日洪流影响,当时的韩炜只是个学生,在亲姑姑带领和劝说下,她毅然决然地走出家门,加入运城解县“牺牲救国同盟会”的抗日斗争,她积极参加各种抗日活动,书写抗日春联,张贴抗战年画,唱救亡的秧歌。
不久她又加入三纵队的抗日队伍。成为“决死三纵队”的游击队员。当年一纵队在沁县,二纵队在临汾的隰县,三纵队在解县,四纵队在汾河边的晋南临汾一带。
决死三纵队兼太行军区,纵队司令员为戎子和,政委傅雨田(后任广西政府副主席)。
韩炜先是在决死三纵队军政干校学习,毕业后分到长治县妇女抗日救国会工作,后调到榆社县妇救会。然后又成为抗日“妇救会”的会员。一年后,年仅16岁的她加入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庄严的党旗下举手宣誓。
1940年,为了提高军政素养,党组织开展了学习培训,中共中央北方局在武乡县的石圪垤村,举办了两期妇女干部训练班(简称妇训班),培训妇女干部100多人。
抗战时武乡县的小米曾养育过我军战士,是八路军总部先后五次进驻的地方,也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太行区党委等重要领导机关的驻扎地,指挥调度着以山西山地为依托的晋察冀边区、晋绥边区、晋冀鲁豫边区三大抗日根据地的人民武装,是八路军抗战指挥中枢,也是日寇的眼中钉、肉中刺。
武乡至今仍留下“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村村住过八路军、户户出过子弟兵”歌谣。当年仅有14万人的武乡县,9万余人走上了抗日前线,2万余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穷凶极恶的日军还纵火焚烧了具有1300余年历史的武乡古城。
当年八路军在武乡研制成功的中西结合的药,就是闻名世界的“柴胡注射液”。 八路军的武乡柳沟兵工厂,派生出建国后四个国营大厂——首都钢铁厂、长治钢铁厂、惠丰机械厂、淮海机械厂。
当年与韩炜一起参加培训的有中共中央北方局妇委领导人,都曾经在这里长期生活战斗过。妇训班的班长是邓小平夫人卓琳,支部书记为左权将军夫人刘志兰,彭德怀夫人浦安修则以北方局妇委负责人的身份,经常到妇训班参加班组讨论。她与学员张晖是铁标姐妹,两人都是山西人,都同是出生于大户人家,也同是书香门弟,年纪相当。后来,钟枫与张晖结婚,她与覃应机结婚。
妇训班曾在武乡县榆社、辽县交界处一个叫韩庄村的地方学习,这是一个地处太行山深处的偏僻小山村。朱德总司令当年曾在这里奋笔留下了"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的豪壮诗句。
为了方便开展敌后工作,这时,妇训班中许多同志改名,她也决定更改名字,并且与一起学习的五大美女(含贺然爱人)一起改名,韩庄村嘛,那就统一姓韩,原来叫“扆先施”的她也改名“韩炜”,取“炜”字寓意为向往光明。
妇训班在参加太行山名剧团的大会演不久,大部分毕业的学员,分赴太行山等地,韩炜毕业后被分配到长治县妇女抗日救国会工作。她积极参加各种抗日活动,书写抗日春联,张贴抗战年画,唱救亡的秧歌。
三
长期以来,鼓德怀和左权都十分关心覃应机的个人问题,他俩曾专门嘱咐即将赴决死三纵队任职的张一泉要他留意一下,有合适的女孩请介绍给覃应机。
1939年,张一泉是总部派到决死三纵队干校当教官的。经张一泉介绍,覃应机在长子县决死三纵队军政干校与韩炜相识。
17岁,是个多梦的日子。覃应机和韩炜的第一次见面是满月的银光之下,两人约定爬上离总部不远处一座小山。
覃应机哪里知道,眼前这个姑娘可是解州方圆百里出名的大美人。总之,给的第一印象是,她属于那种耐看的少女,尤其是气质上,给人一种自然之美,完全称得上是文雅气质美女。
韩炜看了一眼覃应机,这小青年个头不高,脸庞瘦削,双眼炯炯有神,显得十分精明强干,两个招风耳,鼻口方正,布局合适,一身戎装,下面挷着腿带,脚穿一双黄皮鞋。
