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记者 张亦盈 张路 通讯员 叶建峰 林章怡
秋意正浓,天气骤冷。古城绍兴,酒香四溢。
绍兴黄酒的传统酿造技艺讲究节气,遵循夏制酒药、秋制麦曲、立冬开酿、立春榨酒、谷雨封坛的传统。不过今年的酒香,相比往年飘得更早了些。
在浙江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如今的黄酒酿造多了点“料”。作为黄酒行业的领军企业,古越龙山近年来在保留核心工艺的基础上,打造黄酒智能酿造未来工厂,深度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了从原料处理、发酵控制到灌装仓储的全链路智能化生产体系,打破传统酿酒技艺依赖天气的限制,实现了黄酒酿造从“一粒米”到“一滴酒”的全过程数智化转型。在2025年浙江省未来工厂试点企业名单中,古越龙山黄酒智能工厂榜上有名。
我们好奇,当历史经典产业遇上现代数智科技,会酿出怎样的新味道?日前,我们前往古越龙山酿酒总厂,一探究竟。

精准控温,酿酒不再“靠天吃饭”
当一片现代化厂房映入眼帘时,导航提醒我们目的地到了。我们不由得犯起了嘀咕——印象中的黄酒厂,应该是青石板铺路、酒坛满院堆的古朴模样。可眼前的园区却截然不同。高耸的储罐、纵横的管道在阳光下泛着银光,成箱的货品在传输带上自动运输,俨然一幅高科技园区的既视感。只有空气中弥漫的酒糟香气,提醒着我们正身处一家黄酒酿造工厂内。
迎接我们的是古越龙山酿酒总厂副厂长陈斌。他邀请我们到位于5楼的酿造智能化控制中心,那里最能直观感受到这家老企业的新变化。
与传统工艺依赖老师傅“眼看、手摸、鼻闻”不同,在这里,每一道工序的参数都转化为精确的数据流。控制中心内,一块大屏被分割成了16块小屏,上面是各个车间的实时监控画面;大屏的对面便是控制台,4台电脑一字排开,每台电脑屏幕上显示着不同工序的流程进展。桌上的对讲机不断响起,两名工作人员根据对讲机的指示,在电脑上进行操作。
电脑屏幕上,复杂的流程图和数据窗口实时跳动,从投料、浸米、蒸饭到发酵、过滤、储存等28道核心工序状态一目了然。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那122台500立方米的智能储酒罐组成的庞大“矩阵”,温度、液位等数据在储酒罐上清晰显示,仿佛一支纪律严明的战队。
“以前酿酒全靠老师傅‘看天吃饭’,现在不同了。比如我们创新引入的生麦曲(块曲)智能化培养工艺,就打破了黄酒生产依靠季节的局限。”陈斌说,传统制曲只能在夏天进行,因为需要53℃至58℃的高温,工人在闷热的车间里作业,劳动强度特别大。现在这套装置能精准控温,冬天也能生产。
陈斌提醒我们注意屏幕上一条正在缓慢变化的曲线——这是三号前发酵罐的温度曲线。传统发酵手艺靠老师傅的经验和嗅觉,现在,罐体内遍布物联网传感器,实时捕捉温度、酸度、糖度等几十项参数,结合AI算法动态调整冷却系统,确保发酵始终在最佳轨迹上进行。
“发酵周期被稳定控制在45天左右。不过通过低温控制,我们也可以将发酵时间延长至三个月,以模拟传统手工酒的缓慢熟成,提升风味的复杂性。”陈斌说,通过数智化手段,将老师傅们积累了数十年的工艺诀窍“翻译”成可量化、可复制的数据模型,既复现了老手艺的精髓,又从根本上提升了大罐储酒的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上手更快,以前几年现在一个月
从“一粒米”到“一滴酒”,几乎所有工序都在这个控制中心内完成。
“我们这样的小白,点点鼠标也能成酿酒大师吗?”我们发问,有些跃跃欲试。
“你们可以跟班试一试。”陈斌没有正面回答,给我们留下一个悬念。
