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李一氓
李一氓,四川彭县(今成都市彭州市)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年轻的李一氓深受五四运动影响,求学时期就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后于1925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与第一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始终忠诚于党的事业,与党同行,将终身奉献给共产主义伟大事业,被陈毅元帅称为“党内的红秀才”“党内少有的大知识分子”。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李一氓在党的委派下,协助叶挺组建新四军,并担任新四军秘书长和中共南方局东南分局秘书长。1942年后,李一氓活动在淮海区、苏北区,领导和发动当地人民进行抗日战争,“为消灭日伪军、发展壮大抗日武装,巩固和扩大根据地作出了大的努力”。1990年12月4日,李一氓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留下遗嘱“我的后事从简。只称一个老共产党人,不要任何其他称谓。不开告别会和追悼会”。
李一氓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经历了一场接一场的大风暴”,其中,抗日战争是民族、国家、个人处于最危急时刻的一场巨大风暴。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毛泽东同志委托李一氓以中共中央特派员身份,回到四川执行一项重要任务: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尽快出川保家卫国,共同抗日,从而形成全国统一的抗日战线,最终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紧要关头,李一氓深感责任重大,于炮火纷飞中四处奔波,几经曲折而不退却。他先从西安去往上海,后辗转汉口、重庆,找到四川军阀刘湘的代表刘航琛,陈明利害,将毛泽东亲笔信交给了他。后通过刘航琛回到成都找刘湘,可惜刘湘此时已去武汉,未能见面。但李一氓并不气馁,继续拜访多位川军将领、旧友同学,还将朱德、刘伯承所写信件不辞艰辛地转交给四川的高级军事将领刘文辉、田颂尧等人,为四川抗日统一战线工作作出了巨大努力。
李一氓
完成这项重任后,李一氓回到延安向毛泽东汇报,后在党的安排下继续投身新四军的组建。新四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持抗战的人民军队,抗战胜绩累累。然而,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在第二次反共高潮中,以重兵围攻从皖南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和部队,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面对敌人的绞杀,李一氓在皖南事变中死里逃生,抵达苏北。1942年7月,李一氓在新四军的文化刊物《新知识》杂志发表了诗作《七七感怀》,激励新四军斗志:
触目四郊多敌垒,半年游击出张圩。
琴书冷落诗人老,慷慨平生付马蹄。
七月战云仍黯黯,六塘堤柳自青青。
新亭风景无须泣,泗上蜂屯子弟兵。
北渡三年多战迹,南征残腊有冤魂。
徐扬淮海无余子,青史难湮新四军。
1942年后,李一氓转至淮海区、苏北区,相继担任淮海区党委副书记、行署主任,苏北区党委副书记、行署主任等职务,领导和发动当地人民进行抗日战争。淮海区是连接华中与山东的通道,又扼制运河交通,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李一氓到淮海不久,日寇就对淮海区进行了一次空前大“扫荡”。当时淮海区地方银行有一屋子没有发行的淮海币带不走,李一氓果断地指示行署财经处处长陈易和民政处处长刘宠光监督全部烧掉,然后连夜从敌人的缝隙中撤出,让敌人扑了空。在日寇严密的封锁线下,李一氓精简行署,坚持发动群众,组织武装,就地打游击,在敌人中间迂回穿插。为躲过日寇“扫荡”,李一氓一行常常昼伏夜出,怕惊动老百姓,便在村边、麦场睡觉。有一次,因为太疲劳,见到一个黑棚子便倒地入睡,醒来才发现睡在牛棚里。李一氓笑称:“没想到昨日同牛大哥睡在一起。”抗战虽然艰苦、残酷,但是李一氓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却感染着所有人。
抗战胜利、解放战争打响前夕,李一氓仍然在苏皖边区继续工作,以务实的作风,为苏皖边区健全各级民主政权,投身修复公路、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繁荣工商、救灾扶贫,积极创办文教卫生组织等工作,还参与开办了10余所大中专学校,创办了1000多所小学和约5000个大小不同、各式各样的群众学习组织,包括成人班、妇女班、冬学夏学,另有难以计数的读报组、识字组、黑板报组、农村剧团、农民戏班、秧歌舞队、俱乐部等。尤其在边区经济工作方面,李一氓先后发表《二五减租在淮海党内——一个阶级教育的问题》《淮海区清查田亩实施纲要》《淮海区田亩等级厘定细则》《淮海区厘订征收救国公粮公草暂行条例》《淮海区征收救国公粮公草暂行条例重订要旨》等,为解放区的减租减息和征收公粮开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苏皖边区政府成为继陕甘宁边区政府之后的第二大模范边区,为以后解放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抗战胜利背后凝结的是无数抗日英雄的赤诚与鲜血。因为自己在一场又一场大风暴中死里逃生,李一氓常自谦自己的革命历程“是平庸的”,而不吝啬笔墨热情讴歌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烈士。1944年冬,李一氓为泗阳县建立的抗日战争牺牲烈士纪念堂题名“昭忠祠”,为烈士墓地题名“爱园”,并用骈文写了一篇碑记《泗沭抗日烈士公墓碑志》,还题写了七言古诗《爱园》:
柳围浓绿一春过,爱字题名意若何?
漫草壮词留石壁,还从淮水逐胡戈。
万花种就江山阔,烈士生成肝胆多。
风雨六塘堤上下,八年长与国销磨。
1946年3月,苏皖边区政府在淮阴刘老庄兴建了一座纪念抗战胜利的烈士墓。李一氓又为这个烈士墓写了一篇《淮阴八十二烈士墓碑记》,记述1943年3月18日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第四连82名烈士在淮阴城北的刘老庄与日寇浴血奋战的历史功绩,希望抗战烈士们的功绩能够铸成永不磨灭的丰碑,高高矗立在后人的心中,抗战烈士永垂不朽,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来源:四川党史( 《抗战中的四川故事》,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著)
更新时间:2025-09-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