就算没有首长张一泉的极力保荐,她也知道眼前这人虽然年纪不大,却是个老红军。介绍人没给她丝毫压力,只跟她讲明,说让他们自己直选,选中了成夫妻,选不中再另择下一位。如今,还没怎么说话,但给韩炜的第一印象真好,她开始打心底里喜欢覃应机了。
但韩炜不露声色,脸上始终淺淺地漾着微笑,早听说对方是个传奇英雄,于是便缠着要他讲一些关于自己的传奇故事,覃应机只是轻轻说了一句:“我可不象你想象的那样曲折传奇。”
韩炜已经17岁了,在那个年代,像她这样年龄的女人大多已是人之母了,虽说没参加革命前才15岁,但那时兴早婚,她是解州的名门闺秀,学校里追她的英俊才子可以排列成一行。参军到了战死三纵队后,不断有求爱信情书飞来。但她就没看上,她觉得婚姻对于女人,是比生死更大的事情,选人可不能光凭模样,那是少女的浪漫想法,理想的婚姻必须是把各方面的情况都考虑进去,绝不轻率从事。
缘分的事真是微妙,虽然没有长聊,但两人心里似乎都留下一些单纯的昐望,分手后两人都是一夜辗转反侧,回味初见的点滴,谁都没有睡好,双方都意识到感情的渠水已开始奔腾。
生命中的一个邂逅,竟心意相通,无语默契。那难忘的一晚,成了两人生活的转折点和人生道路上划时代的一天。注定了,一生无数次期待的回望,就此抒写出一段彼此心络依依的爱情故事。
接下来的下一程就是彼此牵手而行的远方了。
1941年5月,韩炜在“北方局妇委训练班”培训学习毕业后,覃应机向组织递交要求结婚的报告,老首长杨秀清当即批复同意。
顺便说一下"一代神探"的杨奇清,他是中国隐蔽战线的领导人、公安保卫事业奠基人,算是中共王牌特工。早在24岁时就进入保卫训练班,结业后分到红三军团1师任特派员,不久出任执行部部长。此后成为覃应机的上级,直至解放时为广西剿匪,覃应机都向他报告案情得到指导并有密切联系。
经历过炮火与生死的洗礼,终于在太行山下许下一世爱情。结为革命伴侣水到渠成,情深伉俪,
时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解放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长)亲自担任主婚人,安排他们的婚礼,邀请了边区政府党内外主要领导人和他们的夫人参加,得到了大家真情友好的祝福。从那以后,夫妇俩人始终相伴相随,相濡以沫,白头偕老。
四
如今的广西农垦集团公司是中国制造企业500强、广西百强企业(前十位)。但最初的农垦农场都是依赖原有的农业框架,很多都是亏损的。如蔗糖、剑麻、菠萝、木薯生化、畜牧、水产、茶叶、亚热带果蔬等,很多都是由韩炜最先抓起来的。
所以很多老农垦人都说:她真正是农垦事业的开拓者,她的光辉形象应该定格在广西农垦历史的记忆中。
在广西农垦九曲湾文化馆里,一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的奖牌摆在显眼的位置,这是国务院1988年授予九曲湾农场的荣誉称号。这块牌来之不易,原来,当年一场罕见的霜冻和寒潮使绝大部分菠萝烂心死掉,全场总产值仅32万元,亏损47万元。还办不办?很多人打起了退堂鼓。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就在这关系农场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自治区农垦局局长韩炜亲自挂帅,带领工作组到农场指导工作,与职工搞“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鼓励大家弘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韩炜亲自动手,他们在满是荆棘的坡岭上垦荒造地,在蚂蟥成群的水田里插秧,在赤日炎炎的大暑天抢收抢种等等,他们住着茅草屋、土坯房,喝着浑浊的小河水,吃着集体饭堂大锅饭,仅仅两年时间,农场农作物的亩产,以及猪的出栏率等各种经济指标等均十分抢眼,农场终于扭亏为盈,最后更是把农场办成了“示范农场”。