我们的“师傅”樊成原来是一名纺织厂的车间工人,两年前来到这里,成为一名“酿酒师”。他向我们简单介绍了工作流程、页面控制按钮后,便让我们上手试试。
我们的第一个任务是给酒母罐充气。“酵母和大饭需要打样,充气能让它们更好地融合。”樊成介绍,在罐内的酵母和大饭就像是我们平常吃的千层蛋糕,一层酵母叠加一层大饭,有利于充分发酵。
表面看,这项操作只需要按照预先调好的数值点点鼠标打开阀门,十分简单;实际上,这需要中控室和前方的密切配合,单是一个罐就有4个开关,而面前的屏幕上一共有50个酒母罐。樊成向我们分享了一件工作“囧”事:车间工作人员需要打开大罐检查,刚开始不熟练,有一次没有等到对讲机指示就按了充气键,结果正好工作人员打开罐盖检查,酵母吹了人家一脸。
听到这里我们也不由紧张起来。我们一边竖起耳朵等待对讲机发出指令,一边将鼠标光标移动到相应的阀门键上,好像正在等待开考铃声的考生。“酒母罐通气。”随着对讲机那头传来指令,我们按下鼠标,阀门键从灰转绿。“已通气。”按照樊成的指示,我们拿起对讲机向车间反馈。
第一次的成功让我们信心倍增,当即申请“再多干一会儿”。“35号翻气”“30号闭气底阀打开”……随着对讲机中的指令越来越密集,我们开始有些手忙脚乱。幸好有樊成在一旁“托底”,所有工序都平稳进行。
“看来想转型成为一名酿酒师也没这么容易。”我们不禁感慨。
“这里所有程序光是熟悉就要1个多星期,要熟练上手需要不断操作,大概1个月时间就能独立操作系统了。”樊成说,但比起从前酿酒师傅需要“老师傅传帮带,可能几年才能出师”的时间限制,现在新手上手的速度已经很快了。
高效背后,“智慧大脑”管一切
酿造好的黄酒在进入市场前的最后一步是灌装。在灌装车间,11条灌装生产线正在高速运转,机器人有条不紊地完成洗瓶、灌装、封盖、贴标等流程。偌大的车间内,工人寥寥无几。
在质量检测环节,一台检测机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每个酒瓶经过摄像头时,屏幕上都会瞬间显示出检测结果,包括液位、瓶盖密封性、标签贴合度等。“这是基于AI视觉的检测系统,能实现毫秒级扫描,哪怕瓶身上有细微瑕疵,都能立刻识别并剔除。”陈斌说,以前靠人工检测,不仅效率低,还容易出错,现在检测准确率达到了99.9%。
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占地1.2万平方米的自动化立体仓库。24米高的货架直抵屋顶,颇为壮观;43560个成品库位、2880个包材库位、32000个坛酒库位,鳞次栉比。几台堆垛机正在轨道上悄无声息地高速穿梭,精准进行着入库、移库。与传统仓库里工人开着叉车忙碌穿梭的景象不同,这里几乎是“无人之境”。
“这座立体库一天能处理20万箱货物的进出库。”陈斌的语气中带着自豪,“与传统平面仓库相比,占地减少了近70%,出库响应时间却只有传统系统的三分之一,能支撑日均100万瓶的产能需求。”
而管理这一切的,是工厂的“智慧大脑”——“一中心五平台”数字化体系。它彻底打通了从原料采购、生产酿造、仓储物流到市场销售的企业全链条数据。任何一瓶酒,企业都能瞬间追溯到生产批次、酿造班组乃至原料产地。陈斌举例:“一旦市场端反馈某瓶酒的信息,系统能立即实现问题的快速定位与召回。同时,通过对销售数据的分析,我们能更灵活地调整生产计划,实现‘以销定产’的柔性制造。”
离开工厂时,我们回头望去,智能储酒罐的轮廓在余晖中格外清晰。从“人工酿造”到“智能生产”,从古法传承到数据驱动,千年黄酒技艺,在这片土地上与最前沿的数智科技完成了深度融合。或许这就是历史经典产业转型升级的意义——用科技守护传统,让千年技艺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新时间:2025-11-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