韩炜在农垦系统注重抓好文化建设,当年她抓的广西农垦大学(现为广西农垦职工大学)专门设置新闻专业,上图就是她提议后最终得以落实的授课教师一览表。她还牵头组织国家农业渔业部农垦总局、广西摄影家协会、广西新闻摄影家协会、广西农垦大学等在广西博物馆共同举办“大江南北风情摄影展”。当时国家农垦总局领导、自治区领导韦纯束、自治区教育厅长侯德彭、广西农垦大学彭民璋、广西摄影家协会主席赵黄岗等参加开幕式,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一时在南宁引起轰动效应。据说由此而培养出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物孟庆新。
凭着她那出色的工作,换来了成绩斐然,组织上曾准备将韩炜提拔为自治区副主席岗位,征求覃应机意见时,他坚决不同意。他与妻子勾通说:“我们还缺当官的吗?我在这个位置,你也进来不合适。”
五
覃应机和韩炜俩人都是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家里的琐事由一个亲属帮忙操持。他们的6个子女(其中老大早逝)从小就学会了独立,她有时也会为没有尽到一个母亲的责任感到愧疚。担任局长很有魄力,她和丈夫在人生道路上无数次的风雨同舟,才有了今天他们的相濡以沫。理想的婚姻就是志同道合,人生道路上互相扶持,彼此温暖。对丈夫,满头银发、精神矍铄而韩炜永远是那句:那就听你的吧。
忠魂留青史,一个壮族人民的优秀儿子最终魂归红水河。
枪林弹雨浴血奋战殊死拼搏,为新中国的建设他又呕心沥血,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覃应机晚年仍念念不忘广西的建设,念念不忘红水河的开发。他曾深情地凝视红水河,对人说:“这红水河是条宝河,它流的不是水,而是电和煤啊!我虽然老了,但我真想能看到红水河开发全部告成的那一天!”覃应机逝世的时候,龙滩电站还没有开工,给他留下了很多不舍和许多的牵挂?
正因为如此,逝世后遵他的遗嘱,人们把他部分骨灰葬在龙滩库区的红水河内。红水河过境东兰,在这百余公里的河岸己成副其实的百里画廊。他将英魂撒身红水河,就是要看着红水河上的梯级电站一座一座的建立起来。尤其是要看着龙滩电站最终建成的美好心愿。
夫人韩炜始终一腔情深地追随他,疫情期间去世后,我的一个朋友见证,她的儿女也是按母亲遗嘱将部分骨灰与鲜花一起撒在红水河内。
韩炜要与覃应机一起在红水河永远相伴,一起在两旁长着绿色葱茏的刺竹和娇艳无比木棉树的红水河里,相互浅笑安然。唯有在时光静好中回顾过往,才会镌刻出真正的神仙伴侣。
总有一处风景,用来安放灵魂,总有一处画面,令人泪流满面。这世上最平凡的结局,却是那么的让人泪奔。
“应机,我来了,我来寻找我心中的太阳。”百转千回后,伴着那缕缕的花香,韩炜踏歌而来寻丈夫。若有来生,她还愿意萦绕在丈夫身旁,愿意为丈夫极致地馨香绽放,从此成为今生最美的永恒。
覃应机夫妇俩人都将骨灰撒入家乡的红水河,沉淀了一串凝重的历史话题,也圆了一名壮族英雄的归根梦。
如今的红水河,涌动着强悍而坚韧的激流,英雄的故事仍在八桂大地传诵着。
他们一生的奋斗精神,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老区人民。
注:(未完待续,下一篇《覃应机和左权》)
参考文献:
中共党史出版社《硝烟岁月》一书
中央文献出版社《九死一生一位百岁老红军的口述史》作者:陈复生
群众出版社出版的《杨奇清传》一书作者:刘星宜
更新时间:2025-07-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